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班幼小衔接家长会PPT课件
大班幼小衔接家长会PPT课件
(社会情绪发展)
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
目标
有合作意识,会遵守游戏规则,不论比赛成绩如何,都能接受比赛的结果。
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我。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 做了错事敢于承认,不说谎。
措施
在班级开设区角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并学会遵 守游戏的规则,遇到问题能自己商量解决办法。
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 专注阅读图书。
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写画时姿势正确。 在·区角游戏活动中,我们创设多个游戏条件,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感性
措施
经验,让幼儿从游戏中交流语言。 班级开展讲故事活动,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从下周开始,按学号顺序,
当天谁做值日,谁就上台为大家讲故事。
每一个汉字都是象形,像画画,小拇指和无 名指是一个支撑点,大拇指、食指、中指握 着笔的部位是一个点,笔尖在纸面上又是一 个点,三点决定一个平面,这样才能把字“ 画”完。“画”完之后,小拇指和无名指微 微抬起,手往后抽,换一格继续写……也就 是说正确的硬笔书法,写完一行字,字底下 应该有两行指甲印——无名指和小指的支撑 点。
学习能力:
大部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很强,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孩子之间交流,语言表达完整句。 生活习惯:
基本没有挑食厌食现象,中午的饭菜、下午的面条、稀饭天天光。
班级总体现状分析
不足
行为习惯: 有些孩子会丢三落四,用完的水彩笔不记得收回去,再用的时候找老师;
孩子之间的语言沟通过多,不分场合,吃饭画画做手工等需要安静的时候都有交谈的现象 1 而且分贝很高,需要降低分贝; 幼儿之间往往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言语出来,有个别孩子尤其严重。
家庭怎么做—— 一、了解一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 1.游戏转向学习 2.事情考虑不周 3.注意力不能持久 4.自制力还没形成 5.思维还很具体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心态 1.心理准备 减少依赖; 熟悉和了解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培养幼儿自信心和任务意识。
2.首先,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专心听别人讲话的良好习惯。 比如,有意识地陪孩子坐下来看看书;或在一小段时间里集中精神做一件事,从 5分钟到10分钟,慢慢培养集中精神做事的习惯。 3.其次,培养良好的承受能力。 现在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方法,到了小学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有所 改变,孩子有一个心理的过渡期,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心理适 应教育、挫折教育等,遇到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定立场,不管怎么哭闹,久而久之 孩子才能加速适应小学生活。
学习能力: 学习方面出现两极分化。
话题:
你们觉得大班孩子应该学到什么?
你们觉得老师该如何做?
你们觉得家长自身该如何做?
幼儿园应该怎么做?(语言发展)
在集体中能注意倾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
目标
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 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语言具有连贯性。
情绪表达,会适时表达自己的情绪。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5.思维中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大班幼儿的思维水平比小中班的幼儿有提
高,表现为虽然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但是却
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他们不仅能 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
幼儿园小学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教学内容小学化 2.教学形式小学化
措施
在区角游戏中开设美食区等,在游戏过程中尝试填写购物单等,学习用数字、 符号及图表记录。 通过外出活动、散步、科学小活动等各类游戏让幼儿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
生活用品、自然现象的主要特征。
(生活技能发展)
学习分类,会自己按类别整理物品;
目标
会自己穿衣服,能辨认衣服的正反面。
会自己系鞋带。
本学期工作安排
九月 中秋节活动 十一月 十月 国庆活动 十二月 迎新年家长助教活动
扶贫建档工作 亲子菜园 组建篮球队
家家乐亲子运动会
日常配合
大班是跟小学衔接非常密切的一年,希望每天准时8:00送宝贝来园,最晚不超过8:30,尽量不缺勤, 不来园要请假。 每周一都有升旗仪式,麻烦家长们给孩子穿好园服来园。 不主张给孩子佩戴任何手饰,一是防止放嘴巴里咬不小心吞食,存在不安全隐患;二是避免遗失。 如果您的电话号码有变动请及时告诉我们,如果临时更换接送幼儿的人,请及时跟本班老师联系。 生病的幼儿来园,应给老师交代好您的孩子哪里不舒服,这样可以让老师更好地观察孩子;带药到幼 儿园来的家长,写清楚班级和药量,晨检时交给门口的保健老师,由保健老师负责给孩子喂药,班级 老师不能给孩子吃药,请家长谅解配合我们的工作。 希望家长能积极主动跟老师交流。 下午离园活动为4:40,请您接了孩子不要在操场逗留,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当您发现孩子书包内有不是自己的物品时,请您及时问问孩子是谁的?调查清楚后鼓励其自己解决,
能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线条基本平滑。 能熟练使用筷子。
开展区域性体育活动,提高幼儿参与性与兴趣,促进肌体协调发展。
措施
保证每天二小时的户外锻炼时间。 提供符合大班年龄特点的运动器械,以提高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提供丰富多样的绘画材料,激发幼儿绘画的乐趣。 区角提供筷子和玻璃球,进行筷子练习。
三、培养动手操作及自理能力 1.孩子入学后,许多事情要自己做,如:系鞋带、下雨打伞、削铅笔、背书包、按 课程表准备书包、根据冷热添减衣服 2.在日常生活中,要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让孩子学会自己起床、睡觉 、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 等。 四、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1.帮助孩子寻找记住具体任务多样的方法 2.帮助孩子强化“小学生”意识 3.引导孩子按时认真任务 4.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困难 五、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方法和兴趣,实现能力过渡 1.指导孩子学会对任务做简单记录 2.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3.帮助孩子学说完整话和图画日记 4.爱护孩子的好奇心
大五班
上学期家长会
目录
本学期工作安排
A
班级总体现状分析
B
C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幼儿在园一日生活
D
E 幼小衔接我们要做什么? F
家长配合事项
班级总体现状分析
生活习惯: 经过中班一学年的培养,孩子们已经习惯认真洗手、吃完饭菜漱口、也学
优点
会了自己擦拭大小便;用筷子吃饭等等。
行为习惯: 1 大部分孩子非常乐于助人,帮助其他孩子、扔垃圾、放椅子等等;幼儿之间非常愿意 分享和交流,也很喜欢看书、做手工。
(认知发展)
可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能用数字、图画、图表符号记录。
目标
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
前后的变化。
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或“减”的实际意义, 初步尝试10以内的加减运算。 主动观察上学路上的建筑物标志或者道路标志。
大班是步入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过渡
人生在受教育路程上的三大阶段:
1.家里——幼儿园 2.幼儿园——小学 大班的孩子该怎么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曾遍存在的问题如: 入小学后不适应
3.小学——中学
进入不了学习状态
注意力不集中 厌学,不愿意上学 攻击性强或者退缩 ……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1.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将物品分类放好。
措施
注意天气的变化,随时增减衣物。
通过示范、比一比赛一赛等形式,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 每天早操后、午睡后的盥洗三件事(洗手、喝水、入厕)不需要老师提醒 主动去做。
(身体动作发展)
单脚跳跃—不用辅助物或扶持,用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
目标
学习连续跳绳。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2.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
大班幼儿的神经系统比中班的幼儿成熟许多,大班幼儿的自 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表现在他们对动作的准确性的控制上,
又表现在他们自己行为的控制上,有一定的自我的约束能力。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3.同伴间互动多了,开始注意向同伴学习
大班幼儿的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做过一个“双生子爬台阶”实验:
结论: 任何心理的成熟与 发展一定是以其生 理成熟为基础的, 脱离生理自然成熟 的规律,过度追求 所谓的心理成熟, 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要遵守规律,而不是超越规律。人总有一个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就好比上小学 ,孩子是要做一些准备的。 以孩子学写字为例,写汉字需要调用44块肌肉。
3.教室布置小学化
4.评价方式小学化
5.生活方式小学化
为什么幼儿园非要去小学化呢,因为副作用太大。
从伦理角度看:孩子在幼儿园本来就是做游戏的,如果不让孩子玩,无异于剥夺童 年,孩子就少了天真、烂漫和快乐。幼儿园小学化亵渎了儿童的童年,所以童话大王 郑渊洁说,小学化的幼儿园和学前班是摧残儿童的集中营,这话一点也不过分。 从生理角度看:幼儿园小学化属于过早、过度教育,这和使用童工一样,都是摧残 儿童,大脑神经会自我保护,导致孩子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迟钝 ?为什么感觉傻了、书呆子了?就是这个原因。 从认知角度看:儿童认知的发展,有一个特定过程,皮亚杰把它分为四个阶段,每 个阶段都是上一阶段的延伸,下一阶段的准备,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让幼儿园孩子 直接学习小学内容,相当于让孩子跨过本阶段,跳到下一阶段,这就打乱了认知发展 的顺序,破坏了认知过程,会阻碍孩子的独立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从人格角度看:强迫幼儿去做小学生做的事情,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无能感和挫败感 。因为他发现太难了,总也学不好,就会丧失自信心,甚至种下厌学的种子,导致不 良人格。 从兴趣角度看:感兴趣的东西不让学,非要学认字、算术、拼音、外语等孩子不感兴 趣的,孩子会退缩、厌学甚至产生退学的念头,从而扼杀了孩子的积极性。 从习惯角度看:强制灌输,会导致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要闹肚子的,就像很多地方 的教育,不管孩子能不能理解,只是一个劲儿要求背诵,以为孩子能背下来就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