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八年级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教材教法分析纵观第六单元选文,都是古代请新隽永的写景名篇,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位作者怀着对美景相同的感受,留下美文,展示各样美好思想感情,因此,在这一单元,我们带领学生,读美文,品美景,赏美情,留美印,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健康坦荡的胸怀,向往美好境界,树立追求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目标。

参考开学初曹老师发给我们的整体教材分析,关于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第六单元教学目标:1、体会古人从大自然中领略和感受到的人文熏陶和审美观感。

引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2、提高学生对古代美文佳篇的阅读、感知、赏析、体味、领悟能力。

3、掌握重点字词和基本句式,背诵美篇佳句。

教学重点:了解和体会自然之美。

学习文章从不同角度、抓特征刻画景物的手法。

领略文中的美妙境界,体会作者的志趣;学习对偶佳句,场景描写手法,简练成趣;叙事、绘景、写情结合的手法。

掌握文中的文言时间词及其他字词。

背诵默写。

单元教学难点:1、读通文意,结合时代背景、简单了解作家经历的基础上,领略作者思想感情2、学生在欣赏美文中,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自然景色的美点,培养欣赏美、体验美的能力26课《三峡》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对学生而言,结合注释读懂弄通文意不困难,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以及文言词语、特殊句式的掌握。

教学设想: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重难点教学建议本文的写作手法:明确: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

“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一般包括动静描写,虚实描写,色彩渲染描写,观察角度变化描写,点面结合描写五种描写方法;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方面进行的直接描写。

(也叫实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动静结合。

静景:山动景:水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

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

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

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文章布局本文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也没有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

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

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附:【一词多义】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最)哀转久绝(停止)【通假字】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7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答谢中书书》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建议:在反复诵读中感知作品的清丽之美,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1、全文为了体现景“美”,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包括哪些景物?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明确: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写了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等景物,按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

由早到晚的顺序来写的,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2、用活动引导感受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的描写,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

”的句式造句。

明确:我从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的描写。

看到山水相映之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我从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的景色描写,看到色彩搭配之美,尤其是“交辉”用得好。

(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此外,还有动静之美,晨昏变化之美等,学生通过发现和体悟,培养审美的兴趣和能力。

全文短短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备。

全文无一字之虚,无一字之冗。

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怎样的感概呢?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自豪,得意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建议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建议用问题引导:1、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明确: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3、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明确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28课《观潮》【教学目标】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1、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2、感悟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建议:一、感受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a) 写海潮的雄伟壮观b) 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c) 写弄潮健儿的英姿d) 写观潮人数之多二、研读欣赏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

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3、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明确: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

“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

“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

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三、升华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的基础上.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重点突破建议:思考: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们奇在何处。

明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明确:从听觉上着眼,一个“绝”字,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

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

白描手法的运用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

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简练自然质朴、不是雕琢近似白描。

3、共赏奇景品雅趣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观赏这样的奇景的时候,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呢?请你把文中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独”、“喜”和“痴”。

(也允许学生说其他的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不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