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后日本民族主义的演变_兼对_新民族主义_概念的质疑

战后日本民族主义的演变_兼对_新民族主义_概念的质疑

[收稿日期] 2005-10-18[作者简介] 杨宁一(1949-),男,北京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战后日本民族主义的演变兼对 新民族主义 概念的质疑杨宁一(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日本形成了保守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类型的民族主义。

占领结束后,右翼极端民族主义复活。

这四种民族主义力量的消长制约着战后日本民族主义总的走势。

在战后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民主主义的民族主义持续高涨,1960年安保斗争时达到顶峰。

此后,在民族本位主义基础上尊崇传统、追求民族富强的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并且日趋强硬,直至今天。

近年来,右翼极端的民族主义虽活动猖獗,但并没有取代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在目前日本民族主义中的主导地位。

因此,用具有大国主义、皇国史观、否认侵略战争等含义的 新民族主义 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民族主义并不全面。

这种过于简单化的提法,不利于正确认识日本的政治形势,也不利于采取恰当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日本;民族主义;新民族主义[中图分类号] K313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209(2006)01 0101 07近年来,在分析日本政治思潮和社会思潮时,国内学者经常使用 新民族主义 这一概念,把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的民族主义称为 旧民族主义 ,把90年代的民族主义称为 新民族主义 ,并赋予这个所谓 新民族主义 以大国主义、皇国史观、否认侵略战争等内容。

在日本,学术界很少使用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经常使用的是外来语 !∀# 。

这个单词有 国民主义 、 国家主义 和 民族主义 三重含义,日本学术界很大程度上是在前两种含义上使用这个单词的。

与 新民族主义 概念相近的单词也是 !∀# ,为一桥大学学者渡边治较早使用[1](P4)。

这表明,日本民族主义的研究还没有引起日本学术界高度重视,甚至有些日本人认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战争期间的极端民族主义遭到毁灭性打击,因此日本根本不存在民族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民族主义是否出现于上个世纪80年代?如果不是,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哪些表现形式?和90年代的民族主义有什么关系?把90年代以来的日本民族主义概括为 新民族主义 是否妥当?这些问题对于了解和认识日本极其重要。

本文追根溯源,通过考察战后日本民族主义的再兴起及其演变,力图回答这些问题。

一、战后初期形成的民族主义思潮日本属于传导型现代化国家,明治维新前内部现代性因素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为了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进而追求大国地位,强行启动现代化。

可以说,民族主义是明治维新和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动力。

这种民族主义既有积极意义,推动了日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又因为借助于传统文化,包含了大量非理性因素,具有强烈的民族利己主义色彩。

在民族主义形成过程中,有过几种不同的探10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总第193期)索,但最终明治政府运用权力确立了国家主导的民族主义。

20世纪上半期,法西斯把日本民族主义中的糟粕发挥到极致,以日本民族优越论、民族沙文主义为核心的极端民族主义弥漫于整个社会,最终把日本民族拖入灾难的深渊。

有人根据这种民族主义的特点将其称为 复古主义的民族主义 。

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的迷梦最终破灭,日本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沦为三流国家。

从表面上看,日本好像已经失去了民族主义存在的前提条件,实际上却不然。

在战败后的特殊历史环境下,战争期间的极端民族主义或者说复古主义的民族主义暂时销声匿迹,但没有得到认真的清除。

而且,整个日本似乎回到了明治维新前的状态,面临国家如何重建,现代化如何重新起步的问题。

渴望民族重新崛起成为战败后日本民族主义情感的主要内容。

民族主义包括民族的自我认识、民族象征的认同、对其他民族的认识、本民族在世界上位置的认定等问题。

在被占领前期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日本作为战败国,成为失去了独立的三流国家,不可能过多关注对外认识,甚至有的日本人竟认为 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比日本好 。

因此民族主义首先在对内认识上展开。

战败的事实证明,依据极端民族主义推进日本发展的道路行不通。

不同社会力量从各自的立场、角度和理念总结战败的教训,探寻日本再生之路,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

首先是保守势力的民族主义。

保守势力一定程度上批判军部,但坚决维护天皇制。

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吉田茂在战败后不久所写的一封信中说道: 如果恶魔也有儿子,那无疑就是东条。

应该说到现在为止,我方的败法也是古今东西从未有过的,败得出色。

重建皇国的趋势自然蕴藏于此,应该切除这个政治之癌 军部,可致政界明朗,昂扬国民道义,外交面貌一新。

而且若能振兴科学,招引美资,重新恢复财界,遂使帝国之真髓进一步发挥,因此战败也未必是一件坏事,而是雨后的天地更有佳处。

总之,事态如此顺利发展,在于圣断结束战争。

不胜感激圣上如此勇断,诚乃皇天不舍我也。

[2](P430)这段话典型地反映了保守势力的思想。

毫无疑问,保守势力的目标是复兴日本,一定程度上也否认法西斯军国主义道路,但是没有深刻反省日本之所以战败的原因,依然力图 重建皇国 ,继续把天皇作为民族的象征,尊崇天皇。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以吉田茂为代表的战后保守势力主流即 保守本流 的路线。

应该看到,保守势力的民族主义并未局限在保守政党范围内,他们拥有很大的市场。

著名学者和辻哲郎、津田左右吉等人也持有这种观点,有人将柳田国男也列入其中,并称其为 战后保守主义的原点 [3](P27)。

这些人大多在战前就已经奠定了知识文化界的权威地位,具有一定的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个人为主,政治为从,其中有些人曾坚决反对法西斯独裁,甚至受到镇压,但是他们又具有一定的日本文化优越论的思想。

在战败后的反思中,他们一方面批判军部法西斯,把战争和战败的责任完全归于军部;另一方面充分肯定法西斯统治之前即战前的日本,主张结束法西斯统治,回归到战前。

他们推崇日本的传统,特别强调天皇的崇高地位,主张保持天皇制,认为国家不是阶级统治工具,也不是社会契约,而是民族有机体。

因此,他们反对急剧的变革,反对当时高涨的群众运动[4](P114)。

这些保守主义的学者在学术领域卓有成就,作为公众人物,其政治观点自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容易被人们相信并接受。

其次是以丸山真男、大塚久雄等人为代表的民主主义者的民族主义,其中又以堪称 日本战后思想第一人 的丸山真男的影响最为巨大而深远。

他们大多是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年轻知识分子,曾在 爱国 的口号下被迫参战。

战败使他们认真思索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站在反对战争的立场上,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战争以及为什么没有能够制止这场战争,从体制和思想上寻找根源,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反省精神和批判精神,重新认识民族自身,形成所谓的 悔恨共同体 。

针对法西斯主义 超越近代 的理论,民主主义者认为,日本的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不存在 超越近代 的问题,这种后进性导致战争的发生。

因此,日本面临的任务是清除传统因素,向近代社会迈进。

可以说,确立近代社会是他们的理想,所以他们也被称为近代主义者[5](P8)。

10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总第193期)民主主义者也批判天皇制,认为天皇制建立在落后的传统文化之上,是战争的体制上的根源,但是在对天皇制的废除和对天皇本人的批判上态度不一致。

再次是社会主义者的民族主义。

战争期间,日本共产党不屈不挠坚持反战立场,为社会主义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战败后,马克思主义迅速得到传播,受到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赞同和拥护,历史学界尤甚。

这些知识分子深受日本共产党的影响,批判战争,用社会形态演进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分析战争的原因,将其归结为封建因素清除不彻底,认为战争责任在政府、天皇家族、大地主、垄断资本、高级军人、特权官僚等统治阶级,主张进行民主革命,而且将民主革命确定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阶段。

这些思想之所以归入民族主义思潮,是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诉诸民族情感,强调挽救祖国的危机,提出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新日本。

不过,在其理论中,阶级和阶级斗争贯穿始终,所使用的民族概念往往就是人民的同义语,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主张宏扬劳动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

众所周知,民族主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和特定的政治思想结合在一起。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一个民族国家内,不能简单地将民族主义看作是单一的,政治思想的多样化决定了民族主义的多种类型。

日本战后民族主义的再兴起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上述三种类型的民族主义,即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构成了战后日本民族主义的主要流派。

二、 不能忘却的他者 的确认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区分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为此往往需要确立本民族的对立面或者假想敌,即所谓 不能忘却的他者 。

随着美国占领政策的改变,媾和问题提上日程,日本民族主义的主题迅速由对内认识转换到对外认识。

不同政治力量纷纷诉诸民族主义, 民族 、 爱国 等词句被经常公开使用。

政府在1950年以后明确了加强教育、培养爱国心的方针,编写了 国民实践要领 ,鼓吹敬爱天皇。

日本共产党在1951年1月的全国文化工作者会议上也提出,文化斗争当前的任务是提高民族自觉,高扬爱国热情。

同年5月的历史学研究会大会也选择了 历史中的民族问题 为主题。

这一时期围绕媾和问题,形成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尖锐对立,保守政党掌握的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明显加强。

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主张全面媾和,提出了全面媾和、中立、反对军事基地、反对重整军备的和平四原则。

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主张单独媾和。

吉田茂政府宣称,媾和是美英主导的,在冷战下,全面媾和是不可能的,单独媾和比没有媾和好。

财界也表示了相同的意见。

就媾和问题对立的两种主张,有人将其归纳为反美和亲美。

可见,在这一时期,美国成为日本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的 不能忘却的他者 。

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一方面亲美,另一方面则把社会主义国家,其中主要是苏联和中国作为 不能忘却的他者 。

两种不同主张都在追求民族利益,之所以发生对立,是对日本利益所在的判断不同。

吉田茂后来在回忆录中明确讲到单独媾和并与美国结盟的目的,他说: 我国自明治时期采取门户开放政策以来,通过同英、美两国在政治与经济上的合作,才取得国运的昌盛。

日本是一个岛国,也是一个海国,在狭小的土地上拥有世界上罕见的稠密的人口。

为了养活这些人口,势必扩大对外贸易。

同时,为了不断地发展经济,必须吸取先进国家的资本和技术。

而想要扩大贸易和吸收外资,则只有以世界各国中经济最富裕、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国家为对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