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1 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为“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的第一课。
教材共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和分析与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与提问让学生通过观察花草提出一些与科学有关的问题并引发学生生活的积累;第二部分通过阅读资料卡对花草倾倒的现象做出猜想;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大家作出的猜想,排除明显不合理的猜测,选出可能的假设。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大胆的进行有根据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1、提出话题、引导提问。
出示或讲述植物角等地方的植物发生偏斜的现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这是整个单元的总起,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师应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
比如,准备一盆趋光现象明显的花草,以及植物趋光生长的一些图片等来引发话题。
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场景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由此激发学生参与探讨的热情。
2、围绕植物角内植物为什么倾斜生长的话题,提出猜想。
对于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倾斜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做出很多猜测。
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他们,而应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必要时可以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做出这些猜测的理由,以此引导他们学会科学猜想。
为了使学生能做出更深入而科学的猜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学习一些关于植物生存与适应环的知识。
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学生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但我们应引导学生以质疑的眼光看待这些书本知识,把它们只作为自己猜想的一个理由,引导他们亲自实验验证。
(3)、分析、排除和选择大家所做出的各种猜想。
猜想时需要大胆与发散,但同样也要对猜想进行严密的分析和论证。
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该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
这个过程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研究中的发散与集中。
大胆与严谨的辩证统一。
(4)、确定研究方向,讨论研究方案。
该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初步讨论一下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比如实验法。
实验前又该准备些什么,以便课后去准备工作。
(5)、布置研究准备任务、准备下一课的研究活动。
《2 在实验中探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为“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的第二课。
在第一课,学生针对植物角里花草的变化产生了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的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问题产生了,本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实验,动手研究。
教材共分三部分:计划与组织、实验、分析与总结。
教材的第一部分组织学生分组拟订实验方案。
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分组拟订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材给了三点提示,这些提示旨在帮助学生完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案。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考,但不必学生让学生生搬硬套。
教材的第二部分是分组实验。
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根据研究的问题不同,分组组装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教材的第三部分是分析与总结。
组织学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结果,形成结论,产生新的问题。
教学目标: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一周利用一次性塑料杯播种大豆,选择长势基本一致的大豆苗约50-60株(一人一株);教学课件。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教学建议:本课建议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二部分部分为第一课时;第三部分为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
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
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
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教学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教学说明: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教学说明: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教学说明: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教学说明: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
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
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第二课时:分析与总结一、汇报交流提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教学说明: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
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教学说明: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
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知道?教学说明: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
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3、研究仍在继续教学目标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教学过程1、反思与提问。
从前面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期望学生能够提出新的问题。
比如,关于植物的根部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这些问题都将作为他们进一步研究的主题。
如果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比较多,那么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罗列这些问题,并从中选择合适的问题准备进一步研究。
教材选取“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吗?”这两个问题来作为例子,原因之一是为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知识点,原因二是这两个问题内在联系的紧密性。
假如学生能提出更有价值且适于他们研究的问题,教学完全可以突破教材的选题内容的限制。
(2)、猜想原因,设计实验。
如果按照教材选择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第一实验“探究根吸水的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证实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
具体方法见教材。
实验中,还可以在瓶中的水里加入1——2滴红墨水,这样将有助于观察。
第二个实验“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是通过观察大豆或水稻等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来说明根具有向水生长的性质。
(3)、分析与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
课文中的“知识链接”是对学生本单元探究学习的知识补充和综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4)、表达与交流。
这是在学生经历了两轮探究活动之后,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成果交流并试图将所探究的成果应用到实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五年级重点培养的“模型与解释”的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采用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向其他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5)、回顾与反思。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是能力训练单元,因此教材设计了本环节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研究过程,加深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认识。
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1、让生活充满阳光》教学设计陵阳镇东河小学胡晓青教学目标:1、能在启发下对生活经历产生回忆并提出问题。
2、能在分散的问题中,选择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
3、能根据自己选择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