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

第七章 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


3、如果消费者不具备信息加工的动机和能力, 而且广告中存在着边缘线索,那么消费者就 会进行边缘线路加工。所谓的边缘线路加工, 是指消费者拒绝或接受广告诉求并不是基于 他们对广告信息的仔细思考,而是要么把广 告论点或品牌直接与积极或消极的线索联系 起来(这种联系是非理性的);要么根据说 服情境的各种线索作一个简单的结论。所谓 边缘线索是指广告情境以及一些次要的品牌 特征。如背景音乐、景物、模特儿和产品外 观等。如果边缘线索存在,消费者就会发生 暂时的态度改变;如果边缘线索不存在,消 费者就保持或重新获得原来的态度。
2、认知结构模式 对一个人、一个物体、一件事情或一个观念作 评价时,人们往往会将评价对象分析成几个部分、 几个方面、几种要素或几个特征,并在分别对各个 部分、方面、要素、特征作权衡、评价的基础上, 形成对人、物、事或观念的整体印象或态度。具体 而言,人们对产品形成一种态度之前,总是先通过 对产品的各个方面形成一定的评价,然后再把这些 评价综合起来构成对产品的总体态度。 在进行广告创作时,要注意分析消费者是否重 视产品属性的评价,消费者比较重视产品的哪些属 性,然后针对消费者重视的商品属性着力加以宣传。
(三)态度的功能
1、调节功能
受罚的、恐吓的、 不满的对象
否定
态度
肯定
可满足需要的对象
2、自我防卫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知识功能
二、广告的说服机制
第一阶段,大约是60-70年代。 强调情感迁移以及其它非认知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了消 费者的信息加工对他们接受广告说服的作用。这一阶段的理 论模式称为低认知卷入理论模式。 第二阶段,即70-80年左右。 由于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对其它领域的冲击,研 究者们非常重视信息加工或认知卷入对广告说服的影响,有 些研究者甚至直接将认知心理学理论引入广告说服领域。与 此同时,非认知因素则被忽视。因此,这一阶段的理论模式 称为高认知卷入理论模式。 第三阶段,即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 有些广告理论家、心理学家开始认识到,单纯地强调非 认知因素的作用,或单纯地强调信息加工、认知卷入的影响 都不能有效而全面地解释各种广告现象。因此,他们综合前 人的研究,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认知加工可能性模式(简称 ELM)。
受众在广告接触过程中产生的认知反应可分为 两大类,即反对意见(简称CA)和支持意见(简称 SA)。它们可以用受众的口头报告来测量,实质内 容包括: ①同意或不同意广告的逻辑推理或内容。如绝不添 加防腐剂 ②赞同或怀疑广告的结论。如某保健品能使人年轻 ③相信或怀疑广告的情境。如三维动画 ④相信或怀疑广告的信息来源。如名人推荐 认知反应模式预言,认知反应对态度改变的影 响取决于认知反应的实质,支持意见的数量与态度 和行为意向的改变有积极的关系,反对意见的数量 与态度改变存在着消极的关系。这一预言得到了许 多研究的支持,研究者们并因此得出结论:要改变 受众的态度,应该设法增加支持意见,减少反对意 见。
(二)态度的特点
1、对象性:态度的对象性是指任何一种态度都是针对 某一特定对象的,这一对象可能是个人、物体,也 可能是一个事件。在广告活动中,态度的对象一般 是企业、品牌、某一具体的广告、广告模特或广告 的某一要素。 2、习得性:态度的习得性是指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 并非先天就有的。这一特点表明,消费者对一则广 告、一个品牌建立的是良好还是不良的态度,关键 在于消费者接受到的信息是什么,或者说他们学习 到什么。 3、方向性:态度的方向性是指态度有正面的、积极的、 肯定的,也有负面的、消极的、否定的,还有中性 的。
5、归类评价模式 基本前提是:人们常把物体分门别类, 在评价一种新的物体时,总是先把物体归入 所属类别。然后从记忆提取出对该类别的态 度,并把这种态度强加在类别的新成员上。 人们对于某一类别事物的态度,或者由一个 好的例子(真实存在的)代表,或者由一个 典型的例子(虚构的)代表。 根据这一理论,广告的效果主要要看消 费者把产品进行何种归类。广告的作用则在 于促使消费者把产品作合适的归类。
4、在精细加工过程中,消费者会产生一些认知反应, 包括支持和反对意见。消费者产生何种认知反应取 决于他们原来的态度以及广告论据的说服力。在认 知反应中,只要支持或反对意见中有一方占优势, 就会导致消费者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如果都不占 优势,广告说服就由中枢线路转移到边缘线路上。 5、消费者经过认知加工产生了一些认知反应,即对广 告的论点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这种新的认识被接受, 并储存于记忆之中,那么积极的、支持性的认识会 导致持久的、积极的态度改变,消极的、反对性的 认识则导致持久的、消极的态度。相反如果消费者 的认知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广告说服的途径就转移 到边缘线路上。 6、两条线路的说服效果是不一样的。中枢线路的说服 效果比较持久,对消费者的行为变化有着较强的预 测力。边缘线路的说服效果很短暂,消费者的态度 改变可能因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恢复原来的态度。
第七章 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
态度 广告的说服机制 广告的说服技巧 广告诉求方法的评价
一、态度
人与人、传者与受众、广告与消费者 之间的相互影响,从影响者的角度来看, 这一过程就是说服,而从被影响者的角度 来看,则是态度形成或改变。因此,要说 服消费者,当然要了解消费者的态度形成 和改变过程。
4、强弱:态度的强弱是指人们对客体的态度有程度之 别。 5、稳定性:态度的稳定性是指态度一旦形成,都比较 稳定,要改变它不是很容易的。态度的这一特点, 要求在一个品牌、一种产品投入市场之初,一定要 努力培养消费者对品牌或产品的良好态度;另一方 面,在市场营销中,努力争取尚未建立品牌偏好的 消费者,要将具有品牌偏好的消费者争取过来,则 很可能是徒劳的。 6、成群的态度之间是和谐的:态度的这一特点是指对 不同客体的态度之间是相互协调的。“爱屋及乌 ”
原来态度的保 持或重新获得
不存在 边缘 线索 没有 存在 暂时的 态度改变 (边缘线路)
(中枢线路)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式(ELM)
该模式包含以下几个假设: 1、广告的说服存在着两条线路,即中枢线路和边缘线 路。在实际传播情境中,广告的说服通过哪一线路依 据受众的认知加工深度而定。加工程度高,中枢线路 占主导。反之,当加工的程度低时,边缘线路就成为 广告说服的主要途径。 2、广告实现中枢线路说服作用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1)受众具备加工信息的动机。消费者是否具备加工 信息的动机,一方面取决于消费者本身。另一方面取 决于广告信息是否与消费者有关系,对他们是否重要, 广告信息能否唤起消费者的认知不协调或认知需求等。 (2)信息加工的能力。消费者是否具备信息加工的能 力,要看他们是否具备有关的知识经验。广告受众如 果不具备信息加工的能力,精细加工就无法进行。
(一)什么是态度
弗里德曼:态度是个体以特定方式对待人、物、 思想观念的一种倾向性,是一种带有认知成份、情 感成份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的系统。 1、认知成份:是由个人对于有关对象的信念构成的。 例如,对某品牌产品的态度,包括对产品各种属性 的评价,价格昂贵与便宜、质量高低、性能好坏等, 对某一个方面的评价就是一种信念。 2、情感成份:是由和这些信念有联系的情绪感受构成 的。如喜欢喜欢、愉快不愉快、讨厌不讨厌等情绪 体验。 3、行为倾向:是指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如喜欢一种 商品,就会想方设法多了解一些,为购买攒钱。Leabharlann (二)高认知卷入的理论模式
1、认知反应模式
最早是由认知心理学家格林瓦尔德(Greenwald) 于1968年提出来。后来经过怀特(Wright)和佩蒂 (Petty)、卡西奥波(Cacioppo)加以发展完善. 在与广告的接触过程中,受众积极主动地卷入 信息加工过程之中,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态度对 广告信息加以分析评价。认知反应就是发生于传播 活动过程之中或之后的积极思考过程或活动。 广告接触 认知反应 认知反应模式 态度改变
ELM是当今较有影响力的广告说服理论。 它对于广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这 一理论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 示:在广告中,我们最好提供强有力的论据, 对受众进行理性的说服,促使产生持久积极 的态度改变。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至少 也必须提供一些重要的边缘线索,促使消费 者发生暂时的态度改变。
在广告实践中,如果你希望加强广告 的说服力,那么有几个方面一定要注意: 第一,广告信息来源一定要可靠、可 信。如要择用信誉高的媒体;广告中的品 牌代言人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物,最 好是品牌产品的真正使用者。 第二,广告的情境要让人有真实感。 第三,广告中说明产品优点的论据一定 有要力,广告中的推理论证逻辑性要强。
6、一致性理论 假设人对客体有关各方面的认知一致性驱力是态度 改变的根本原因。他强调某人对某一对象的评价影响到 另一个人的态度方式。 如果消费者对产品持肯定评价,而广告中受消费者 尊敬或喜欢的产品介绍人也持肯定评价,那么消费者与 产品介绍人的态度是一致的。 如果消费者对产品持否定的态度,而受他喜欢的介 绍人对产品的态度是肯定的。那么这种不一致会使消费 者产生认知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消除认知紧张 的方法有三种。第一,降低对介绍人的积极评价;第二, 假设自己不是真正讨厌产品;第三,改变自己已有对产 品的消极评价。 这一理论可以解释现代广告中存在大量明星代言人 的现象,它同时说明,广告主在广告人物模特的使用上 一定要慎重选择,尽量选用有威望、受人们尊敬、喜欢 的人物。
3、熟悉性模式 熟悉性模式的基本假设是:广告接触会 产生熟悉感,熟悉则引起喜欢。人们在商标、 食物以及诗歌、歌曲的研究中都发现这种现 象:即较为熟悉东西人们较为喜欢。 它的实践意义是,要让你的产品为消费 者所喜欢,你就要想方设法让你的消费者熟 悉你的产品。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地解释派送 样品、广泛铺货的作用。
2、纯暴露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扎乔尼克(Zajonc)在 1968年提出一种经验性的观点。他认为只要 广告暴露让消费者接触到,就足以使消费者对 新异物体产生积极的态度。 按照扎乔尼克的这一理论观点,广告宣传 只要让消费者“见到或听到产品”就行了,至 于广告说什么、怎么说,消费者是否记住广告、 记住广告产品,都是次要的。无论如何,扎乔 尼克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很难让人接受的,不过 它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广告一定要做,至少 要让人“见到或听到”你的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