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阳虚阴虚-----杏林老师《中医虚证·气虚证篇》气虚病机:气者,人之根本也!人有此生,全赖此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人体生生不息,皆因气之为用也!少气则无力。
凡气虚之人,必感乏力。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气足则神旺,气虚则神衰。
气虚之人,常感神疲。
综上所述,神疲乏力乃气虚第一主症。
肺主自然清气,脾主水谷精气,二者相合,名曰宗气。
宗气聚于胸中,以胸为府。
故气虚者,多胸闷气短;甚者以深吸为快,常欲抬肩以吸。
胸闷气短乃气虚第二主症。
脾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
气虚者,运化无力,故食欲不振、食少纳呆,此气虚第三主症也。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喉、主声,气虚者,声音低怯,少气懒言,此气虚第四主症也。
肺主气,在体合表,主皮毛;气虚者,体表不固,故怯风畏冷,平素易于伤风外感,此气虚第五主症也。
肺主气、主津,在体合表,主皮毛;气虚者,体表不固,故常自汗出,或动则汗出,此气虚第六主症也。
气虚证之舌象,或舌淡苔白,或舌体微胖大,稍有齿痕;脉或软、或大、或数,但重按,必无力。
“脉无力”乃辨识此证之要点也。
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又曰:“劳则耗气”,故气虚者,常动则症状加剧,或劳则症状加剧。
气虚者,宜静养。
气虚者,原本懒动,亦不宜多动。
《灵枢·口问》:“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即: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则头昏、脑鸣、甚则头空、隐隐作痛。
清阳不升,面部五官失于滋养,则清窍不灵,或视物不清、或耳塞耳闭、或舌痛舌痒,或鼻窍不通、或口疮唇燥。
中气下陷,固摄无力,肌腱松驰,可致脏器下垂,如:眼睑下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睾丸下坠等等。
中气下陷,固摄无力,湿浊下注可致白带、阴痒、脚气、湿疹;脾肾精微下注,可致尿浊;胎元不固,可致流产;谷气下行,可致阴吹。
气主固摄,统摄阴液。
凡津液、汗液、血液、乳液、尿液、精液者,皆由气所主,气不摄津则多唾、多口水、多涕,多泪、多汗,多尿;气不摄血则肌衄、鼻衄、乳衄、便血、尿血、崩漏、月经量多等。
《灵枢·口问》篇。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脾胃气虚者,大小二便皆生异常:大便或稀薄或次数增多,小便或尿频或尿涩等。
麻者,气之虚;木者,血之虚;气血不足或气血受遏,肌腠失于荣养,则肢体麻木。
《中医虚证·阳虚证篇》一、阳乃温煦之气,阳虚则寒。
故畏寒乃阳虚证之第一主证。
阳虚者,畏冷怯风:稍遇凉风,则易外感,常鼻塞、流涕、喷嚏。
虽夏季,亦不敢迎风贪凉(怕电扇空调),衣着每多于常人。
阳虚者,形寒肢冷:因四肢为诸阳之末,故手足冰冷较为明显;人身部位而言,前为阴,腹为至阴之地;后为阳,背为至阳之地,故阳虚者多腹冷、背凉;又:上为阳,下为阴。
肾为阴阳之根,其经脉达于足底,阳虚者,多足冷。
另:天人相应,合于四时。
昼为阳、夜为阴;夏为阳、冬为阴;故阳虚者,症状常在夜晚加重,冬季犹甚。
阳虚者,需保暖,故常关门闭户,厚衣重被,卷屈俯卧。
阳虚者,喜热资助,故饮食喜温热燥辣,恶生冷清稀;喜睛天、白昼、阳光,恶阴天、夜晚、寒冷。
二、“有诸内,必形于诸外”。
赤色主火,白色主寒。
气色苍白乃阳虚证之第二主证,望诊时,察颜观色不可忽视。
阳虚者,唇淡、面白、小便清。
舌淡、苔白、爪甲暗。
三、阳主动,阴主静。
观其动静,以别阴阳。
上工守神,精力之强弱,寓阴阳之盛衰。
阳虚者,多嗜卧懒动,神疲乏力,语声低怯。
阴虚者,多亢奋不宁,烦躁易怒,声音清亮。
阳虚之证,根据其不同程度及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可分为四大类,即:阳气亏虚、阴阳两虚、虚阳上浮、元阳外脱。
阳气亏虚者,症状表现最为典型:唇淡面白、形寒肢冷、神疲嗜卧、大便稀溏、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迟紧等。
以上症状虽不一定齐备,但总有二三个症状表现明显,较易分辨。
然而,凡事有常数,亦有变数;知常易,达变难。
阳气亏虚证仅是阳虚证之常态而已!阴阳两虚者,因阴阳互为其根,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导致阴阳俱损。
此证阴症阳症混为一体,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犹难识辩!若单补其阴,则阳不运化,徒生痰湿;其单补其阳,则火上浇油,灼伤津液;必须阴阳双补,才能阴阳互生。
辩证要点有三:1、既有阳虚之神疲懒动,又有阴虚之咽干口渴等症。
2、阳虚者多冬天怕冷而夏天耐热,阴虚者夏天怕热而冬天耐寒,相对于常驻人,阴阳两虚者既冬天怕冷又夏天怕热。
3、阳虚者,但欲寐;阴虚者,易失眠;阴阳两虚者往往神疲思睡,时时欲睡,但又难以入睡,即使用权睡着,也多梦易醒。
虚阳上浮者,寒邪盛而真阳衰也!肾为阴阳之根,元阳本下藏于命门。
若真阳衰,寒邪沉降趋下,直入坎宫,雀巢鸠占,逼迫真阳,真阳难守本位而逃逸上浮,则形成上热下寒之证。
虚阳上浮,客居于头面五官孔窍,而生目赤、颧红、口渴、咽燥、舌疮、齿痛诸症,极似阴虚火旺,实则真寒假热也!然医者常为假热所迷惑,昧误多矣!辩证要点有三:虽热症见于上,但下身多见寒症:1、大便溏,小便清,2、口渴但不欲多饮或喜热饮,3、足冷。
元阳外脱者,寒邪极盛而真阳极衰。
阴寒逼迫真阳,一身元阳尽浮于头面体表,或身热如焚、或烦躁神昏、或面赤唇焦,或咽喉肿痛,或齿缝渗透血,或额头汗出,或喘促呃逆,或便结溲黄,看似实火旺盛,实则阴霾重重,弥漫无边。
若不及时回阳,一旦元阳离体外散,性命乃绝!元阳外脱证,阴极似阳,极难分辩;辩证要点有二:1、其脉或浮、或大,或数,但重按必定无力!2、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若饮犹喜热饮。
阳虚之人,最易产生三大类病症:阳虚不摄、阳虚水泛、阳虚阴凝。
阳虚不摄者,阳气虚,固摄阴液无力,以至阴液易于外泄,其症如下:汗为心之液。
心阳虚,心液不收,胸前、腋下易出汗,汗多则心悸。
泪为肝之液。
肝为罢极之本,肝阳虚,肝液不收,则易劳倦,多呵欠流泪或迎风流泪。
涎为脾之液。
脾阳虚,脾液不收,口水多。
涕为肺之液。
肺主表,主津。
肺阳虚,表不固,易自汗;肺受寒则多涕。
唾为肾之液。
肾主水,司二便。
肾阳虚,肾液不收,多唾,多尿。
凡津液、血液、乳液、精液等皆为阴液。
阳不摄津,则多汗、多尿、多泪、多唾、多涎、多涕。
阳不摄血,则呕血、便血、鼻衄、齿衄、肌衄、月经过多、崩漏。
乳液乃水谷精气所化。
脾阳虚,宗气弱,乳液不收,则产妇乳液清稀,未哺自流。
肾阳虚,精关不固,则遗精、滑精,早泄。
阳虚水泛者,阳气温煦气化无力,不能化水生津,以至水饮痰湿滞于体内,成为至病之源。
水饮痰湿同出一源而形态各异,所不同者:从弥漫到聚集,从清稀到浓稠,从无形到有形是也。
阳虚水泛,水气凌心则惊悸,失眠、奔豚;水气浸肺则咳喘;阳虚水泛,水停中焦,清阳不升则眩晕;阻遏阳气,则恶寒;津不上承则口渴;积饮逆满则呕吐;水饮犯胃则胃痛;水饮犯脾则腹痛、腹泻。
阳虚阴凝,津凝则口渴、便秘;血凝则脉道瘀滞,发为痹证,常见于头痛及颈肩腰腿痛诸症,女子可见痛经、闭经等症。
心阳虚:心下悸,欲得按;胸闷、气短。
肝阳虚:巅顶痛,四肢厥,吐涎沫;少腹及阴部拘急。
脾阳虚:恶食生冷,腹胀,便溏,阴黄。
肺阳虚:畏冷怯风,自汗,多尿。
肾阳虚:形寒肢冷,嗜卧懒动,夜尿频。
《中医虚证·阴虚证篇》道生阴阳,一分为二。
阴用于滋养,阳用于运化,阴阳相和,共同孕育万物生长。
阴阳本为一体,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
在自然界中,常有旱灾。
干旱之地,或土地龟裂,草木竟萎;或沙漠延绵,杳无生机。
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而言,所谓阴虚,就是人体内出现了不同程度“旱灾”!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靠阴液滋养濡润,若阴液不足,脏器失于滋养濡润,则诸病生焉。
阴虚者,最易出现如下症状:眩晕、目涩、耳鸣、咽干、烦躁、失眠、便秘、麻木、肤痒、发热、出汗、衄血等。
心阴虚证: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
心阴虚者,舌尖红、麻痒、生疮、弄舌(即舌头不由自主地在口中伸缩吞吐)心主笑,主喜。
心有余则笑不休。
心阴虚,心火内动,可致人无故发笑,甚至狂笑不止。
心主血,主脉。
阴虚则热,灼热伤及脉络,血得热则易妄行,可致咳血、吐血、鼻衄、肌衄等。
心藏神,虚热内扰,可致心烦,失眠。
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心悸、易惊。
汗为心之液,手少阴心经之脉通于腋下,阴虚生热,迫津外泄则腋下多汗;兼湿热者,腋下汗臭。
肝阴虚证:肝主风、主巅顶。
肝阴虚可致头痛、眩晕。
肝主风、主筋。
肝阴虚,筋失所养则拘急、痉挛、抽搐、震颤。
肝藏血,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血能载气。
肝阴虚者,肢体失于滋养濡润则麻木不仁。
肝主胁,肝阴虚,肝体失于滋养则右胁下隐隐作痛。
此属不荣则痛,不同于不通则痛,当用小建中汤类缓急止痛,若用柴胡类方剂舒肝解郁不仅无效,反而有可能加重疼痛。
肝藏魂,肝阴虚者,魂失所养则不宁,常多梦早醒。
肝主谋虑,主怒。
肝虚则多疑,实则偏执。
肝阴虚者,肝火亢,其人易怒、刚强、执拗、急燥。
肝开窍于目,肝阴虚者,目涩而胀,视物昏花、夜盲。
肝藏血、主膝;肾藏精、主腰;肝肾同源,精血相生。
肝肾阴虚则腰膝酸软。
肝为将军之官,主升、主动。
肝阴虚者,肝气易动,时常惹事生非,扰及四邻。
肝气犯肺则咳嗽、咯血;犯胃则呕吐、呃逆;犯脾则腹泻、腹胀大、食不下;犯心则惊悸;犯肾则单侧腰痛。
肝阴虚者,阳热盛,酒亦大热之性,故不耐酒力,稍饮即醉。
曾经善酒之人,若病至肝阴不足,亦酒量锐减。
肝主情志,欲火发于肝。
肝阴虚者,性欲易动,男子易勃举,相火内扰则易早泄。
脾阴虚证:脾性中正纯厚,含阴阳而不偏阴阳。
既有脾阳虚证,必有脾阴虚证,只是世人多不识脾阴虚证。
脾主运化水谷。
米无火不能成饭,无水亦不能成饭。
故脾阴虚者,亦不能运化水谷,常食欲不振,纳少。
脾开窍于唇,脾阴虚者,唇失濡润,常唇干起皮。
脾主燥。
脾阴虚者,燥犹甚,故大便干如算盘籽,呈粒状。
脾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
脾阴虚,气血不足,阴不制阳可致发热。
阳气易于升浮,香气性亦浮散。
脾阴虚者,恶闻浓烈香气,喜甘淡平和之品。
胃阴虚证:胃主受纳。
胃阴虚,轻者胃中虚火,则饥不欲食;重者胃中实火,则多食善饥。
胃为水谷之海,阴虚则火旺。
胃阴虚者,多口渴。
胃阴虚者,热内蕴,易升浮,故闻恶腥荤之气,闻之则欲呕。
胃阴虚,胃失滋养濡润,因燥而感嘈杂、灼热;喜清稀饮食,恶辣椒。
胃络于牙龈,胃阴虚,胃火旺可至齿衄、齿痛。
肺阴虚证:肺为娇脏,稍受侵扰则咳、喘。
肺阴虚,肺脏失于滋养则干咳、少痰。
肺阴虚,虚火灼伤肺络则咯血。
肺阴虚,虚热伤肺则肺萎,肺萎则肺气不降,输布津液,通调水道之功能失常,津水上泛而多涎吐涎。
肺主喉,开窍于鼻。
肺阴虚,咽喉燥,鼻燥鼻衄。
肺主津,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阴虚者,大肠亦燥,故便秘、痔疮。
肺主表皮,肺阴虚则皮肤干燥起屑。
肾阴虚证:肾为诸脏之根,阴阳之本,主任督二脉。
肾阴虚,虚热沿督脉上浮,则脊背热。
肾阴虚,因任脉达于咽喉,故咽干咽痛咽哑失音。
肾阴虚,心肾不交则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