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易错点汇总
“电荷守恒“在定性实验与定量推断结合类试题中的主要应用有: (1)确定未知离子:已知部分离子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确认其中一 种未 知;的电荷确定 离子种类(阴离子或阳离子)。 (2)确定已知离子存在:给出 n 种离子可能存在, 能确定(n-1)中离子一定存在,且能 求出其物质的量,判断最后一种离子是否存在。要列出电荷守恒式,代入数据判断,若 已知离子已满足电荷守恒关系式,则 最后一种离子不存在;若已知离子不满足电荷守 恒关系式,则最后一种离子一定存在。审题时要注意多个实验之间的有关联系,在连续 实验中,上一步的试剂可能对 下一步的实验有干扰。 (3)任何溶液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存在,否则溶液不能呈电中性。
易错点 9 对物质的溶解度规律把握不准
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分三类: 第一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氯化钾、硝酸钾等; 第二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但是增加的程度小,如氯化钠; 第三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如气体、氢氧化钠等,有些学生对气体的溶解度与温 度的关系理解不清。
易错点 10 物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
易错点 11 图像与题目脱离
解图像与题目结合类题目的关键是识图像(图像中的点、线、标量等),联反应(写出先 后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会整合(根据化学反应计量数,结合图像判断)。
易错点 12 不清楚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
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不同,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直 径大小在 1nm 和 100nm 之间。利用胶体性质和胶体的凝聚,可区别 溶液和胶体。 ①胶体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则无这种现象。 ②加入与分散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电解质,溶液无明显现象,而胶体会产生凝聚。
高中化学易错点 20 例
易错点 1 忽视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复习原子结构的有关概念时,一定要区别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等概念,如易忽视相 对原子质量是根据同位素的质量数计算得出,相对原子质量与质量数不 同,不能用相
对原子质量代替质量数计算质子数或中子数。还有要区分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等概念。 在讨论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时,要分清对象是原子、还是阳离 子还是阴离子,避免 因不看对象而出现错误。
9、误认为块状碳化钙与水反应可制乙炔,不需加热,可用启普发生器。
由于电石和水反应的速度很快,不易控制,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反应中产生的糊状物还 可能堵塞球形漏斗与底部容器之间的空隙,故不能用启普发生器。
10、误认为甲烷和氯气在光照下能发生取代反应,故苯与氯气在光照(紫外线)条件下也 能发生取代。 苯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的是加成反应,生成六氯环己烷。
易错点 14 机械类比元素性质
在运用元素周期律时,推断元素性质既要关注元素的共性,又要关注元素的个性,不能
机械类比元素性质。同主族元素中族首元素的性质与其他元素的性质差别 较大。例如 氟的性质与氯、溴、碘的性质差别较大。锂的一些性质不同于钠、钾的性质。同主族元 素,相邻元素性质相似程度大些,例如氮、磷、砷,砷的性质与磷 的相似程度大些。
易错点 17
机械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忽视多条件变化
对于可逆反应中多因素的变化,可以采用假设法分析平衡移动的结果。以改变体系的压 强为例,先假设平衡不移动,只考虑压强变化所引起的容器体积的变化, 是否使物质 的浓度发生变化,若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则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若物质的浓度不发 生变化,则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
易错点 6 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考虑产物之间的反应
从解题速度角度考虑,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时,可以“四看”:一看产物是否正 确;二看电荷是否守恒;三看拆分是否合理;四看是否符合题目限制的条 件。从解题思 维的深度考虑,用联系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化学原理来综合判断产物的成分。 中学典型反应:低价态铁的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与 硝酸反应;铁单质与硝 酸反应;+3 铁的化合物与还原性酸如碘化氢溶液的反应等。
易错点 15 推断元素缺乏整体思维能力,以偏概全
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热点只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原子结构的一些数量关系以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 位置,从而可以确定该元 素的其他性质或元素的名称等。 二是从元素在周期中的位置推断元素性质或进行几种元素的性质或结构特点的比较。三 是确定“指定的几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 式。解根据元素周期表推断化合物的方 法思路:定位置,推价态,想可能,比性质。
易错点 3 忽视物质成分与概念的关系
如纯净物的原始概念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发展概念是“组成固定”的物质,扩展 了纯净物的范围,如结晶水合物的组成固定。从同分异构体角度考虑,分 子式相同的 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因此学习概念时要理解基本概念的发展过程,用发展的观点看 概念的内涵。中学常见的“水”有重水、盐水、卤水、王水(浓盐 酸、浓硝酸以体积 之比为 3:1 混合,浓度不确定,组成不确定)溴水、氨水和氯水等。
17、误认为苯酚是固体,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故大量苯酚从水中析出时产生沉淀, 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苯酚与水能行成特殊的两相混合物,大量苯酚在水中析出时,将出现分层现象,下层是 苯酚中溶有少量的水的溶液,上层相反,故应用分液的方法分离苯酚。
18、误认为乙醇是液体,而苯酚是固体,苯酚不与金属钠反应。 固体苯酚虽不与钠反应,但将苯酚熔化,即可与钠反应,且比乙醇和钠反应更剧烈。
易错点 4 混合物质组成的几种表达方法
复习物质组成的表达式,如分子式、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等,一要采用 比较法找差异,如有机物结构式与无机物结构式差异,如无机物氮分子的结构式不是结 构简式。二要掌握一些特殊例子,如书写次氯酸的结构式或电子式时氧原子应该在中间, 而不是氯原子在中间。
易错点 5 热化学基本概念与热化学方程式不能融合
5、误认为双键键能小,不稳定,易断裂。 其实是双键中只有一个键符合上述条件。
6、误认为烯烃均能使溴水褪色。 如癸烯加入溴水中并不能使其褪色,但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时却能使其褪色。因为烃 链越长越难溶于溴水中与溴接触。
7、误认为聚乙烯是纯净物。 聚乙烯是混合物,因为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定。
8、误认为乙炔与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速率比乙烯快。 大量事实说明乙炔使它们褪色的速度比乙烯慢得多。
13、误认为石油分馏后得到的馏分为纯净物。 分馏产物是一定沸点范围内的馏分,因为混合物。
14、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区分直馏汽油和裂化汽油。 直馏汽油中含有较多的苯的同系物;两者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鉴别。
15、误认为卤代烃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
16、误认为烃基和羟基相连的有机物一定是醇类。 苯酚是酚类。
21、误认为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在其中加入足量浓溴水,再把生成的沉淀过滤除去。 苯酚与溴水反应后,多余的溴易被萃取到苯中,而且生成的三溴苯酚虽不溶于水,却易 溶于苯,所以不能达到目的。
22、误认为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甲苯与硝酸生成 TNT,故推断工业制取苦味 酸(三硝基苯酚)是通过苯酚的直接硝化制得的。 此推断忽视了苯酚易被氧化的性质。当向苯酚中加入浓硝酸时,大部分苯酚被硝酸氧化, 产率极低。工业上一般是由二硝基氯苯经先硝化再水解制得苦味酸。
19、误认为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碳酸只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微微变红,于是断定苯酚一 定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酸性强弱”≠“酸度大小”。饱和苯酚溶液比饱和碳酸的浓度大,故浓度较大的苯酚 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20、误认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故苯酚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苯酚的电离程度虽比碳酸小,但却比碳酸氢根离子大,所以由复分解规律可知:苯酚和 碳酸钠溶液能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
23、误认为只有醇能形成酯,而酚不能形成酯。 酚类也能形成对应的酯,如阿司匹林就是酚酯。但相对于醇而言,酚成酯较困难,通常 是与羧酸酐或酰氯反应生成酯。
24、误认为醇一定可发生去氢氧化。 本碳为季的醇不能发生去氢氧化,如新戊醇。
25、误认为饱和一元醇被氧化一定生成醛。 当羟基与叔碳连接时被氧化成酮,如 2-丙醇。 26、误认为醇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 甲醇和邻碳无氢的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27、误认为酸与醇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一定是酯。 乙醇与氢溴酸反应生成的溴乙烷属于卤代烃,不是酯。 28、误认为酯化反应一定都是“酸去羟基醇去氢”。 乙醇与硝酸等无机酸反应,一般是醇去羟基酸去氢。 29、误认为凡是分子中含有羧基的有机物一定是羧酸,都能使石蕊变红。 硬脂酸不能使石蕊变红。 30、误认为能使有机物分子中引进硝基的反应一定是硝化反应。 乙醇和浓硝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硝酸乙酯。
易错点 13 忽视晶体结构计算方法和电中性原理
晶体结构的分析方法: 对于分子晶体,直接计算一个分子中所含各原子的个数,求得的化学式叫分子式;对于 离子晶体(如氯化钠型晶体)、原子晶体(如二氧 化硅晶体)。 一般采用分摊法: 即先取一个最小的重复单元,然后分析最小的重复单元中原子、化学键的共用情况,即 每个原子被几个原子分摊,每个共价键被几个 单元分摊,最后计算一个单元净含原子 个数。确定化学式(不能称分子式)。 如氯化钠型晶体: 顶点分摊八分之一,棱点分摊四分之一,面点分摊二分之一,体点占 一。如果能根据 晶体结构确定每个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正确判断元素的化合价,也可以根据各元素的化 合价写化学式。
11、误认为苯和溴水不反应,故两者混合后无明显现象。 虽然二者不反应,但苯能萃取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层颜色变浅或褪去,而苯层变为橙红 色。
12、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除去苯中的甲苯。 甲苯被氧化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易溶于苯,仍难分离。应再用氢氧化钠溶液使苯甲酸转 化为易溶于水的苯甲酸钠,然后分液。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1)看是否为表示“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 程式限制可燃物为 1mol,产 物为稳定氧化物,也就是燃烧热对产物状态的限制。 (2)化学计量数与燃烧热成正比例关系。 (3)一般省略化学反应条件。 (4)化学计量数特指“物质的 量”,可以时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