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一)中小企业自身原因1.小企业规模较小、内源融资不足,信用观念差2.抵押市场不发达,中小企业缺乏适宜的可抵押资产,影响间接融资3.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度低(二)外部因素影响1.国家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不够。
2. 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不足3. 在我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4. 缺乏通畅的直接融资渠道5. 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6.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存在着严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三)国家宏观政策因素1、缺乏公平竞争的融资环境和法律法规保障2、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乏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对策(一)、完善,提高素质,强化内部管理,健全治理结构1.自身素质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途径2. 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3.范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4.好的信用观念意识,注重树立诚实守信的中小企业形象(二)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体系和健全的经营机制1.多渠道筹资。
护和规范民间市场。
2.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贷款体系,完善商业银行的贷款激励机制3.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关于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分析摘要: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战略性作用。
但是这些中小型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融资问题。
融资不成,企业难以扩展,也难以展开一些日常的经营活动。
对融资问题进行研究,了解问题出在哪儿,就方便解决,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在我国国家也一直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找出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案例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占全国企业的99%,税收超过了50%,提供了70%的进出口贸易和80%的城镇就业岗位,并且中小企业同样在我国自主创新力量的66%的发明专利,82%的新产品开发都来自于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繁荣经济,扩大就业,推动创新和形成新产业的重要力量。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虽然金融体系也曾经制定了一些措施,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为题。
正是因为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所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为题是我们的当前的重中之重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
根据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提供的数据,1999年末到2002年6月底,我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分别为51%、50.3%、50%和49.9%,同期大型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贷款占比分别为49%、49.7%、50%和51.1%。
这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是比较大的。
但是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基层营业机构,信贷向中心城市和大型企业集团集中,同时也由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差距大、社会信用环境不完善等原因,中小企业贷款占比仍出现下降态势,两年半下降了1.1个百分点。
同时又缺乏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这是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一个反映。
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狭窄是融资难的另一关键。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都希望通过商业银行来筹集资金。
由于我国整体融资模式过分依赖于银行贷款,而中小企业在该模式下进行融资时,将不可避免的遭遇“麦克米伦缺陷”,并不得不面对发展进程中的融资缺口。
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资金融通的机会明显不及大企业。
如台湾地区的一般银行对中小企业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的29.2%,而70%以上资金投给了大型企业。
由于这种现象最早由《麦克米伦报告》提出,因此被称为“麦克米伦缺陷”。
据资料显示,中国工商银行于1998年6月末对43.35万家工商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大型和重点企业占7.74%,中小企业占92.27%,而对大型和重点企业的贷款额占贷款总额的53.85%,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仅占贷款总额的46.15%。
①大企业本身资金实力雄厚,资金需求量少,银行向这些企业投放资金将受到限制,造成信贷资金过于充足;而中小企业由于财力有限,资金需求量大,迫切需要银行提供贷款,而银行却将中小企业打入另册,不予支持,这又导致中小企业发展受到限制,从而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使银行的信贷资金趋于短缺。
另外我国只有上海、深圳两个主板资本市场,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制和融资服务,上市门槛高,中小企业难以涉足。
国内债券市场的情况亦是如此。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一)中小企业自身原因1.小企业规模较小、内源融资不足,信用观念差广义上讲,企业融资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方式。
内源融资是企业不断从企业自身内部取得资金并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等特点;外源融资是企业组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资金并使之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具有高效、灵活、大量和集中等特点。
内源融资和外援融资相比较而言由于内源融资较外源融资的融资成本低,理论上讲合理的融资结构应是以内源融资为主。
但是,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经营风险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差,许多中小企业由于经营困难甚至亏损,导致资金紧张状况的发生,造成内源融资不足,从而使企业转向外源融资。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资产数量有限,提供贷款的抵押和获得担保的难度较大,同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存在偏差,导致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外部融资。
2.抵押市场不发达,中小企业缺乏适宜的可抵押资产,影响间接融资从低信贷资金经营风险的角度看,要求抵押与要求第三方提供信用担保的作用是一致的,其功效都是避免或减少银行信贷资金遭受损失的一种保障。
但是,我国目前的要素市场不够发达,作为抵押标的物的资产,诸如地产、房产及其他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一旦进入拍卖、转让程序就会受到许多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其转换成本很高,极大地限制了抵押物品的流动性,使得抵押品难以转换成为金融部门的现金流入,而中小企业在提供抵押品方面更是处于劣势,例如固定资产少,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足,流动资产易发生物质形态变化,无形资产难以量化等,难以符合金融部门的要求。
因此中小企业很难通过抵押贷款获得发展所需资金。
3.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度低许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加上其管理层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素养,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规范,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准确,缺乏外部认可的财务报表。
这种不规范由此产生的信息不透明和信息失真,使金融机构对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无法真实辨认,对贷款的监督也无法顺利进行,从而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
同时中小企业创办时是以自有资本为主,但规模普遍较小,通过担保、抵押贷款向金融机构筹资非常得困难。
一些中小企业只能以内部、间接、短期融资为主。
一些通过民间筹资的利息高出银行贷款利息的2至3倍。
高昂的融资成本往往导致中小企业一旦经营失误便走向破产。
近年来通过法院判决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大量上升,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从银行角度分析,中小企业的借贷资金少,但谈判、签约的程序与大企业是一样的,银行的交易成本较高,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缺乏积极性。
再加上中小企业本身缺乏诚信,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监控不力,使得中小企业长期被排除在传统的银行体系外。
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流畅,间接融资渠道障碍重重,有些只能进入非正常渠道融资,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经营风险越来越高。
(二)外部因素影响1.国家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不够。
目前,我国金融体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仍是国有金融机构,我国政府的政策也一直是向国有企业倾斜的,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即使是这些企业的经营业绩不佳,但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这些企业是以“国”字开头的企业,有强大的国家信誉作后盾,所以要借就借给这些企业贷款,而在信贷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信贷给国有大型企业的多了,则意味着借给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就少了2. 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不足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透明度低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事前审查和事后监督的难度,而且贷款频率高、额度小、风险大的特征导致金融机构发放单位贷款的经营成本和信用风险水平较高。
在考虑风险和成本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必然要求较高的贷款利率作为补偿。
但国内贷款利率却一直受到政府严格管制,缺乏弹性的低利率,难以弥补银行经营成本上升和风险增大的损失;而且在国内银行风险观念增加的条件下实施的贷款个人负责制,要求发放贷款的信贷员完全负责贷款回收并实行严厉的风险责任追究和惩罚制度,也抑制了银行信贷人员收集中小企业信息并提供贷款的积极性。
3. 在我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由于法律、法规对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现在银行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大多数是宏观指导性的意见,缺乏相关法规的配套、衔接,使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都缺乏参与市场公平竟争的法律保证。
加之由于人为因素的原因,一些地方默许甚至纵容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法院对银行债权的保护能力低,银行在维护金融债权的过程中“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也多次发生,加剧了银行“恐贷”心理,从而也造成“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局面。
4. 缺乏通畅的直接融资渠道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的孵化器,具有向社会筹资,促进产权流动、优化资源配置等作用。
但是,对我国而言,目前国内尚未建成可供中小企业融资的正规资本市场。
我国沪深股市以支持国有企业发展为主线,其融资机会则较偏向于国有企业。
比如说,一方面,国内债券市场规定发债企业应具有3000万元的最低净资产和实力雄厚的担保单位,从而增加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准入约束,同时发债利率不得超过同期存款利率40%的幅度限制,也很难弥补中小企业债券投资者所承担的高风险,降低了债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根据《公司法》规定,国内上市公司必须具有5000万元的最低净资产额和连续三年的盈利记录,持有股票面值达1000元以上的股东不少于1000人等等。
从实际情况看,中小企业几乎完全被拒之门外。
我国企业证券发行采用“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方法,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公开发行债券的方式直接融资。
尤其是在1999年国家规定企业债券利息征收所得税后,即使利率高达3.78%(同期储蓄率仅为2.15%),发行额度也很难完成。
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由于其普遍管理不规范,经营决策随意性较大,没有完整的业绩记录,财务报表真实性不确定且不愿意公布财务状况等,自身便缺乏上市的条件和政策环境的支持。
因此,中小企业难以直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