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芳香“长”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理解课题“月光启蒙”的含义,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
教学重点、难点:1、联系课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轻一点,柔一点,再读一遍。
2.什么叫月光启蒙?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生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在月光下,让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这就叫月光启蒙,一起读这句话。
3.读了课文,有一句话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那么母亲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对我进行启蒙的呢?师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4.对,这些都叫民间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作者孙友田的心里,母亲在月光下给他启蒙的情景已经定格成了一幅画面永远地沉淀在了他记忆的长河里。
二、品读民歌民谣。
1.这节课,我们同孙友田一起继续走进那个美妙的夏夜,去看看母亲为我唱歌谣的情景。
谁来读一读这两首歌谣?出示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听完他的朗读,给你什么感受?母亲唱的歌谣给作者留下什么感受呢?谁来读一下第四自然段?3.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 )母亲的歌声是什么样的?生:甜甜的,轻轻的,柔柔的,深情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老师发现“芳香”这个词很特别(点红“芳香”),你知道它特别在哪?(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而陶醉,犹如花的“芳香”使人迷醉一样。
这里用“芳香”形容“音韵”,突出了这种“音韵”给孩子的心灵感受。
)这“芳香”一词用得太妙了!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你能把这种美妙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教室也飘满了芳香的音韵。
我们一起学着她的样读好这段话。
师:母亲的歌轻轻的,母亲的歌甜甜的,母亲的歌是这样的,出示投影:母亲的歌母亲的歌轻轻的母亲的歌甜甜的母亲的歌香香的母亲的歌是三月的和风母亲的歌是小溪的流水母亲的歌是永远的月光(2)读完这一段,你觉得刚才那两首歌谣应该怎样读?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两首歌谣?(3)我们是读出来的,而母亲是唱出来的,想不想听母亲是怎么唱的?(4)读完这段优美的文字,你就能听到母亲的歌声了,生齐第一自然段: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课件播放歌谣)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5)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想说什么吗?师:在月光下,我们的篱笆小院飘满了那母亲那芳香的音韵,就请你学着母亲的声音深情的、甜甜的读一读这两首歌谣。
生读。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也已经来到了那个美妙的夏夜,来到了那个篱笆小院。
(6)母亲的这两首歌谣给了我什么启迪呢?《亮堂堂》体会到愉快的劳动场面及快乐温馨的农村生活。
《凤凰》体会到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主要内容)这两段歌谣分别描绘了现实生活和想象生活,都与月亮有关,都很美。
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点)这两段歌谣从形式结构上看,像我们学过的古诗:句式工整,句末押韵,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充满诗情。
难怪作者会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4.听完母亲唱歌谣,我们再来听听母亲唱童谣,自由读一读童谣?出示童谣:“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
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
毛娃笑,坐花轿。
毛娃醒,吃油饼。
毛娃睡,盖花被。
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时候摇头晃脑的?谁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读?你喜欢这些童谣吗?为什么?你觉得这些童谣还可以怎么读?(打节拍、敲桌子、跺脚)用你喜欢的方式选择一首读读。
谁来示范一下打着节拍读,那就让我们和着节拍一起读好吗?男生打拍,女生读,女生打拍,男生读。
老师打拍,一齐读。
师:这些童谣明快、风趣怪不得让人越读越爱读呢,其实呀,你读读这些童谣还有一点启迪呢!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什么样的小红孩——勤劳,所以勤劳就有干饭吃,小老鼠呢——引说只能啃锅沿。
多有意思啊,像这样把道理蕴涵其中就叫“含蓄”《小红孩》体会到小红孩的可爱,生动刻画出了一个地道的农村小孩子的农村生活情景。
《小老鼠》刻画出了一只调皮的老鼠的形象,让人感觉有趣又好玩,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毛娃》把毛娃的日常生活中的哭、笑、醒、睡等日常最熟悉、最常见的表现写出来了,富有亲切感,使一个天真、可爱的毛娃形象跃然纸上。
(主要内容)勤劳的小红孩、贪吃的小老鼠、幸福的毛娃,都非常可爱。
(语言特点)简洁明了,节奏明快,幽默风趣。
歌谣童谣唱完了,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文中有四个词语对民歌民谣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齐读。
师小结:母亲用这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给了我——想象,给了我童心,所以我情不自禁地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5.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读到这儿你会奇怪吗?为什么母亲这样勤劳,生活却还是清苦的呢?你能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这句话中两个“长”有什么不同吗?(联系上下文理解二个长的不同意思,第一个长是“生长”的意思,第二个长是“孕育、创造、流传”的意思。
)生:歌谣就是这样由外婆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孩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看来啊,母亲就是在这种耳濡目染中学会的,再加上聪明的母亲一听就会。
教师提升: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
那儿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作、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因此说——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同学们,母亲仅仅是在给我唱歌谣吗?(不是)出示填空:母亲用歌谣把,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儿女的爱,诗情,想象、智慧、勤劳……)6.教师深情叙述: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这样做会给我带来什么,其实呀,她已经在潜移默化地给我爱的启蒙,诗的启蒙。
所以在作者眼里——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什么方式启迪“我”的童心呢?7.师引读: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故事,母亲会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给我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母亲还会给我讲什么故事?指名答。
母亲就是用这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我的心田,所以作者深情地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神话故事令人遐想,我听得入了迷,母亲也醉了,师引读——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1、母亲在月光下的美丽圣洁;2、母亲在我心中的伟大;3、母亲传递着对我的爱,我也爱着自己的母亲。
)(2)你觉得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感情?(评价:我仿佛看到了一位……)8.夜色越来越浓,母亲还在给我说谜语,可我怎么也解不开,她笑着对我说:“……”母亲又一次用谜语启迪了一颗混沌的童心。
三、感悟“母爱”。
1. 过渡:母亲不识字,但她有爱有智慧,她把对文学的爱,对生活的爱如春雨点点播洒进我的心田,所以作者在心中无数遍感激地说——投影幻灯片: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师:读完这段文字,你能读懂作者的用心吗?他对母亲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感激、怀念母亲)3.同学们,母亲给了作者无私的爱,回想起母亲,作者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他认为“是母亲为我开启了文学的大门”,所以他特别感激母亲。
老师将这一节改成一首诗,和老师一起来读:感谢母亲,是她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感谢母亲,是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感谢母亲,是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四、学习写法,升华主题。
1.师:同学们,明明文章写得是母亲给我的启蒙,为什么作者却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呢?母亲与月光又有哪些相似的地方?A、母亲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多是在夏夜月光下进行的,所以用“月光启蒙”作课题。
B、这种“启蒙教育”是充满着母爱和诗意的,给孩子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而“月光”往往能营造美好的意境,以此为题,与全文的情境相吻合。
C、月光朦胧,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激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所以“月光”本身对孩子也有启蒙作用。
2.怪不得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月光,拿出笔,快速画出描写月光的句子,交流出示: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3.看来,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将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了,你知道这种写法叫什么吗?——板书:情景交融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4.谁说不识字就没有智慧呢?虽然我的母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虽然我的生活贫穷而清苦,但我的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虽然我的母亲不认识一个字,可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5.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勤劳、聪明、热爱生活、热爱故乡、热爱民间文艺、疼爱我)6.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位不识字,却充满智慧,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