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讲义----文言文阅读(课外)教学目标学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1.能准确断句;2.能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并概括文章大意;3.能对文本中人物形象进行准确分析,整体把握文章思想;4.能准确评析选文中的人物、语言、写法并结合选文谈自己的感悟、启示。
学习内容知识梳理一、考纲要求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能力层级:理解)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理解)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能力层级:理解)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
(能力层级:理解)二、具体内容(一)断句【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断句就是给出没有句读的句子,让考生判断句子的句读。
主要考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线在句子中标出句读;另一种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出句读标志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答题指导】断句是一种经典题型,规律性较强,可以寻找规律,巧妙断句。
1.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如: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②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2.句首语气词之前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夫(乎)、夫、若夫、盖等。
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乎、哉、矣、耳、焉、邪、耶、与、欤等。
如: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3.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未几、俄顷、俄而、已而、既而、忽、忽然等。
如:①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口技》)②其夫呓语|既而儿醒。
(《口技》)③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山市》)4.关联词之前往往断开关联词主要有故、由是、是故、是以、苟则、然则、然、然而等。
如: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出师表》)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隆中对》) 5.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如: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对》)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6.对偶句之间、排比句之间断开如:①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大道之行也》)7.找名词(代词),辨主宾,主语前、宾语后断开如:①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②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陈涉世家》)(二)内容理解与概括【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对这一点的考查主要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对选文的整体、部分或细节的有关内容的理解。
一般是信息筛选,根据试题要求,认真阅读,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本所写的人、事、物、景、情等内容要点,并对有关要点进行辨析、判断、提炼和表述。
【答题指导】回答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
做题时,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
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
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三)人物形象分析【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考查考生对选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主要是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时是直接分析,有时要求间接分析。
题型为简答题。
【答题指导】关于评析文本中的人物,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从正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就是通过文本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重点语句,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例如:淳熙中,张说颇用事,为都承旨。
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
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
”说拜谢。
退而约客。
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
”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
”乃命再赐。
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
”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
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而罢。
说说陈良祐是个怎样的人?选文刻画人物,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的方法。
张说的语言描写很多,而陈良祐一句话也没说,直接描写的也不多,但他一直没有参加张说的宴会,这就是行为。
宋代是禁止士大夫集会宴请的,这主要是防止官员串通结党,通过这个行为可以看出,陈良祐拒绝参加宴会反映了他是个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清官。
2.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的方法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
例如:晋文子出亡,过于县邑,从者曰:“此啬夫(乡官),公之故人,公奚不休舍?且待后车。
”文子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吾好佩,此人遗我玉环。
是振我过,以求容于我者也,吾恐其以我求容于人也。
”乃去之。
果收文子后车二乘而献其君矣。
乡官啬夫是个什么样的人?此文段对啬夫没有进行正面描写,但晋文子意味深长的话,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乡官啬夫是个重利轻友、献媚取宠的小人。
3.从评价性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例如: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
”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
”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注: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
”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注:莽莽撞撞地)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
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作者借狐、猪、羊比喻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要知道狐、猪、羊比喻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就应找到文段中的一个关键性的句子,就是最后的评论句(画线句)。
这里的“奴隶”和“动辄言功”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概括出:狐、猪、羊比喻现实生活中谄媚主子、动辄言功的人。
4.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例如:余谓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
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幕府。
顷赖士祸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震惊,谈笑扫空之。
(节选自洪迈《稼轩记》) 根据材料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文段写了辛弃疾的两件事,一是勇擒叛徒张安国,二是平定赖文政叛乱。
剖析这两件事,我们对辛弃疾的认识大有改观。
他所到之处,叛徒被擒,暴乱被平。
原来,他不仅是个气吞山河的诗人,还是个跃马横戈的武将,是个文武双全的英雄。
(四)评价感悟【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以下两点内容:(1)评析选文中的人物、语言、写法;(2)结合选文谈自己的感悟、启示。
【答题指导】评析文本中的人物、语言和写法,应先分析出评析对象的最大特点,然后结合语境指出“这种特点”的好处或效果。
谈自己的感悟和启示,可以用以下方法:1.紧扣原文首先要准确、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内容、主旨和情感倾向。
2.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这些句子往往会揭示一些道理,可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道理概括出来作为答案。
3.联系实际谈感悟和启示,有时要同时联系原文和现实生活,才能言之有理、有据。
“现实生活”可以是个人的经历,也可以是社会生活。
例题讲解例题赵简子赵简子①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
将置后③,不知所立。
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曰:“谨识⑤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词甚习⑥。
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⑦。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
②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③置后:选立继承人。
④二简:两片竹简。
⑤识(zhì):记住。
⑥甚习:很熟。
习,熟悉,熟练。
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答案】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2.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哪两个细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答案】①诵其词甚习;②出诸袖中而奏之。
3. 选文中,无恤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谦虚好学,勤奋刻苦。
4.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答案】示例:①细节决定成败。
②要选贤任能。
(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10 分)言默戒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
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释】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
时,掌管。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 分)(1)或旦而不鸣或:__________ (2)皆足取祸也取: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分)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答案】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夫”、“于”和“为”)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 分)【答案】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 分)【答案】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10 分)程氏爱鸟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②可俯而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百,日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③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释】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
②鷇(kòu):初生的小鸟。
③忮(zhì):凶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 分)(1)信.于异类也信:________ (2)去.人太远去:________【答案】信:使……信任;去:距离,离。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分)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