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光启蒙 教学设计 教案

月光启蒙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或生活体验理解词语,品味词语内涵。

3、联系课文理解文章用“月光启蒙”做课题的深刻含义,品味作者用词的巧妙。

4、通过朗读,感受民谣及孙友田语言的美,受到情感的陶冶。

2. 教学重点/难点1、亲近语言,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和怀念。

2、品味语言,体会夏夜美妙的内涵,感受民谣的魅力,体会母亲启蒙的巧妙3. 教学用具ppt4. 标签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引出“启蒙”1、认读词语(1)生字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读——上课之前我们检查一下词语的预习情况,谁来当今天的词语“小勇士”?)【ppt出示】:篱笆时辰洗澡搂着凤凰割荆草筛大米花轿红帐子(2)多音字师:这两个词语能读准吗?【ppt出示】:莲花落混沌2、品析词语师:学习词语也像品茶一样,要细细品味,联系你的预习和生活体验,用心品味这四个词语,你品出了什么?预设:生1:说“月光”——读着月光觉得夜晚特别美丽……【师点评】生2:说“搂着”——读搂着心里觉得暖暖的/ 很幸福/被搂的感觉很温馨……师:那你就暖暖地读它/那你就幸福的读它。

生2:说“混沌”——读混沌心里很慌、很害怕,觉得没有知识很可怕的……带着你的这种体会读。

生3:说“豁然开朗”——读豁然开朗我心情很舒畅,很高兴。

因为我一下子全明白了……把你的这份喜悦读出来。

3、同学们,由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其实就是题目中的——启蒙。

课文中是谁给予谁启蒙呢?(母亲给予儿子)母亲又给予儿子哪些启蒙呢?孙友田在文中用了一段话说了出来,有信心找到它们吗?(有——)那就赶快打开课本第10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到它们,轻轻地把它画下来。

4、看到你们端正的坐姿,信心满满的神情,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找到了。

谁说?生汇报最后一段【ppt出示】5、不识字的母亲又是用哪些方法来完成对我的启蒙呢?【相机板书:吟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二、研读文本,感悟“启蒙”(一)学习民谣,体味“启蒙”1、母亲为我吟唱了哪些歌谣?赶紧找出来领略一番吧!【生找出自由读一遍】【ppt出示两首歌谣】找一生读,另一生评价【如果读得好,可引导另一生挑战】师:读得真好!读歌谣就应该这样读!自己再慢慢地读一下,边读边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预设:生1 :我看到了皎洁的月亮,看到了母亲把楼门打开了,正在洗衣服,衣服洗得特别白……【师评价】生2:我看到了娘俩坐在月亮船上,飞了很久的路到了云南。

还看到一只美丽的凤凰,并且随着凤凰的摆头,他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楼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

……【适当点评】2、俗话说“曲由心生”,这些来源于民间的民谣反映了劳动人民怎样的心声呢?自己用心读读这两首民谣,你读出了什么?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书上。

预设生1:从第一首我读出了劳动人们的勤劳。

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借着月光洗衣服,这是多么勤劳啊!【师:这是在把勤劳这个优良传统传给我们。

)】生2:从第二首我读懂了我们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充满希望,要乐观地面对生活……师:这些民歌浓缩了这么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了解了劳动人民勤劳、乐观的生活态度,相信它们也会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我。

这些民歌真美!真想听听母亲是怎么吟唱的。

你们想不想?(像……)那就闭上眼睛。

让我们回到院中的干草堆旁,依偎在母亲怀中,去听一听她的歌谣吧。

【放母亲吟唱民歌的MP3】4感悟歌声的美妙,深化“启蒙”(1)你觉得母亲唱得怎么样?(很美…)用你的语言形容一下这歌声(美妙动听……)在孙友田心中,这歌声怎么样呢?【出示第四自然段】点名读(2)师:在儿子眼中,这嗓音像——(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师:沐浴过三月的和风,我们知道它是轻柔的,是(),是()……【师指着“三月的和风”说:让我们感受到和风的……/ 让我们感受到和风的……】欣赏过溪中的流水,我们知道它是(),是(),是()……【师:带着你的体会读“小溪的流水”】来,我们一起读出风的(),读出水的()【生读这段话】(3)理解“芳香”师:注意到这个词了吗?【ppt强调“芳香”】在老师第一次读课文的时候,看到它以为孙友田搞错了,但细细品味,发现是我错了。

这个词用得十分妙,你觉得呢?它又妙在哪呢?生思考片刻回答。

【答不出来引导:芳香是用来修饰花朵的气味的,它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用它形容声音,是说声音也和花香一样……】来,我们一起让芳香的音韵飘满我们的教室,飘进我们的心中。

【生再读】(2)师:聆听着这甜美的歌声可真幸福!母亲可真了不起!她怎么会这么多的歌谣?生:“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

”)【ppt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师:注意这里的两个“长”,“长五谷”的”长”是——(生长),“长歌谣“的”长“是——(产生、孕育)。

这句话可理解成——(我的家乡不适宜五谷的生长,但产生、孕育了大量的歌谣,是民歌诞生的温床。

)师:勤劳的故乡人创作了大量寓意深刻的民谣,加上亲人的影响使了母亲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现如今母亲又用它把对故乡的爱,亲人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二)自学“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感悟“启蒙”过渡:母亲又是怎么通过“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蒙我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6——13自然段,思考。

自己想好了,可以在小组内和同学一块讨论。

【学生自学,讨论,师巡视指导】预设:讲故事讲故事时,母亲给我讲了许多神话故事,这一个个神话故事激发了我的想象,让我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师:讲的故事有……】唱童谣母亲给我唱的这些童谣都很幽默风趣,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童真童趣,它会深深地吸引我,让我爱上这种民间文学……师:这么幽默风趣的童谣,我们来读一读好么?怎么读?给点建议。

(可以唱/ 可以拍手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猜谜语猜谜语是特别能使人开动脑筋的事情,猜谜语不动一番脑子是猜不出来的。

在猜谜语的游戏中让我学会了动脑,这也是启蒙。

我认为谜语的本身也具有启蒙作用。

你看: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

“麻屋子”就是根据花生的壳产生的联想,“红帐子”就是根据花生米上的红皮产生的联想。

这不是在启蒙我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吗?(三)小结:母亲可真聪明,用这动听的民谣,引人无限遐想的故事,幽默风趣的童谣,充满智慧的谜语,伴着月光,伴着浓浓的母爱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实现着对我的——(启蒙)三、体味“美妙”,深化“启蒙”师:母亲对我进行的这些启蒙教育都是在那个童年夏夜的篱笆小院。

【音乐起】你看,忙完了一天活计的母亲,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正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此时……【ppt出示】:暑热散去了/ 星星出齐了/ 月亮升起来了/ 柔和的月光/ 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生齐读,点名读】师:这样的月夜真是---(太美妙了!)真难怪孙友田说——【ppt出示】: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童年的夏夜又何止美妙在这迷人的月色,它还因很多东西而美妙,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找到它们。

【学生默读课文】汇报,引导认识到:还美妙在母亲甜甜的嗓音,美妙在被母亲搂在怀中的感觉,美妙在母亲的形象,美妙在可以听母亲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师:童年的夏夜有太多美妙的东西。

你觉得此时的句号还能承载我们的这些情感吗?(不能)那怎么办?(把它改成叹号。

)拿起手中的笔把它改过来。

让我们由衷的赞叹——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四、感恩“启蒙”,升华感恩1、师深情朗诵:暑热又散去了/ 星星又出齐了/ 月亮又升起来了/ 柔和的月光/又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ppt出示配乐】而此时坐在院中的母亲却因患上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她不知儿子从哪里来,不知道儿子来干什么,甚至不知站在面前的人是谁!只是对着儿子痴痴地笑。

笑得我泪流满面。

我多么想唤起母亲的记忆啊,多么想说:母亲,你可曾记得……【给学生一个思考空间,然后汇报交流】2、师:老师听出来了,在你们的话语中流露着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板书:感激怀念】和母亲在一起的那夏夜美好的时光怎能不让儿子怀念?这样的母亲又怎能不让儿子感激?让我们和孙友田一起深情地对母亲说:【ppt出示】师:母亲,感谢你生:是您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师:母亲,感谢您生:是您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师:母亲,感谢您生:是您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孙友田是幸福的,他有一位疼他爱他的母亲。

我们呢?我们的母亲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呢?回忆自己和母亲在一起的点滴往事,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母亲节),老师相信你也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请同学们拿起笔,把想说的话写在你的练习本上。

【配乐】五、作业1、课下把自己想说的话制作成卡片,作为母亲节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

2、建议大家课下阅读《月光启蒙》的姊妹篇《月光似水》,进一步感悟孙友田对母亲的那份情怀。

六、板书设计:课堂小结教学反思: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孩提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给自己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情景。

是母亲为他打开了民间文学宝库,使他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全文洋溢着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自始至终贯注着浓郁的母子亲情,真挚感人。

结合着《课程标准》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了四个的版块,即“检查预习,引出启蒙”、“研读文本,感悟启蒙”、“体味美妙,深化启蒙”、“感恩启蒙,升华感恩”。

引导学生抓住“启蒙”层层推进,感悟母亲那如月光般的爱。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句子地品析,注重了对学法地引导,同时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在设计时注重对朗读地指导,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推进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

抛开传统教学的统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开展,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观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推举小组中心发言人进行班级汇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但在录像过程中学生的讨论还不够精彩,回答也不够精彩。

顺利完成好本课的教学,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我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预习,每节课之前都会为他们设计预习题卡。

板书18 月光启蒙吟民谣讲故事(母亲)———————→(儿子)唱童谣猜谜语感激怀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