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分析观念”课例分析

“数据分析观念”课例分析

“数据分析观念”课例分析
——《数据收集与整理》
一、小学阶段“统计”课程的安排
二、课标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三、内容选择
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了统计的基本知识的。

二年级下册的数据分析整理课程,真正的让学生走进了统计。

尤其是根据统计表表进行初步判断,是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第一次尝试。

通过参与有趣的调查活动,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调查方法,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四、课例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3页例2:
一、创设情境,引出统计
师: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请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
二、师生互动,学习统计
1.教学例2。

师:请想一想用什么办法选好呢?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们可以举手表决。

(2)我不同意你的方法,这样有时会伤害到他们的,我认为用投票选举最好。

师:对我也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请同学们在纸条上写好选票,我来收。

师:同学们票是选完了,怎样才能知道结果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来统计选票数。

师:怎么统计?应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老师我们向选三好生那样进行唱票,有2人在黑板上记录,1人唱票,1人监督,其他同学可在纸上记录。

要注意的是每个同学都要认真统计,不能出现错误,数据不准的话,还得重新唱票,那很麻烦。

师:你的办法很好。

请看我这有3个同学统计的结果。

(课件示出书中第3页的记录结果)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我发现第一位同学是写“正”字纪录的,第二位同学是画“√”记录的,第三位同学是画“○”记录的,而且他们都写得很整齐。

师:请大家看一看,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 我喜欢画“√”记录的,这样记录快。

(2) 我喜欢画“○”记录的好数。

(3)我不同意你们的想法,我认为写“正”字记录的最好,因为一个“正”字是5笔,代表5票,5个5个地数又好数又不易错,而且占得地方少还节约纸。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

你们都同意吗?好下面大家把他们记录的数据整理好,填
入教材第3页的表中。

师:同学们看看表中数据,我们应该选谁参加比赛呢?
学生回答:陈小菲。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书上第3页)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两位同学把票都投给王明明,王明明只有17票,可陈小菲的票数还是比王明明多,还是陈小菲参赛。

(2)如果这两位同学给王明明和陈小菲各一票,王明明16票,陈小菲23票,还是陈小菲参赛。

(3)我是这样想的:这两票无论都给谁都不会影响陈小菲参赛的结果,因为陈小菲比王明明多7票。

师:看来同学们都善于观察思考才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你们表现得非常好!
五、课例分析:
数据的收集整理在生活随处可见,上面的课例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切入口,激起学生统计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当问题出现时,及时提醒“请想一想用什么办法选好呢?”渗透用统计思考问题的思想。

当学生提出用投票的方式时,“怎样才能知道结果呢?”以这样的问题,适时的教给学生统计的方法,使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有的放矢,不盲目。

当学生发现了同学们统计时用了三种方法写“正”字纪录,画“√”记录,画“○”记录,教师又及时的优化统计方法“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为什么?”有了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学生逐步了解了记录和整理数据的过程,有了这样亲身经历的过程,学生在回答“应该选谁去参加比赛”这一问题时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一步一步地让学生认识到了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它的作用。

而问题“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了解到统计过程中的随机性,并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分析作出判断的初步能力。

总之,整个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展现出来。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并达到了课标中提出的“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的目的。

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