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广播电视传播与受众
累计受众:指在特定时段内至少看了一次某个节目的 不相重复的户数或人数。 累计收视(听)众率:指在一个调查区内,特定 时段至少看了一次某个节目的不相重复的受众数量与 调查区内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skip
满意度调查:是测量广播电视受众对频道或节 目质量的满意程度。 满意度调查的应用意义: 1.为节目编排和调整提供依据 2.为频道定位与发展提供依据
受众权利
表达权: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 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 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 名誉权:指受众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 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 隐私权:是指受众拥有的对个人的身体或日常生活不 愿公开的“隐”的情况和“私”的权利。
收视率的采集方法
日记法:是指通过由样本户中所有4岁及以上家庭成员填写日记 卡来收集收视信息的方法。样本户中每一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日记卡, 要求他们把每天收看电视的情况(包括收看的频道和时间段)随时记 录在自己的日记卡上。日记卡所列的时间间隔为15分钟。每一张日记 卡可记录一周的收视情况 人员测量仪法:是指利用“人员测量仪”来收集电视收视信息的方 法,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收视调查手段。 样本家庭的每个成员在手控器上都有自己的按钮,而且还留有客人 的按钮。当家庭成员开始看电视时,必须先按一下手控器上代表自己的 按钮,不看电视时,再按一下这个按钮。测量仪会把收看电视的所有信 受众参与 “受众本位” 息以每分钟为时间段(甚至可以精确到秒)储存下来,然后通过电话线 传送到总部的中心计算机(或通过掌上电脑入户取数据)。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义务:
帮助传播者搜集、制作、传播信息义务;
对大众传播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监督批判的义务; 全面客观、及时准确地反馈传播信息的义务; 了解传媒、掌握传媒、充分利用和保护传媒的义务; 选择积极有益的传播内容、自觉抵制消极庸俗的传播内 容的义务等。
(三)受众构成
广播的受众构成
1.从年龄上看:15~24,50~64是广播收听 最集中的两个群体。30~45岁收听人数也呈上升趋 势。 2.从男女性别比例看:男性爱听广播,女性爱看电 视(相对) 3.从受教育程度看: 广播:受教育程度高的听众要多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听 众; 电视:受教育程度低的听众要多于受教育程度高的听 众。
(六)受众调查的主要术语
潜在受众:指抽样地区内有接收机(电视机或 收音机)的所有家庭。 ① 以家庭(户)为单位; ② 随着人口增减和接收机的普及每年需进行 修正; ③ 可收到哪些广播电视节目。
开机率:指在一个特定时段内处于开机状态的户数与 拥有电视机、收音机的户数的百分比。
skip
受众份额比率:指在某一个特定时段收看(听) 节目的户数与同时收看(听)其他节目的户数 的百分比。
(五)受众调查内容
弗兰克· 斯坦顿的问题(1935) 1.听众什么时候收听广播? 2.收听的时间有多长? 3.选择收听哪些电台的节目? 4.什么样的人在收听节目(性别、年龄、经济和教育水平)? 5.在收听广播时,听众还会做什么? 6.听完节目后听众会有什么反应? 7.听众喜欢什么类型的节目?
受众调查研究观念的变化 : 1.由关注多少人在收看(听),转为关注“谁”在收看(听); 2.由关注受众“是否”在收看(听),转为了解受众“为什么” 在收看(听); 3.由“泛”受众群转为“窄”受众群; 4.由调查过去的收视(听)率,转为预测未来的收视(听)率。
减少人为美化, 还原历史真实。
三、受众调查
受众的需求和选择最终决定新闻媒介的命运,因此 在新闻传播中必须明确“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
反馈,是构成传播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它是指受传 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应和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 的反作用。 反馈是一种双向对话,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 动性的重要机制。
广播电视的受众需求
享受娱乐 “逃避”
获取信息 “媒体依赖性”
受众参与 “受众本位”
自我实现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带来新契机
1.广播电视的真正大众化
器材 发布接收渠道 从博客到播客到维客
所谓维客即 Video Blog
2.传统大众媒介的变革
原有节目增强互动性 为受众开辟展示平台
例如,短信参与
案例
每周一至周五21:00~21:20,CCTV-10播出
目被安排连续播出
1997年12月4日,由原央视调查咨询中心和法国索福瑞 (Sofres)集团合作正式成立了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CSM)。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CSM已成为中国最具权威的 收视率调查专业公司。CSM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视观众收 视调查网络。
2011年平均收视率3.73
2011年平均收视率3.43
受众即市场
2.“受众即市场”受众观的对广播电视业的影响
经营性
反映了广播电视机 构的某些特性
商品性
竞争性
娱乐性
决定了广播电视节 目的某些特性
针对性 波动性
3.“受众即市场”受众观的社会后果
传受双方复杂的社会 传播关系被简化成了 单纯的买卖关系
节目设置及内容更多的着眼于受众 的购买力及消费特点 收视收听率成为判断传媒成败的唯 一标准,公益性和社会效益被忽视 知情权 监督权
(一)受众的选择心理与行为选择
求知 求新 求同 受众选 择心理 求异 求趣 求美 从众 逆反 受众行 为选择
易得性、对比性、报酬与威胁
选择性接触
↓
选择性理解
↓
选择性记忆
(二)受众的权利和义务
知情权:公民了解公共事务、获得和知晓相关信息特 别是官方信息的权利。
媒介接近权:指受众利用新闻传播媒介阐述主张、表 达自己的意愿、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受众作为社会成员的 正当权益遭到忽视和 侵害
知情权 监督权
表达权
(二)受众差异论—实证主义:受众在接受信息之前,就 具有倾向性,而这些倾向性则与受众的社会经历、所处的社
会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推销手段的广播电视与受众
1.经济语境下的广播电视受众观
内涵 发展 概况
把受众看作是广播电视节目的消费者和广播、电视 企业的经济来源。 这种观点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大众媒介向企业经营 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出现,如今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 流观点。
广播电视受众的特点
受众是新闻传播系统中的一个复杂的子系统,他们是新闻信息的受传者, 又是反馈信息的发布者。
规模的巨大性、广泛性
从人口特征来说
身份的模糊性、不确定性 彼此联系的稀薄性、独立性
随意性(或称伴随行)
从行为特征来说 能动性 非强制性 隐匿性
广播电视受众的地位
广播电视传播者把受众摆在什么位置,不仅是一个业务问题 和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广播电视性质的原则问题。
,传播
1.政治语境下的广播电视受众观
内涵 发展 概况
广播电视被视为向大众灌输某种观点的工具, 是某个组织赢得人心的法宝。 这种观点在战争时期、对外宣传以及实行广播电 视产业公有国营的社会主义国家得到充分体现。
案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首 次把文献纪录片当成一种重要的宣传 手段。
受众作为社会成员的 正当权益遭到忽视和 侵害
表达权
(三)受众主动论: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 目的。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有主见的信息使用 者和创造者。
“使用与满足”的受众行为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
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 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 的过程。
[德]莱尼· 里芬斯塔尔
2.宣传机器受众观的对广播电视业的影响
公有国营类 非盈利性
广播电视机 构的性质
非商品性
非竞争性
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类
从传播者的需要出发
广播电视节 目的特性
一定程度的强迫性性
相对的稳定性
3.宣传机器受众观的社会后果
传受双方复杂的社会传 播关系被简化成了我说 你听的单项灌输关系
节目设置及内容完全从传播者 的需要出发,不顾及受众兴趣 内容僵化、传播效果差成为不 可避免的结果
广播电视概论
广播电视传播与受众
一、概念解析
受众(audience)
(广义)指所有一对多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如会场的听众、戏剧表演、体育比赛的观众等 (狭义)由于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传播过程是典型的一对多 传播模式,因此我们这个时代最引人瞩目的受众是大众媒介的 受众。
受众的历史发展 书籍、报纸、广播、电视 、 网络,对于不同的传播类型来说,其受 众也不尽相同。 受众含义的几度扩张: 受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受众参与和接受信息传播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受众在接受和传播信息时的身份和地位的差别在消失。
案例
内容定位:早间经济资讯节目 节目特点: 早间的“氛围”——轻松、温暖、明快、向上 早间的“味道”——经济味、早间味、人情味 整体风格——实用、鲜活、大气
板块简介: 第一时间· 新闻 第一时间· 马斌读报 第一时间· 时尚 节目特色:每天选定主题,邀请观众短信参与,时时插播!
3.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趋势
《革命周年祭》 《十月革命》
《列宁》
[前苏联]吉加· 维尔托夫
案例
二战期间,交战双方对纪录片宣传 作用的认识大大加强了纪录片的发展 和应用,使其成为全球对抗的一个重 要武器。
[美]弗兰克· 卡普拉
我们为何而战
战争序曲
俄国之战 英国之战
纳粹运动
分化与征服
战争逼近美国
中国之战
案例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的宣传纪录片。
受众和传播媒介的关系
表面上看,受众是新闻传播媒介的接受者和服务对象, 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从根本上看,他们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新 闻传播效果的检验者,是新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决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