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燕歌行

燕歌行

(一) 作家与作品介绍
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

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

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

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二)积累有关边塞诗的常识
1.边塞诗的形成。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边塞诗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3.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如陈陶的《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

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

高适善用铺排和对比来抒情,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前线汉军奋力杀敌与后方将士寻欢作乐对比,暗示了必败原因。

王昌龄善用借景抒情,如《从军行(其一)》中将闺中少妇思念征人之愁寄予在高高孤楼、缕缕笛声、阵阵秋风的边关萧索秋景中委婉表达出来,揭示出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与创伤。

5.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意象。

经常出现的关山、狼山、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门关等边塞地名,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羌笛、落日、月、旗、鼓、铁衣等意象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2006年天津卷)标题中出现了边塞防线地名“凉州”,柳中庸的《征人怨》中“岁岁金河复玉关”,“玉关”即唐代边陲重镇甘肃玉门关。

还经常出现汉代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

6.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1)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分析:这些诗句表现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在盛唐,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分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些许悲壮、惋伤。

(3)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分析: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7.边塞诗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预习练习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yān 旌旆jīnɡpèi 逶迤wēiyí功勋xūn
碣石jié塞草腓féi 玉箸zhù蓟北jì
2. 解释加点的词。

①作燕歌行以示适给……看②山川萧条极边土尽
③胡骑凭陵杂风雨仗势侵犯④身当恩遇恒轻敌常
⑤边庭飘摇那可渡辽远⑥死节从来岂顾勋为节气而死
3. 古今异义
①男儿本自重横行横行(古)恣意驰骋(今)贬义词,依仗暴力做坏事
②天子非常赐颜色非常(古)特别(今)程度副词,十分
颜色(古)光彩,奖赏(今)色彩
二、鉴赏探究
1. 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人、事、景。

)人:将帅-----士卒,士卒-----思妇
事:战争;景:塞外秋景(教师扣住“战争”进行引导。


2.诗人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战争的?
过程、环境、人物(将帅、征人、思妇)。

主要结合下面问题的要点,可以用“一场的战争”来概括。

3.你觉得这首边塞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广漠、苍凉中透出壮美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如: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3)一场思乡、思亲的战争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

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死匈奴的悲壮场面。

后两句中征人已成无定河边的枯骨战死疆场,而家中的妻子仍盼着丈夫早日归来。

通过对比表现了征战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常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纵情声色腐败无能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短兵相接
力尽关山未解围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

(5)一场正义的战争(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汉家烟尘再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杨炯的《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4.诗歌在表现主题时使用了渲染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A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B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C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D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E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
句中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