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构主义批评举例

解构主义批评举例

解构主义批评举例【篇一:解构主义批评举例】①解构主义是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兴起于60年代末盛行于70年代,总体上表现出对结构主义的不满和失望乃至批判否定。

60年代法国一些文论家、作家和哲学家组成了太凯系集团,明确打出后结构主义的旗号,德里达也是其重要成员之一,该集团在思想上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有密切的联系。

随后德里达将解构主义介绍至美国,很快取代了新批评长期以来的支配地位,尤其是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颇负盛名,80年代后半期解构主义逐渐退潮。

②代表人物:德里达、德曼、哈特曼、布鲁姆、米勒、福柯等。

⑴尼采和非理性主义:尼采的非理性主义与解构主义关系密切,他主张文字超越一切观念形态,真理就是一支由隐喻、拟人和双关等修辞手段组成的军队,哲学和一切观念形态都首先是文字。

德里达受尼采影响也肯定文字的自由游戏。

⑵海德格尔:德里达在解构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上与海德格尔极为相似,其语言第一的观点以及用文学和艺术来解构并拯救哲学的观点也对德里达发生了直接影响。

⑶巴尔特:巴尔特后期转向了后结构主义,建构了独特的文本理论与阅读理论:⒈能指群与复数的文本:从消解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入手,认为文本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并不能构成索绪尔所谓的完整固定的符号,能指所指涉的不是一个概念即所指,而是一个能指群,这就导致能指与所指的分裂,能指的意指活动还未达到其所指前就已经转向了其他的能指,能指最终只能够在所指的表面进行自由漂移,语词符号不再是明确固定的意义实体,有限的能指符号所折射的是一个能指大海。

巴尔特据此指出作品是单数的而文本则是复数的,任何文本真正成为文本时,其四周已经是一片无形的文本海洋,每个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的,根本不存在一个原初文本,这种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的不断播散和转换,文本本身只是一个开放无尽的象征活动,任何意义都只不过是这个活动中迅速生成而又迅速消失的东西,这是对结构主义作品论的有力消解。

⒉阅读理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阅读结构主义作品只需要理解性思维,而阅读他所谓的文本则需要转喻式的思维,就是需要把文本的每一部分和每一个象征都看作对另外更大部分和象征群体的无限替代品。

b、判断结构主义作品间的区别主要根据我们所理解的确定的意义内容,而判断他所谓的文本之间的区别则需要根据不同的能指所指的活动路线和意义传播过程。

c、阅读结构主义作品是按照兴趣享受意义的文化商业消费,而阅读他所谓的文本则是一种创造的双重游戏,既要遵循文本意指活动玩文本游戏,不断再生产文本的意义,又要把文本当做乐谱来演奏,这种演奏不是解释而是生产,是一种合作式的创造,在此意义上阅读就是写作和批评。

④解构主义对文学的影响:乔纳森卡勒指出解构主义对文学产生了以下影响:⑴解构主义影响了一系列有关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概念,包括文学本身的概念。

⑵解构主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话题。

⑶德里达本人的解构阅读实践为一个新读解模式树立了样板。

⑷解构主义还影响了人们对文学批评性质目标的看法。

⑤评价:⑴重要贡献:⒈试图推翻逻各斯中心主义,动摇了西方全部哲学传统赖以安身立命的始源范畴的语言学基础,无疑是对企图为世界寻找某个终极根源的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的反叛和致命的打击。

体现出一种极其鲜明的反传统色彩和大胆变革、锐意创新的强烈愿望,为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的现代变革打开了全新思路。

⒉发现了揭示了文本的无始源性、开放性和互文性,把包括文学文本在内的一切文本都看作无限开放和永恒变化的动态过程,这是辩证而深刻的,对于说明一切优秀作品的无限生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⒊分解式阅读理论强调了阅读批评的创造性,把阅读等同于写作,与接受美学遥相呼应,与当代主张文学平民化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⒋解构主义文论彻底反传统、反中心、反权威、反社会的超前倾向表现出后工业文明时代知识分子对抗资本主义现存秩序的一种普遍心态,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反对现代资本主义异化的思潮异曲同工,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⑵根本缺陷:⒈过分强调语言文本的隐喻性和修辞性,从而实际上彻底否认了语言的表意和交际功能,由此对语言文本的一切阅读实际上也面临无所适从的困境。

⒉从怀疑、破坏、反抗一切权威、中心、传统的怀疑主义出发,彻底否定颠倒消解一切现有的秩序、界限、传统和框框,终于走向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走向充满自相矛盾的谬误,最终也难逃被怀疑、被颠覆和被消解的命运。

【篇二:解构主义批评举例】大背景解说 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

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一句话概说大背景解说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

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

在法国,抗议运动被称作“五月风暴”。

可悲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昙花一现,转眼即逝。

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

不妨说,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去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强大发达的各种基础,从它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

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仅是一曲“带着镣铐的舞蹈”。

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

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

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

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为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掉。

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

解构一句话、一个命题、或一种传统信念,就是通过对其中修辞方法的分析,来破坏它所声称的哲学基础和它所依赖的等级对立。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解构主义所运用的逻辑、方法与理论,大多是从形而上学传统中借用的。

如此看来,解构主义不过是一种典型的权宜之计,或是一种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对抗策略。

海德格尔探查逻各斯德里达的解构思想起先是受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启发。

作为现象学运动的领袖之一,海德格尔率先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探查西方哲学史上的存在问题与逻各斯问题。

在海德格尔看来,逻各斯问题十分要紧,它不仅涉及西方思想和语言的起源,还从根本上影响着现代西方人与当下存在的关系。

海德格尔就此发出一个著名诘问:古代的逻各斯是怎样变成了近代的逻辑,进而与存在相分离?它又如何以理性的名义,达到一种西方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分析古希腊哲人巴门尼德的残篇,海德格尔声称他发现了“逻各斯与存在”的原始意义相通。

在古人遗稿里,logos并不代表逻辑(logic)或理念(idee),它原表示一种连续运作中的聚集状态。

有趣的是,这种发生过程中的聚集,恰好印合古希腊人有关存在(physis)的古朴看法。

在他们心目中,存在本是一种不断涌现、聚合与消散的活动。

也可以说,它意味着存在者的持续到场与离去。

海德格尔据此认定,physis与logos的原始意义同一,但它们的血肉联系却在柏拉图那里发生了重大分离。

自从柏拉图创立形而上学,logos便被西方人强行解释成一种“逻辑陈述”。

对此,海德格尔尖锐地批评说,这一历史性的曲解不仅造成存在与思想的离异,而且导致西方思想中绵延千年的主客体对立。

有一个具体例子关系到巴门尼德名言“存在与思想同一”的翻译:句中“思想”一词原先写作noein,现代西方人将其理解为主体思想,这无疑严重偏离了巴门尼德的本意。

海德格尔说noein是觉悟,或是一种不断察觉、醒悟、并依据外界变化而调整自身的认识过程。

巴门尼德所谓“存在与觉悟同一”,意思就是说“觉悟属于存在”。

在古希腊人那里,觉悟并不是一种自觉能力,它仍处于主客不分的混沌境地。

海德格尔表示,正因为古希腊人受到存在的统摄,他们才能不断有所觉悟,并且真正成其为人。

提醒大家,在探讨人与存在的关系时,海德格尔显然和巴门尼德一样,拒绝将人置于思想的首位。

他摒弃主体,反对逻辑,质疑主客体对立的思想方式。

与此同时,他又反复强调人的思想必须与存在保持和谐,而不是分离冲突。

海德格尔坚信,希腊人的存在意味着接受逻各斯,即聚集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觉悟。

换句话说,大凡存在发生处,自然就伴有觉悟发生,而人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只能依赖存在而在,顺应存在之变而变。

然而,这一美好开端未能一直延续下去。

柏拉图之后,西方人开始与存在发生对峙。

他们越来越自信自己拥有支配存在的主体性与知识能力,这与当初质朴天然的古希腊思想大相径庭。

海德格尔尝试用两个公式来表示这种首尾迥异的变化:在开端处,存在之聚集过程建立了人的存在;在终结处,人已成为一种理性动物。

关键的转折在于,柏拉图亲手把physis译作了理念(idee),这就一举抛弃了它原先的“涌现发生”之意。

就此海德格尔叹道:“真理成为正确性,logos成为陈述,成为真理或正确性的所在,理念和范畴从此统辖了西方思想和行为。

”德里达的解构策略身为海德格尔在法国的思想传人,德里达一方面深受海德格尔反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主义的理论影响,另一方面,他又广纳新学,另辟蹊径,大胆从语言学、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针对逻各斯中心论的一整套消蚀瓦解的策略。

这就有了他20世纪60年代中期名扬天下的解构主义。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内容冗杂,前后矛盾,至今难行明确公认的统一解释。

然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些概念与方法,诸如反逻各斯中心论、延异、替补等,需要一一细加说明。

批判逻各斯中心根据上述海德格尔的逻各斯批判,我们已经大概了解,西方形而上学思想传统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logos),即真理的声音,或上帝之言。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但这偏偏又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