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小衔接家长会课件2017ppt

幼小衔接家长会课件2017ppt


你我同携手,陪伴孩 子走好人生第一步!
*祝愿
您的孩子更健康 更聪明 更快乐!
• 面对生活,要微笑着说:“太好了!” • 面对困难,要敢于说:“我能行!” • 面对长辈,要善于说:“我感恩!”
三、给家长们的建议
父母的行动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之 间对孩子的教育要一致,与学校教育也 应保持一致。
做学习型的父母,做孩子成长过程中 的加油站。
坚持多给孩子讲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一)、 改善亲子关系
心理的差异一方面是由以上的一系列差异导致的,另 一方面说到底就是压力的变化造成的。我们发现很多 孩子对小学的学习既期盼又害怕。他们期盼的是进入 小学以后可以认识更多的小朋友,了解更多新鲜的事 物,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们害怕的是学校和老师的要 求会不会很严格?新同学好不好相处?学习任务重不 重?还有没有时间玩等等。如果家长引导不当,孩子 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家长因多鼓励,而 不是威吓。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学习要求
(1)汉语拼音 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不要求直呼) 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正音,学习普通话。 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识字写字 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会写。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二、孩子做好相应的准备
• 一、习惯 • (一)培养四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 1.听——认真听的习惯(一是认真听老
师讲,二是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 2.思——思考领悟的习惯 • 3.说——说的习惯 (善于表达) • 4.写——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 (二)培养三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 1.珍惜时间的习惯。
关系好,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关系糟,则冲突不断,抵触逆反。
(二)、家长怎么定位与老师的关系?
1. 信任学校、支持学校; 2. 尊重老师、欣赏老师; 3. 加强沟通、积极配合。
只有家校关系和谐,我们的 孩子才能在一个和谐的氛围 当中,得到和谐的发展。如 果家长太强势,老师很弱势, 老师的教育就会失去他应有 的力量。
定有办法》
• 选:《小辫子丫丫》《狼大叔的红焖鸡》《奶 奶来了》
• 《小恐龙故事系列》《好饿的毛毛虫》
推荐电影
《木偶奇遇记》(美)《雪人》(英) 《丁丁历险记》(美)《小美人鱼》(美) 《没头脑和不高兴》(中)《龙猫》(日) 《狮子王》(美)《玩具总动员》(美) 《小兵张嘎》(中)《小尼古拉》(法) 《天堂回信》(中)《爱.回家》(韩) 《仙履奇缘》(美)《白雪公主》(美) 《打闹天宫》(中)《宝莲灯》(中) 《天书奇谭》(中)《小鹿班比》(美) 《花木兰》(美)《红气球》(法)
幼小衔接 你我同行
• 一、你了解幼小差异吗? ——突破幼小衔接口的首要前提
• 二、入学前准备——习惯、知识 和能力的培养
• 三、给家长们的建议
一、你了解幼小差异吗? ——突破幼小衔接口的首要前提
• 1、校园环境的差异 • 2、师生关系的差异 • 3、生活节奏的差异 • 4、学习方式的差异 • 5、学习内容的差异 • 6、儿童心理的差异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学习要求
(4)口语交际 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2、课时的划分:按正常课时划分,一般每课书都是两三课时就要上完 。
6.儿童心理的差异
1.校园环境的差异
• 幼儿园:小巧玲珑的童话世界,色彩鲜艳 ,充满童趣,充满温馨,玩具多,学习区 域、午休室和卫生间相连,很方便。
• 小学:校园面积大,教学楼独立,功能室 多,操场大,活动区域和教室分开。教室 内严肃的黑板,威严的讲台,一排排的课 桌椅,会使孩子多一些紧张感。
2.师生关系的差异
幼儿园:
• 3.做事迅速的习惯
知识积累
• 1.提高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水平。坚持和孩子多说话,坚 持用规范的语言说话。
• 2.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将使孩 子终生受益。建议家长每天孩子读半个小时的故事, 做到声情并茂,大声朗诵。
• 3.尽量多识字,增加阅读量,减轻上学后的学习负担, 适应小学新课改的要求。
4.学习方式的差异
幼儿园:感官学习,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 ,围着就座,15-20分钟一节课,动中学玩中学, 形象思维学习。
小学:教学活动不再以游戏为主,而是以学习为主,y 游戏为辅。强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的教育 和听、说、读、写、计算、应用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学校严格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开展有序的常规教 学,有正规科目语文、数学等,分科学习。有作业 、受教师支配,40分钟一节课,由形象思维向抽 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有作业、有测试,孩子的学习 相对有了压力。
(三)、改变家教方式
1、不要打骂孩子
“看孩子不顺眼,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
平心而论,我们打骂孩子常常是: 因为孩子影响了自己的权威; 或者孩子让自己丢了面子; 或者孩子的言行不符合自己的愿望; 或者孩子不顺从自己的掌控;
或者是我们拿自己的认知水平去要求孩子; 亦或是自己在外面不顺而心情不佳;
或者就是“情绪影响了智慧”。 实际上,打骂孩子只能证明我们无能、自私、狭 隘、无知、冲动、专制和野蛮,却证明不了孩子
一个班30人左右,教师是两教一保配备,师生 关系亲密,每时每刻都有一位教师或一位保育 员伴随左右,随时解决孩子的困难。幼儿园老 师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的,孩子除了 学习外,吃喝拉撒大事小事都可以依赖老师。
小学:
一个班45人左右,有很多科任教师,(语、数、 音、体、美、思品等)一节课一轮换,课间往 往无教师跟随,孩子一旦有了困难,只有自己 解决,所以常担忧一些以前不必担忧的小事, 如想大便了怎么办?口渴了怎么办?小学的老 师为什么不抱抱我?
• 4.提前读写,如数字,要练习写好自己的名字等。 • 5.多背儿歌、古诗、三字经,弟子规等积累文化底蕴。 • 6.积累数的知识和经验(如数的分解和组成,10以内
的加减法,辨别方位,等)。
交往能力培养
• 1、合作精神 • 2、与人交往 • 3、语言表达能力 • 4、培养任务意识、责任意识
送给孩子的三句话:
我们没有改错的机会!
孩子的故事,我们一定要认真听; 孩子的事情,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与孩子交流,我们一定要认真、投入。
建议
1、安全感。让孩子知道你爱他/她是无条件的,在 他/她无助的时候你一定会给他/她温暖。
2、信任感。让孩子知道你非常信任他/她、欣赏他 /她,在你的心目中他/她是最棒的。
3、成就感。适当地在孩子面前示弱,表示你也需 要他/她的帮忙,他/她也是你的依靠。
5.学习内容的差异
幼儿教育是以智能的开发为主的,注重身
体、生理、心理及各方面能力的训练。这 个时期,无论教材还是内容都是丰富多彩 的,趣味性极强的,很容易学,孩子也爱 学。到了小学,大量的文字、数字和符号 代替了图片,学习内容难度加大,会有考 试(笔试+开放性测试)。有考试就有竞 争,有竞争就有压力。
当地做一些六亲要子有阅毅读力。和亲子书评。
9、坚持陪同孩子做些运动。
10、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学校、指
责教师。
你如何调整家教方法?
——是幼小衔接顺利过渡的基础条件
*平和心态
*平等沟通
*和谐环境
*赏识孩子
*言传身教
*培养习惯
(四)、改变生活方式
孩子一生中也许会有许许多多老师,但是家长是他 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的第一个榜样。
6、父亲可以经常与孩子商量、讨 论7、一母些子亲事必可情须家以做长,尝到教交“育试流孩六着、子个给、要分陪有孩享伴”子一孩:建些立观一点。
个成长记录一袋要,有记意录识;一些孩子成长
的足迹,收二集要一有些时孩间;子骄人的成绩
与作品。
三要有心情; 四要有方法;
8、鼓励孩子五多要有买原书则、;多看书,适
真的该打。
2、坚持鼓励、表扬、赞美孩子,但要尽可能找点理 由。 3、惩罚和批评也是教育,但先要耐心倾听,再平心 静气平等交流,明确指出过错所在,严肃提出改进要 求,或订立“行为契约”。 4、当你要惩罚孩子的严重过错时,请不要伤害孩子 的尊严。 5、多看、多听、多陪,少说话、不唠叨,千万不要 数落孩子,尽管你说的可能都是事实。
父母常常是用自己的言行和榜样,让孩子懂得 了什么是积极向上,什么是自律自强,什么是诚 信、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正直,什么是感恩,什 么是负责,什么是志向高远。
于教师而言,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智慧,就 选择了爱的奉献。于家长而言,选择了婚姻和生 育,就选择了责任,就选择了担当。
父母也要“为人师表”!
怎样的父母,培育出怎样的孩子,造就怎 样的社会。
• 养成准时睡觉和按时起床的好习惯,保 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准时上床,独立入 睡,不轻易改变作息时间。设置闹铃, 按时起床等。
• 2.独立、自理的习惯
• 独立性非常重要,小学生会碰到很多障碍和困 难,要独自面对和解决。常见现象:家长代劳 提书包、收拾书包,家长三陪(陪读陪写陪做 ),家长不陪孩子不会做作业,忘记带书、红 领巾等,喂饭,帮忙穿衣服等。造成原因:家 长不放心,不放手,变相的爱变成了溺爱,包 办代替太多,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根源是不 尊重孩子,没把孩子看作是真正的人。最后的 结果不仅是孩子们生活不独立,而是精神、思 想不独立,依赖性强,不会选择和处理任何事 情。
正如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没有成 功的学校教育一样,没有良好的亲 子关系也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家庭教 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