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A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A

云南大学2013至2014学年下学期《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期末考试A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014.6.24 任课教师:白永芳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学号:20121180096 姓名:李小花以自己在“课堂参与”中所讲述的“民族服饰文化”为基础,仔细梳理学者研究成果,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在相应民族的服饰文化范畴内自拟题目,撰写符合要求的论文。

写作要求:1.围绕“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自拟题目2.字数4000——8000字3.结构完整、逻辑清晰4.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5.独立思考与精心组织评分标准:一类卷(90——100分):选题精当,字数适中;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图文并茂;有个人思考且表述精当。

二类卷(75——89分):选题恰当,字数适中;结构完整,逻辑较清晰;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

三类卷(60——74分):选题与字数基本符合要求,结构较完整,逻辑较清晰。

四类卷(60分以下):选题与字数明显不符合要求。

佤族服饰文化简介人口及分布:佤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

我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昌宁、勐海等县也有分布。

由于佤族主要分布区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怒山山脉南段展开地带,山峦起伏,平坝极少,又称阿佤山区。

语言和文字:佤族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

分为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分若干土语。

佤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前,英、美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了一种佤文,很粗糙,使用范围小。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派语言工作者对佤语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于1957年设计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佤族族称:汉晋间统称中国孟高棉语族各民族为“濮”,主要分布于澜沧江及红河以西广大地区,与壮、傣等族先民交错杂处。

唐、宋时期,澜沧江以西的“望蛮”、“朴子蛮”、“赤口濮”、“黑焚濮”都是佤崩龙语支各族的族称。

元代的“蒲蛮”分“生蒲”(或称“野蒲”)和“熟蒲”。

“生蒲”在镇康及其以南,与佤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明清文献中对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的居民,有很多不同的族称,其中“嘎喇”、“古喇”、“喇喇”、“哈瓦”、“卡喇瓦”、“哈喇枉”和“卡佤”等就是对佤族的称呼。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历史: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

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

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

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

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

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

“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佤族支系:根据本民族自称、历史传说、氏族谱系,以及服饰文化等诸因素,可分为六至七个支系,它们是勒佤、布饶、佤、腊、佤崩、佤固德、恩人和宋人等。

勒佤:居住在西盟县及阿佤山腹地;布饶人:其分布广泛,主要居于澜沧、双江、耿马、普洱等县,这部分人保留“濮(蒲)”人的称谓,可能属古代“濮”人的直接后裔;佤:居住在永德、镇康一带;腊人:班老、班洪、龙夸、曼相一带佤族自称为腊或“究腊”;佤崩:又称“阿佤莱”,他们原住在萨尔温江以西,100多年前迁居西盟山,其祖先居住在“孟卯浩发”(大理保山)时期与德昂族同属一个支系;佤固德:翁嘎科佤族自称为“佤族德”,其祖先居住在缅甸、泰国时,与桑倒人同属一个支系;恩人和宋人:又自称为“贡恩”与“贡宋”,据说在景栋时,他们与澜沧芒堆的布饶(魏氏与田氏)同属一个支系,后来被掸族打败了,分路出逃,他们的两个祖先达恩与达宋留在景栋山区,故至今自称为恩人和宋人。

宗教信仰:过去佤族信仰多神,对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广泛,尤其是西盟佤族。

这主要因为在很长历史时期内,佤族生产力极其低下,不能科学解释自然现象,又无法摆脱自然和疾病带来的灾难,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鬼神崇拜:在佤族人的观念中,山川,河流和生物以及一切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都有“灵魂”或“鬼神”。

“鬼神”是汉译之意,佤族对“鬼”、“神”及“祖先”并不区分,是同一概念。

他们认为“鬼神”主宰世界的一切,会给人们带来安危祸福,于是就对其加以崇拜。

西盟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

沧源佤族称为“梅吉”,把它看作是主宰万物的最高神灵,是创造万物的“大鬼”,它造就了动物,植物和人。

佤族每年都要对它举行宗教祭祀,以歌舞取悦于它。

祭祀:“哟黑拉翁”(按新水的意思),也称“脓凯铁”日。

传说人类自“司岗”中出来后不会讲话,不通道理,人类走到河边洗了脸后才会讲话,则这一天正是“脓凯铁”日。

所以后来佤族不论迁徙到什么地方建村立寨,首先捞槽接水,于是形成佤历每年一月三举行接新水的活动。

祭谷,是佤族最神圣的一种祭祀,以人为祭品即“血祭”的一种形式。

祭祀全过程一般需要十天,除一家或几家剽牛举祭外,全寨人都进入狂欢的时节,敲锣打鼓,唱歌跳舞。

至解放前,这种习俗在我国大部分佤族地区已被革除,如今已绝迹。

佤族与牛:佤族是以牛为图腾崇拜的民族。

牛在阿佤人心目中是吉祥、神圣、高贵、庄严的象征。

佤族对牛的崇拜,产生出一系列与牛有关的文化现象。

在佤族村寨的中央,都有一座栽有“丫”形牛角桩的土台,佤族妇女筒裙上织绣的牛头纹、佤族男子上衣上用银泡或布装饰的牛头图案,剽牛的习俗居住习惯: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巅。

在西盟地区,有的村寨已有数百年历史,聚成了数百户的大寨。

佤族喜欢住竹楼,部分改住土坯平屋,这是后来改变的新的住宅形式。

竹楼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

房屋陈设简单而明快,必不可少的是一个供人使用的大塘和一个供祭祀用的火塘或供祭祀与牲畜饲料加热的火塘。

饮食习惯:佤族地区盛产稻谷,并善于种旱稻,以食大米为主。

西盟地区的佤族,不分主食和副食,无论贫富几乎都吃烂饭,就是把米菜和盐巴辣椒煮在一起,做成较稠的稀饭。

西盟的佤族还存在由主妇负责煮饭和分饭的习惯。

他们也喜欢煮苦茶、泡酒和嚼槟榔。

婚俗习惯:佤族家庭属下父系制,女子一般从夫居。

佤族青年男女结婚前,男子要为女方家干一段时间的活,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以作为对娶走女方姑娘的补偿。

青年男女结婚一般都选择在农闲季节,佤族的结婚仪式比较简单,婚期共三天。

过去,佤族也有转房的习俗。

丈夫去世妻子可以转房给弟弟,如弟弟已婚,经嫂嫂和弟媳同意,亦可转为弟的小老婆。

如女方不愿意转房,也可另嫁,但必须由新夫家付聘礼给亡夫之弟或同姓家族。

夫妻不和,也可以离婚,但若为男方主动提出,则不退聘礼;若女方提出,则要退回聘礼。

丧葬习俗:佤族把人死分为“好死”与“凶死”。

凡属病故于家里寨人都算为“正常死亡”;凡属死亡于寨外的人都算为“非正常死亡”。

佤族的传统观念认为,人的吉凶祸福、生老病死都是超自然的鬼神所为,世界充满了鬼神之灵,甚至人也是由灵所做成的;还认为,一个人不论是老死、病死等,只能死在家里寨内。

因此,佤族人在医院治病时,不愿长久在医院接受治疗乃至康复,而愿安宁地死于家中,做正常死亡者。

正常死亡者,一般是第三天才葬,小孩死后则当日葬。

埋葬正常死亡者时,要举行一定的丧葬仪式和活动:死者用独木棺(用一段粗大圆木挖空制成)入殓,在划定的家族墓上地上挖好墓穴;棺木放入墓穴后,将死者生前用过的若干生活用品的生产用具作为随葬品放入墓穴(认为死者到了“灵魂”世界后,还要生活和劳动),然后在场的人每人往墓穴内丢一把花草,最后填土齐地面,用脚踩踏,在墓地用竹篾围起来作标记。

非正常死亡者,不举行服丧活动,不做棺材,不葬在公墓,找一块离寨子很远的偏僻地方挖一个坑掩埋就算了事。

[4]传统节日:目前大家都公认,佤族是中国56种民族中节日最多的一个民族,都有“一个月一小节,一年一大节”的说法。

佤族节日主要有:便克节、新米节、木鼓节、青苗节、播种节、摸你黑等。

比如其中比较有趣的“摸你黑”:“摸你黑”是从佤语音译过来的。

意思是“这儿是我们追求的、我们所期待的,坚持下去吧,坚持到永久永久”。

“摸你黑”取意于佤族民间用锅底灰、牛血、泥土涂抹在额头上以驱邪祈福求平安的习俗。

狂欢节用的是纯天然药物配置的涂料,参加狂欢的人们互相涂抹,相互祝福。

摸给老人健康长寿,摸给姑娘小伙爱情美满,摸给小孩茁壮成长。

摸黑一脸,快乐一年,摸黑一身,幸福终生!佤族就是这样一个崇尚黑色的民族,“摸你黑”,旨在让参加狂欢的人们“黑”一回,真正和阿佤人民打成一片,当一回阿佤人,体验一次抛弃一切烦恼,超越尘世、穿越时空、回归自然地人生经历。

佤族舞蹈:在佤族传统的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形成的13种民间舞蹈如“木鼓舞”、“甩发舞”、“蜂捅鼓舞”、“刀舞”等,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的风格。

佤族的原生态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

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方式。

佤族原生态的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佤族舞蹈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大众之中的,它以民间生活为基础,用舞蹈的方式表达生活的需求。

服饰整体特点:佤族服饰简洁粗狂,图案色泽明快大方,能够充分体现人体的自然美。

其次,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以黑为主,以红为饰。

男子服饰: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西盟的男子最为典型。

一般穿黑、青色的无领短款上衣,下着黑色或青色的大裆宽裤筒。

男青年一般领上戴有竹藤制的项圈,少数富有者戴银项圈和银手镯,有的男子还穿耳纹身。

喜欢戴银饰,佩竹饰,出门肩挎长刀、挂包。

男青年串姑娘时,黑上衣内要多穿一件白衬衫,有的头上还要加戴鲜花。

男子剪发;用黑、青、白、红色的布包头,其中,红色包头的习俗,据说是对火的崇拜。

包头的颜色是区别男子身份地位的标志之一。

根据传统习俗,村寨有威望的老人和公认的英雄,以及民间歌手往往包红包头。

过去包红色包头者还包括部落酋长和首领,其余多缠黑、白包头。

黑布包头是佤族男子普遍喜爱缠裹的,他们认为缠得越高越美,越壮观。

(见左图)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上方,右图)男子佩戴长刀,身背弩弓一向被看成是男性美与力量的象征。

女子服饰:佤族上衣十分短小, 盖胸露腹,无领,对襟,短袖。

裙子过膝,常以红色为底,间有黑白绿黄条纹。

西盟佤族女子穿贯头式紧身无袖短衣和家织红黑色条纹筒裙(一般用红、黑、蓝篮、紫等多种颜色线手工织成布后缝制,其色泽艳丽,图案丰富,手工精美,及富民族特色),赤足,戴耳柱或大耳环,项间佩挂银圈或数十串珠饰,喜戴臂箍、手镯,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腰间亦以若干藤圈竹串为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