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 基本知识

第二讲 基本知识


噪声与信号的关系: ) 噪声与信号的关系 a)加性噪声 b)乘性噪声 )
图像系统噪声的特点: 图像系统噪声的特点:
1 ω y (ω) = x ( ) L L
二维噪声-扫描-传输- 二维噪声-扫描-传输-二维噪声 a)噪声的扫描变换 )
L―扫描点数, ―水平方向的功率密度分布y ―垂直方向的功率密度 扫描点数, 水平方向的功率密度分布, 水平方向的功率密度分布, 扫描点数 x 垂直方向的功率密度 分布
2.1.1 视觉原理 2.1.2 亮度适应和区分 2.1.3 成像模型 2.1.4 颜色视觉
2.1视觉感知 视觉感知
2.1.1视觉原理
2.1.1视觉原理
光接收细胞: 光接收细胞: 锥细胞: 锥细胞:600~700万。对颜色敏感。充分识别图像细节,每个细 ~ 万 对颜色敏感。充分识别图像细节, 胞接一个神经末端,又叫适亮视觉( 胞接一个神经末端,又叫适亮视觉(photopic vision)、白昼视 ) 觉 柱细胞:7500~15000万,几个柱细胞联到同一个神经末梢,分辨 柱细胞: ~ 万 几个柱细胞联到同一个神经末梢, 率低,提供视野的整体试象,不感受颜色对低照度敏感。 率低,提供视野的整体试象,不感受颜色对低照度敏感。 夜视觉
我国:线性数学模型 不同失真的叠加规律, 我国:线性数学模型——不同失真的叠加规律,定量地给出主 不同失真的叠加规律 观图像质量与多种失真的关系。 观图像质量与多种失真的关系。
电视系统: 电视系统:通常使用电子测试波形或由摄像机摄取测试图案卡片来 观察其性能变化, 观察其性能变化,以进行图像质量测试和评价
相对评价——图像好到坏分类,比较。 图像好到坏分类,比较。 相对评价 图像好到坏分类 “群优度尺度”最好、稍 群优度尺度”最好、 好…. . 一批中最好的图像 比该批的平均水平好的图像 稍好于该批的平均水平图像 该批平均水平的图像 稍次于该批的平均水平图像 比该批的平均水平差的图像 一批中最差的图像 7分 6分 5分 4分 3分 2分 1分 分


0
I (x, y, λ) (λ)dλ V
I-光分布,V-相对光强度效率函数。 -光分布, -相对光强度效率函数。 亮度:(感觉到光强度)与环境有关。 亮度:(感觉到光强度)与环境有关。 :(感觉到光强度
亮度适应级:视觉系统的当前灵敏度级 亮度适应级:
2.1.2 亮度适应和区分
概念: 概念:
1、马赫带效应(mach):基于视觉系统有趋于过高或过低估计 、马赫带效应( )
2.3.2 黑白离散图像的逼真度量度 归一化均方误差NMSE 归一化均方误差NMSE
[ f ( j, k) f ( j, k)]2 ∑∑ NMSE =
j =1 k =1 J J K ∧
[ f ( j, k)]2 ∑∑
j =1 k =1
K
1 1 f ( j, k) =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第二讲 图像信息的基本知识
视觉基础 人眼与亮度视觉 颜色视觉 图像和视觉基础 成像基础 成像模型 成像几何 采样和量化 像素间联系 图像运算 图像坐标变换
图像基础
2.1 视觉感知 2.2 图像的噪声分析 2.3 图像的质量评价 2.4 图像的采样与量化(数字化) 2.5 像素之间的关系
2.1视觉感知 视觉感知
0 < i(x, y) < ∞
0 < r(x, y) <1
由光源决定 由场景中的目标特性所决定
2.1.3 成像模型
视觉系统的MTF:亮暗在空间上作正弦变化 , 条纹图案的物理对比度 : 亮暗在空间上作正弦变化, 视觉系统的 和感觉对比度之比随空间频率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I MFT:光学系统的调制传输函数 H(wx , wy ) 光学系统的调制传输函数
图像复原:是用于补偿图像的降质, 图像复原:是用于补偿图像的降质,使复原后的图像接近原像
基本概念
图像逼真度: 图像逼真度:fidelity——描述被评价图像与标准图 像的偏离程度
图像可懂度:intelligibility——表示图像能向人 图像可懂度 或 机器提供信息的能力
图像通信和图像质量关系模型图
图像质量评价的研究是图像信息工程的基本技术之一。 图像质量评价的研究是图像信息工程的基本技术之一。 光电变换——传输 传输——处理 处理——记录 记录——其他变换 光电变换 传输 处理 记录 其他变换 图像编码技术 :在保持被编码图像一定质量的前提下,以尽量少 在保持被编码图像一定质量的前提下, 在保持被编码图像一定质量的前提下 的码字来表示图像, 的码字来表示图像,以便节省信道和储存器容量 图像增强: 图像增强:就是为了改善图像的主观视觉显示质量
b) 噪声与图像的相关性,与摄像设备不同有关 噪声与图像的相关性, c)噪声叠加性,同类噪声可进行功率相加,SNR下降 )噪声叠加性,同类噪声可进行功率相加, 下降
2.3 图像质量评价
2.3.1 图像的主观评价 图像的主观评价 2.3.2 黑白离散图像的逼真度量度
2.3.1 图像的主观评价 图像的主观评价
2.1.1视觉原理 视觉原理 成像过程: 成像过程:
反射,视网膜图像 中央凹电脉冲 人脑判读视网膜图像。 反射 视网膜图像,中央凹电脉冲 人脑判读视网膜图像 。 反 视网膜图像 中央凹电脉冲,人脑判读视网膜图像 射到中央凹,由光接收器的相对刺激作用产生感觉, 射到中央凹,由光接收器的相对刺激作用产生感觉,把辐射来的 能量变为电脉冲,由人脑判断。 能量变为电脉冲,由人脑判断。
1 1 ∧ f ( j, k) = 1 1
1 1 1 2 2 1 2 2 1 1 1 1
峰值均方误差PMSE 峰值均方误差PMSE
∧ 1 J K ( )∑∑[ f ( j, k) f ( j, k)]2 JK j=1 k=1 PM = SE A2
f(j,k)--被变换的图像场,A--f(j,k)的最大值
神经信号 光接收器 对数 线性系统
黑白视觉对数模型
光感受器 线性系统H1 非线性系 H2统 黑白视觉扩展模型 线性系统 H3 线性系统 H4
光感受器——对不同波长有不同灵敏度 H1――代表眼睛光学性能的低通线性系统 H2――代表杆状或锥状视细胞非线性强度响应的一般黑白非线性网络 H3――代表侧抑制过程的具有带通性能的线性系统 H4――具有时间滤波效应的线性系统
采样 f(x,y) fs(x,y)
量化
计算机
检测阵列
量化:灰度上的离散化 采样:空间上的离散化
表达(建模,图像数字化) 表达(建模,图像数字化)
发送环境A
S
信 息 源
变 换 系 统
传 输 处 理 系

逆 变 换 系 统
收信环境B R
信 源
T L D
图 质 像 量 Q = f (S, A,T, L, D, B, R)
2.3.1 图像的主观评价 图像的主观评价
外行、 外行、内行 主观评价: 主观评价: 绝对评价——标准图像作参考。 绝对评价 标准图像作参考。 标准图像作参考 “全优度尺度”: 全优度尺度” 全优度尺度 非常好图像 好图像 中等图像 差图像 非常差图像 5分 4分 3分 2分 1分
等效信噪比PSNR: 等效信噪比PSNR:
PSNR = 10log10 (PMSE)
2.4
图像的采样与量化
2.4.1 采样 2.4.2 量化 2.4.3 采样与量化的关系 2.4.4 二值图像 2.4.5 数据储存结构
2.4
图像的采样与量化
连续函数图像——图像空间上采样 图像空间上采样——幅度上量化 幅度上量化——处理 连续函数图像 图像空间上采样 幅度上量化 处理 数字图像D/A转换——模拟显示 数字图像D/A转换 D/A转换 模拟显示
输入
Ii (x, y)
光学系统 H(wx , wy )
输出
I0 (x, y)
输入图像 输出图像
Ii (x, y) I0 (x, y)
的傅立叶变换
0 (wx , wy )
i (wx , wy )
的傅立叶变换
0 (wx , wy ) H(wx , wy ) = i (wx , wy )
人的视觉系统的MFT是非线性和各向异性的( 人的视觉系统的MFT是非线性和各向异性的(即旋转可变 MFT是非线性和各向异性的 ),眼睛对光强度的非线性响应成对数型 眼睛对光强度的非线性响应成对数型。 性),眼睛对光强度的非线性响应成对数型。
噪声从统计特性上分: 平稳 平稳- 噪声从统计特性上分: a)平稳-统计特性不随时间变化 b)非平稳-统计特性随时间变化 非平稳- 非平稳 噪声从幅度分布上分: 分布、 噪声从幅度分布上分:Gause分布、雷利分布 分布
噪声按频谱形状分: a)频谱均匀的称白噪声 噪声按频谱形状分: ) b)频谱与f成反比称 噪声,三角噪声 )频谱与 成反比称 噪声, 成反比称1/f噪声 (与f2成正比)
反射 视网膜图 像 中央凹
电脉冲 人脑判读
2.1.2 亮度适应和区分
光:电磁辐射 刺激视觉 人眼可见区域: 人眼可见区域:350~780um ~ 380 780
人眼识别光的强度范围:由夜视阈值到强闪光之间 ~ 人眼识别光的强度范围:由夜视阈值到强闪光之间1~1010级
强度: 强度:(x, y) = f
不同亮度区域边界值的现象
灰阶
距离 马赫带效应
2.1.2 亮度适应和区分
2、同时对比度: 基于人眼对某个区域感觉到的亮度并不仅仅依 、同时对比度: 赖于它的强度
同时对比度效应
2.1.3 成像模型
图像成像模型: 图像成像模型:
0 < f (x, y) < ∞
i(x, y) 照 成 度 分
r(x, y) 反 成 射 分
光的三基色,颜料的三基色 光的三基色, 光的三基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