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之探究题(主题、标题)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之探究题(主题、标题)


分析小说标题的思路
(环境角度)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 渲染环境氛围。 (情节角度)②概括故事情节;结构线索,组织 全文;暗示情节发展,铺开情节,呼应细节。 (主题角度)③寄托情感; 揭示小说主旨、深 化主题;暗示比喻象征。 (人物形象)④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 (表达效果)⑤对比讽刺,强化效果;一语双关, 对主题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课内
《祝福》主题探究
自然环境(江南水乡、漫天飞雪) 一、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千年不变的民风民俗、
闭塞沉闷
顽固守旧、道貌岸然的四叔)
二、人物形象 的分析必须联系情节的发展, 从祥林嫂的
生命轨迹以及她和周围人的关系看她的形象内涵,
剖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
2、情节:从祥林嫂和周围人的关系剖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
15年新课标卷1 《马兰花》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 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 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推动情节的发展),丰 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
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2014新课标卷Ⅰ《古渡头》
(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 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2. 小说以“××”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 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 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侧重拟标题的意 图探究)
三、解题基本思路
(一)标题的含义 在理解标题本义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
有指代意义或比喻义、象征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 之外是否有双关义或文章主旨意义。
作用:①突出人物形象; ②展开故事情节; 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2.以物象为题,比如:《药》《项链》《变色 龙》……
作用: ①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象征,寄托某种情
感;) ②线索,贯穿全文; ③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 ④中心,突出文章主题。
3. 以事件为题,比如:《宝玉挨打》《失 街亭》《林黛玉进贾府》……
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 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练习:《二轮复习练案》P149 《一只冬季的羊》
2.小说围绕“一只羊”展开情节,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①作者借哨所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的情况下最 终善待了那只无主羊的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对 身处困境但纪律严明、精神高尚的边防军人的赞颂。 ②正是因为这样,军人们受到了人民拥戴,也蕴含 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主题。
(2)答题模板: 理解标题内涵:一是具体的意思(文
中具体的××,即表层含义);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即深层含义)。
标题的作用:①……②……③……
[解一题·会一法·通一类]
探究小说标题意蕴需要四个“关注”
四叔夫妇
婆婆
族权
贺家大伯
祥林
夫权 祥林嫂 神权
卫老婆子
贺老六 柳妈
鲁镇其他人
结论:
祥林嫂的死不是哪一个人的罪恶,几乎她 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将她往死路上推,而且 每一个人都是合乎“道德规范”(封建礼教) 的自觉行为,所以祥林嫂死于封建礼教(夫 权、族权、神权)的迫害,她的死是那样一 个特定时代这样一个特定民族生活的必然。
练习:《衡水金卷》小说(一) 四、《月下美人泪》
12.王胡子认为黄金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你从中悟出了哪些 人生道理?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
①人生更需要有精神追求。黄金养花是为了生活,而季献民是为了观赏;黄金养花 是为了卖给别人,而季献民养花不卖,只送人。 ②无私共享技艺不仅能促进技艺的提高而且也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黄金担心养花的技艺外露,而季献民是高兴地愿意和别人共赏技艺。 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是最美的。黄金养花是通过人工干预让昙花白天开放、 通过嫁接的方式改变花木本性、追求新奇;而季献民是顺应花木本性,赢得花儿的 最美开放。 ④人生应懂得感恩,感恩身边的一切事物。黄金把养花当作谋生的手段、花木是其 赚钱的工具,不存在感恩;季献民尊重花木,认为花木有灵,懂得感恩。 ⑤要尊重并珍惜自己拥有的事物。黄金养花不懂得尊重或爱惜花;而季献民则是用 爱和珍惜在养花,是真正尊重并珍惜花的人。 (每个答案要点概括1分,结合文章内容解说1分;任意答对3个要点,给6分。其他 感悟言之成理亦可。)
人物形象: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对生活要求低,却被 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她深受封建礼教 思想毒害,以至于被社会所吞噬。
主题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
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 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深切地表达 了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和关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 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练习:《二轮复习练案》P152 《美美》
6.本文题目《美美》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①指鸟的活泼之美,带给哨兵心灵上的慰藉。 ②指军人的奉献之美,为了国家和人民,军人保家卫国, 无私奉献。 ③指部队生活的人情之美,连长爱护士兵,大家都关心 小鸟。
练习:《衡水金卷》小说(一) 三、《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8.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①指向小说的情节,连长要给孩子一颗枪弹,最后 却没有执行。 ②象征着小红军,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 念与抗日的决心。 ③象征着一切抗日的力量,它们凝聚在一起,必将 摧毁敌人。
(二)标题的作用
1.以人物为题,比如:《孔乙己》《阿 Q正传》《铁齿铜牙纪晓岚》《装在 套子里的人》《甄嬛传》……
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 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比如:《《荷 花淀》 《晚秋》……
①主题、人物、情节; ②线索、悬念; ③象征、双关。
5、以问题为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说的标题作用: ①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②引人思考。
标题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2、线索作用; 3、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引人思考回味; 4、概括主要情节; 5、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 6、紧扣(揭示)主题。 7、象征意味、寓意。
挖掘主题的途径
2.一“联”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
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 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达到理解小说主题的目的。
二、主题概括常用术语 1.歌颂、赞扬、宏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了什么情感。 三、语言表达一般模式 1.概括主题。小说通过……情节,刻画了……形象,表现 了/批判了/颂扬了……现象/性格/情感/思考。
命题角度二:标题类探究
一、高考真题展示
1 . (11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
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6分)
2. (2010全国新课标卷)《保护人》 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 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 点并作分析。(8分)
常见题型
出题形式
①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主题概括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 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 主题探究
挖掘主题的途径
一、思维趋向——三“从”一“联” 1.三“从” (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 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 《祝福》。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 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 会意义。 (3)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去思考。这可以抓住小说中的 关键性词语来把握。
练习:《衡水金卷》小说(二) 五、《声音》
15.小说中,“我”对声音的来源进行了不断追索。声音的来源可能 有哪些?请结合作品主旨,谈谈你的看法。(6分)
①被砍掉的树木发出的声音:小说多次提到砍伐树木,写到了河边山 上的树桩与河对岸的两棵被砍断的树,因此声音可能是它们发出的。 ②被人类破坏的大自然发出的声音:人类的乱砍滥伐破坏了自然生态, 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因此声音可能是大自然对人类行为发出的警告。 ③承受自然被破坏恶果的人发出的声音:乱砍滥伐导致泥石流发生, 半个村子被淹没,人们被灾害惊醒,因此发出“再不能乱砍树木了” 的声音。 ④有环保意识的觉醒者发出的声音:古代官府惩治乱砍树木者,人们 在泥石流灾难面前终于意识到“再不能乱砍树木了”,因此声音可能 是环保意识觉醒的人发出的警示与劝诫。
3. (2011山东卷)《 审丑》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4. (2011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 》 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 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 点和具体理由。(8分)
5. (2012年辽宁卷)《最后的黄豆》
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
6. (2012年四川卷)《柴禾》
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二、小说标题常见命题形式:
标题含义:
1.小说以××为标题,寓意何在?
2. “××”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理解。(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
标题作用:
1.这篇小说的题目“××”改为“××”,你认为是否合 适,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侧重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
小说阅读之 探究题
命题角度一:主旨类探究
小说主题表现形式
• ①通过形象来实现。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 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 假丑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