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种玉石的介绍

各种玉石的介绍

各种玉石天然矿体,如:彩石、矿石类、化石类等珍贵玉石材料,一般在习惯上并不称为玉。

虽然,从价格上来说,其中某些材料,甚至比玉还贵重。

一、石英类玉石纯净的石英大块结晶,称“水晶”。

因混入其他杂质或一些矿物质的包裹体,而呈不同颜色、不同透明度、有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

硬度7,比重2.58~2.65。

按其结晶程度,可划分为:显晶质石英类玉、宝石、玉石,隐晶质石英类玉石、次生石英岩玉类。

次生石英岩玉类,前已论述。

1.显晶质石英类玉石主要是水晶,是一种纯净的石英晶体。

品种很多,除天然无色水晶外,因含有微量元素而有茶晶、墨晶、黄水晶、紫水晶等。

另有一些含包裹体的水晶,有“发晶”(包裹有针状矿物),“水胆水晶”(肉眼可见的包裹水),“蔷薇石英”或“芙蓉石”(带红色的水晶)。

古代常称水晶为“水玉”、“水精”、“石英”、“白附”、“千年冰”、“颇离”、“黎难”等。

现代水晶的主要产地有:海南岛,墨晶产于山东即墨,黄水晶、紫水晶产于山西五台山。

内蒙、浙江、福建均有出产。

2.隐晶质石英类玉石隐晶质石英,指石英的晶体非常细小,肉眼无法分辨,只有在显微镜或光谱分析,才能辨出水晶的晶状结构。

共有3种。

A.玉髓外形呈乳房状或葡萄状,有蜡状光泽,硬度7,比重2.6。

有不同颜色和染色,有‘光玉髓’、‘绿玉髓’、‘血玉髓’等名称,用作装饰品。

B.玛瑙古称‘马脑’,因形如马的脑髓而得名。

汉魏时代称‘赤玉’、‘琼玉’。

矿物构成与玉髓相同,区别在于花纹。

玛瑙常含有少量蛋白石或其他金属元素,构成各种颜色花纹。

常有同心缟状或并行条带状的白色或其他颜色的花纹。

没有这种颜色花纹的,只能称为‘玉髓’。

玛瑙本身也有灰、褐、红、蓝、绿、翠绿、黑等颜色,或有几种颜色相混或相间出现。

有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等不同情况。

一般具有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硬度6.5~7,比重2.65。

玛瑙以颜色、花纹分类命名。

‘柏枝玛瑙’(花如柏枝),‘夹胎玛瑙’(正视莹白,侧视若凝血)、‘截子玛瑙’(黑白相间),‘合子玛瑙’(漆黑中有一丝白线),‘锦红玛瑙’(其色如锦),‘缠丝玛瑙’(红白如丝),‘浆水玛瑙’(有淡水花),‘酱斑玛瑙’(有紫红花),‘曲蟮玛瑙’(有粉红花)、‘紫云玛瑙’(出和州),‘玉玛瑙’(出山东沂州,有红色云头、缠丝、胡桃花者),‘竹叶玛瑙’(出淮右,花如竹叶),‘水胆玛瑙’。

玛瑙在古代很多是进口的。

古籍记载西域(包括中东、西欧)、大食、波斯、渤海、倭国进贡玛瑙。

现在,全国各地、西北华南许多地区都产玛瑙,所以鉴定玛瑙玉石材料来自何地,是困难的。

C.碧玉是一种含有杂质的不透明隐晶质石英,或称“碧石”。

有时因含氧化铁,而呈红色、红褐色,也称“肝石”。

或因含其他杂质,而呈绿色、暗绿色。

具有玻璃光泽,透明度较差,硬度7,比重2.65。

近年来,四川发现碧玉矿,其成分主要是玉髓和少量的泥绿石。

二、叶腊石富铝岩石热液蚀变而成,单斜晶系,多呈鳞片状隐晶质致密块体。

半透明至微透明,琢磨后具珍珠光泽。

硬度1~2,比重2.65~2.90。

作为玉石,主要用于刻印章,或摆饰性艺术品。

产地广泛,由于产地不同而形成各具特色,在颜色、质地、硬度上各有不同的叶腊石。

1.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方山,为多色叶腊石。

色彩丰富,具蜡状光泽,硬度2~3。

按其石质、纹理、石色,可分成二十多个品种。

“青田冻”是润莹略透明,如冻水,是难得的印章上品材料。

“灯光冻”是半透明的高岭石,制成工艺品,微有透光,在灯光之下宛如冰灯辉映。

青田石在南宋时开始开采使用。

2.寿山石产于福建市郊寿山,玉石纯度95% 以上。

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田坑石”、“水坑石”、“山坑石”三大类。

“田坑石”的主要品种有—a.‘田黄’—略呈透明,具萝卜纹条带,颜色自奶黄~金黄,有橘黄、熟栗黄、枇杷黄、金黄。

是极珍贵的印章材料。

b.‘银裹金’–透明黄色石外裹白色石。

c.‘金裹银’–白色石外裹微透明黄色石。

“水坑石”以冻石最为名贵,称“寿山冻”,是一种色彩丰富,透明如冻水的冻石。

有—a.‘白芙蓉’–纯净如羊脂,白色明净,略如水晶。

b.‘桃花冻’–白色透明,中杂鲜红斑点,艳如桃花。

c.‘玛瑙冻’–色如玛瑙,半透明。

“山坑石”有—a.‘月尾石’–有紫、绿亮色,微透明。

b.‘豆叶青’–质地细腻,呈豆青色,半透明。

c.‘芙蓉石’–有白、红、黄三色,微透明。

寿山石开采使用的历史很久,在新时期时代遗址中就有发现。

3.昌化石又称“鸡血石”。

产于浙江临安昌化玉石洞,位于西天目山麓。

由质地纯净细腻的叶腊石与鲜红色辰砂两种矿物共生而成。

品种很多,有红、黄、褐色,而以白色为多。

除带红的鸡血石之外,也有名贵冻石,质地透明,比如:‘昌化冻’(如熟藕粉)、‘鸡血冻’(纯净半透明冰石中有鲜红斑块,最为名贵)。

1.其他近年来,叶腊石矿已在多处发现。

比如:湖南桃源县的“桃源石”;广东出产的“广绿石”;辽宁林西的“林西石”;以及广西东兴、兴安等多处。

三、绿松石工艺名称为“松石”,由细小的绿松石矿物为主组成的隐晶质致密块体。

呈天蓝色、暗蓝色、苹果绿色、蓝绿色,风华强烈呈绿白色。

具有柔和的蜡状光泽,硬度6,比重2.6~2.8。

常含各种金属杂质。

比如:含有铁质‘黑线’,则称‘铁线绿松石’,国外称‘蓝缟松石’。

绿松石是我国古老的传统玉石,在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就有出土。

虽然历史悠久,但‘绿松石’之名出现很晚,文献上见于清代。

绿松石在古代,另有其他名称。

汉魏所称‘琅玕’,就是绿松石串珠。

所有从新石器时代至汉魏出土的,大部分都是加工成珠,有极小部分加工成佩饰。

在明代称‘碧靛子’、‘碧甸子’、‘甸子’。

当然,在古代,矿物名称的定义和范围,并不十分严密,有时非常宽泛,随各地、各人习惯而称呼,给后世造成一定的麻烦。

绿松石在古代产于湖北西北部,古代为襄阳管辖,故称这种绿松石为‘襄阳甸子’。

绿松石还大量从中东阿拉伯地区进口,称‘回回甸子’。

一部分称‘河西甸子’。

我国绿松石产地,除鄂西北地区以外,近年在陕西白河月儿谭、新疆、安徽、河南等地,均发现绿松石矿。

四、其他玉石1.孔雀石原生含铜矿物氧化后形成的表生矿物,常作为炼铜原料。

单斜晶系,晶体呈针状,通常为放射状或钟乳状集合体。

翠绿色,不透明,呈玻璃光至金刚石光泽。

硬度3.5~ 4,比重3.9~4.0。

大块的、色泽美丽的孔雀石,常作为玉石雕成各种摆设。

殷墟有出土,其后使用不绝,尤其明清时代,使用尤广。

在古代,古人常把绿松石与孔雀石相混。

2.青金石工艺名称为“青金”。

等轴晶系,呈致密块状。

颜色有青蓝、深蓝、天蓝、紫蓝、宝蓝、淡绿蓝等色。

具玻璃光泽,硬度5.5,比重2.4。

由于矿体内夹带黄铁矿细粒,磨光面在深蓝背景中有闪光金粒,微透明至不透明。

由于颜色美观,硬度大,是贵重的雕刻材料,粉末又是蓝色原料。

明清时代,传世的青金石工艺品较多,但在国内并无青金石矿出产,青金石一般是从阿富汗和中亚进口。

3.煤玉又称“煤精”,是一种特殊的煤,系古代柞、桦、柏等硬木变成,夹杂于一般煤层的中间。

质地细密、坚韧,漆黑闪亮,不透明,抛光后呈玻璃光泽。

硬度2.4~4,比重1.30~1.35。

抚顺煤矿,自古就是煤玉的主要产地。

4.菊花石主要是石灰岩包裹方解石、天青石,花纹呈放射状,象菊花,花瓣白色,直径5厘米左右。

产于湖南浏阳永和镇浏阳河底。

常制成砚台,或刻作摆饰品。

五、化石类玉石1.琥珀几百万年,甚至几千万年前的地质时代,松树分泌的松脂一类的凝成物,经长期掩埋,经过石化,失去挥发部分,氧化固结而成。

颜色一般从淡黄至褐黄、褐红。

一般是透明的。

性脆,硬度2.3~3,比重1.05~1.09。

由于比重小,可能从原生矿源地经流水,漂流到一定地区积集下来,形成大而富的次生琥珀矿床。

内中夹有昆虫或植物枝叶的较名贵,作装饰物。

一般的琥珀,常作为传统中药。

2.珊瑚海中一种低等动物珊瑚虫的遗体。

珊瑚虫生长在温暖、水清、含盐较低的浅海水中,吸收海水中的碳酸钙,形成骨骼,在海洋中堆积成珊瑚礁。

或由中胶层形成骨骼。

颜色有白、红、紫等,以红色最为名贵,多产于地中海。

我国澎湖列岛也产粉红、大红的珊瑚。

透明或不透明,具玻璃光泽,硬度3.5~4,比重2.6~2.7。

珊瑚为我国传统珍贵玉石。

珊瑚枝历来为珍贵装饰品。

3.木变石硅化石棉。

颜色有褐黄、黄褐、蓝绿等,纹理似木。

硬度6.5~7,比重2.64~2.7,有明显的线状反光。

黄色木变石加工成戒面后,形似虎眼,称‘虎睛石’。

蓝色的加工后,似鹰眼,称‘鹰睛石’。

4.蜜蜡与琥珀同类而色淡,一名“金珀”。

《通雅。

金石》:“琥珀色赤曰血珀,从云南来;而淡者曰金珀,皆从闽番舶来。

”其他玉类玉材一、蛇纹玉石类蛇纹石属单斜晶系,主要成分是蛇纹石和纤维蛇纹石,常杂有二价铁、三价铁,以及锰、铝、镍、钴、铬等杂质,这些少量的元素使蛇纹石玉类具有各种颜色。

蛇纹玉石类以绿色为主,自浅绿、黄绿、翠绿、蓝绿,至暗绿、褐绿、墨绿等,另外也有白、黄、褐、赭、粉红等色,半透明或透明,有油脂或蜡状光泽,硬度4~6,,比重2.2~3.6。

其玉矿常存于大理石岩中,是我国分布最广、使用历史悠久的玉材。

品种很多,各地所产成分不尽相同。

1.岫岩玉岫岩豆绿蛇纹石,简称“岫玉”、或称“新山玉”。

因产于辽宁岫岩县而得名,主要产地在岫岩瓦沟。

成份以纤维蛇纹石,即镁质含水硅酸盐为主。

颜色以豆绿为主,或在绿色中杂有褐红、黄红、黄绿及黑白斑点,呈油脂光泽,硬度4.5~4.8,比重2.6。

2.辽宁黄绿纤维蛇纹石与透闪石混合玉辽宁省还有一种黄绿纤维蛇纹石与透闪石相混合的矿体,俗称“东北玉”。

二者比例不一,参差不同。

常见颜色有黄绿、青绿。

呈微透明,具油脂光泽,硬度5.5~6,比重2.8。

3.墨绿色纤维蛇纹石称“黑碧玉”或“老岫玉”。

其实是岫岩玉的一种,产于辽宁、河南。

颜色有如碧玉,微透明,具油脂光泽。

产地不同,硬度也不同,大概在4.5~5.5之间,比重2.7。

4.南方玉南方自古产玉。

现在南方产玉之地有两处,一处是广东信宜,称“信宜玉”,玉质主要由蛇纹石组成,并含有其他杂质。

玉色由暗绿至褐绿。

还有一处是广西陆川,称“陆川玉”。

也以绿色为主。

5.祁连玉产于甘肃祁连山,有因地处酒泉,也称“酒泉玉”。

主要成分虽由蛇纹石构成,也呈暗绿色,因含有杂质,带有较多黑色斑点。

6.其他蛇纹石玉类,还有多处地方出产。

比如:北京房山花山产“百花玉”;十三陵老君堂所产“京黄玉”;吉林集安县的绿水河产“安绿石”,玉质光洁莹纯,色泽为艳丽的苹果绿;新疆昆仑山也产“昆仑玉”,是油绿色的。

等等。

二、斜长石玉类1.南阳玉产于河南南阳,因产地在南阳独山,也称“独山玉”,简称“独玉”。

色泽艳丽,质地细润,结构成分复杂。

硬度6~6.5,比重2.7~3.18。

玻璃光泽,多数不透明,颜色以绿、白为主,也有紫、黄等色。

南阳玉开采历史悠久,最迟始于汉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