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农场发展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家庭农场发展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家庭农场发展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
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动力。

它代表了现代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了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快速健康发展,增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商品化,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最近,_县农业经济局对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生产经营活动、经济效益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

调查总结如下。

_ _县将家庭农场视为大规模、集约化、标准化和商业化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

截至2014年,已有101个家庭农场在工商部门注册,包括53个水果农场、35个林业农场(包括核桃、山茶、竹子和栗子)、4个其他种植类型农场、4个家禽农场、2个绵羊农场和3个渔业农场。

2014年底,我县积极组织7个家庭农场,包括_ _县_ _乡_ _家庭农场和_ _县_ _家庭农场申报_ _示范家庭农场。

1.产业结构。

一是种植业家庭农场:主要生产经营涉及水果、油茶、板栗、核桃、玉米、竹子、大豆、三叶草、蔬菜等行业。

第二个是用于水产养殖的家庭农场:主要生产和经营涉及家禽、山羊、鱼类和其他行业。

三是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家庭农场:主要生产形式是林下家禽等。

种植和饲养相结合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耗,还减少了排放。

2.生产和经营。

在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下,家庭成员是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集约化和商业化生产经营,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并将成为主要专业家庭和农民专业
合作社并存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

我国大多数家庭农场的农民都参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型企业共同经营。

大多数是合作家庭农场,联系紧密,经济效益大。

(1)刺激发展活力的政策引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快培育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2014年2月23日,在_ _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县长卢在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2014年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引导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开展核桃和西番莲的应用,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无公害食品和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珍珠和李子地方标准的注册和应用,竹笋、灵芝等农产品有机食品的应用”县农业经济局制定并发布《__县家庭农场注册登记指导意见(试行)》,使家庭农场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2)规范管理,挖掘发展潜力。

_ _县按照“建组织、兴产业、活乡、富民”的总体思路,将依法登记注册的所有新的农业经营主体纳入业务指导范围,并建立管理档案备案。

_ _县根据规模、类型、目的和步骤提供现场指导服务,在发展规划、产业定位、品牌认证等方面给予指导。

2013年在县农业经济局的指导下,三原县家庭农场在工商部门注册,注册资金200万元。

现在,年产值达到805万元,营业面积达到2300亩,注册商标产品名称为“孝顺”。

(三)金融支持,增强发展实力。

为了支持我区培育新的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1)农民收入普遍增加。

一方面,从事家庭农场经营收入的农民
人数大幅增加。

家庭农场大规模经营后,生产成本降低,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政府也增加了补贴,种植水果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据调查,如果家庭农场面积为100-150亩,2013-2014年的平均家庭收入将分别达到10.8万元和12.4万元。

(2)劳动效率明显提高。

家庭农场建立后,实现了劳动力和耕地面积的合理配置,也有利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近年来,_县水果生产实现了“三增”:即面积增加、产量增加和效益增加。

同时,家庭农场的发展促进了水果生产的专业化。

该县每个家庭的营业面积从12亩增加到52亩。

(3)促进土地流转。

_ _从2013年起,“家”将在全县推广
法院农场”模式。

2014年,_县有25个新认定和登记的家庭农场,共有101个家庭农场,土地面积超过1.2万亩。

在_ _个家庭农场中,95%以上由家庭经营,这显示了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活力。

全县家庭农场土地流转面积已达3000多亩。

(4)有效解决农产品营销。

通过与合作社配套,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合作家庭农场”利益联结模式,将“订单”生产和“订单”销售组织到家庭农场,实施标准化生产、质量追溯和品牌营销,实现合作共赢。

同时,全面推进农、农、商对接,发展直供直配、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

1.加快改革步伐,加强要素保护。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方面,应进一步赋予村级集体划拨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

要制定和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企业家”、“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等群体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
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努力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

有必要尽快出台家庭农场准入条件和鼓励扶持政策。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探索,但缺乏权威的注册条件。

国家必须尽快制定统一的准入条件和登记办法,以避免未经批准重新登记或备案的家庭农场。

3.增加支持并降低业务风险。

一方面,各级要继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者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根据各级财政增长的比例,对新型农业经营者的支持量应同时增加,特别是对家庭农场的支持政策的出台。

另一方面,要整合各部门的农业项目资金,把农业项目的重点转移到新型农业经营者上来,充分利用国家项目资金,使之发挥作用。

也要从水利和土地方面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者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应建立农业风险保险制度,增加政府对各类农业保险的补贴,防范自然风险。

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融资担保,为家庭农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