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 ppt课件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 ppt课件


历史由来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一个个族源。 傈僳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 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 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 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 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在历史进程中
居住在丽江的傈僳族喜食阴玉米饭,所谓阴玉米是指秋天刚熟的玉米包,去 包叶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后阴干储存。食用时将玉米粒搓下,用木难舂去表 皮,加上四季豆、猪头或猪排微火煮食,作为佳馔。大部分傈僳族都喜食玉米爆 成的玉米花。
傈僳族的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和捕猎的麂子、岩羊、山 驴、野牛、野兔、野鸡和河里的鱼,肉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盐,放入 火塘中烧烤后食用。
产妇补虚的上等食品。 傈僳族家家都养蜂,少则4、5群,多则十几群,每年秋季,家家 都酿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梁外,还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 酿酒时,先将原料捣碎,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10天后即可启封冲
饮,度数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
傈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制作麻籽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 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 沸即可饮用。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在贡山一带
烧烤肉食品是傈僳族人传统的吃法。不论是猪肉、牛肉和小鸡、鱼类都能烧食
。这种吃法味道鲜美香脆。这是由于这个民族长期以狩猎、采掘为生 形成的饮食特点。但是傈僳族不吃水牛、狗、猫、马肉。
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芋头和各种瓜菜、薯类,辅以 橘子、桃、梨、等多种水果。因当地盛产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 制。如漆油炒鸡、漆油炖鸡、漆油煮甜酒蛋等。漆油煮甜酒被认为是
少数居住在河谷地区的则以大米为主食,以苞谷、洋芋一类杂粮为辅。芋头 是傈僳族人比较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又加上可以兼作粮食,所以,家家户户都栽 种芋头。
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 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 平时很少单做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就餐。用作煮粥的米通常 有玉米和荞麦。因大米种植较少,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
傈僳族
傈僳族 (英文名称Lisu Li-Su Lisaw)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青康藏高原 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主要 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 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 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 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
的傈僳族,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重要节日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 ,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
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1950 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 将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 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10个季节月。主要 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 冲僳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第 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人赤脚 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洗火脸” ,即捧起火炭洗脸;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子拿在手里 传来传去,叫“拉火链”,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第二天“上刀 山”,把32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高四丈的粗栗木杆上 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锣鼓声中开始表演
《傈僳族舞蹈》
陈玉先 绘
食俗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云南省。绝大部分人居住在怒江两岸山上,粮食 只能种在很陡的山坡上。没有平坝,所以,很少有水田,只有在怒江两边稍平的 地方才能开梯田,种植水稻。山地只适合栽种苞谷、荞麦以及少量的鸡脚稗。
正因为这种地理条件,小麦产量极低,成本也很高,一般家庭很少吃上大米。 即使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人家,也只是逢年过节、或者招待客人时才能吃上一点。
,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少女
举行文艺晚会
傈僳族舞蹈
因地区不同而异,怒江流域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完全以竖笛(与羌笛相 似)、横笛、琵琶、二弦等与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 伴奏。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 种和收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 蹈据说产生于17 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 蹈只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 渐渐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 而且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 这个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 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伴奏。 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种和收 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蹈据说 产生于17 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蹈只 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渐渐 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在圆圈舞蹈中,人们 以各种模拟姿态细致地表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而且 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这个 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拍,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