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 请通过案例说明数据分析观念的培
养策略。
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观念:我们知道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它是用来收集、分析数据的,它是一门科学。
它的核心词就是:数据分析观念。
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呢?《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从上面可以看到,对学生来说数据分析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分析观念的第一点:数据的意识。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能想到用数据帮你解决问题,他要有这样的想法,遇到这样的问题能想到去调查、能想到用数据说话,这一点非常重要。
(2)数据分析观念的第二点:体会到数据中是蕴含着信息的,能从中更可能多的提取信息,而这些信息能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决策。
(3)数据分析观念的第三点:我们需要根据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举个例子:有两名选手,一名选手跳远一次比一次跳得好,成绩呈增长趋势;另一名选手他的成绩不是增长趋势,是波动的,有时候好,有时候坏,但这名选手的最高值非常高。
老师给学生提问了,如果你是教练员,会选择哪名选手参加比赛?其实这里就牵扯了一个背景,要根据背景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我们知道在国际比赛中,跳远是以一次最好成绩记成绩的,六次比赛中,你有一次成绩最高,你就可能得冠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再要求这名选手是不是很稳定,关键是根据背景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到国民生产总值,
小到家庭的收支,都离不开对数据的分析,离不开统计。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也将
统计与概率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随着大家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这个领域的学习而言,重要的绝不仅仅是画统计图、求平均
数等技能的学习,而是要让学生“亲近”数据,加强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策略:
(1)设计好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需要收集
数据。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统计往往等同于数的运算,所以没有强调背
景,只是给你一堆数,比如说:给你几个数,让你算出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学生
就奇怪了,我为什么要求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呢,求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有什么好的
作用?而我们现在的教学要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收
集数据。
(2)如果没有好的问题情境,或者说你设置的情境是个很平常的情况,
数据收集完了以可以讨论,收集的这些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让学生体会分析
数据的作用。
(3)收集和积累统计应用的例子。
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觉积累统计应用的例子,不管是教材中的例子也好,还是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能看到统计能帮人们做不少事情。
(4)开展实践活动。
统计意识的培养,绝对不能仅仅靠课堂教学。
因为它跟实际生活联系太紧密了,课堂教学中往往很难完全的展示一个统计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将课内外结合起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到国民生产总值,小到家庭的收支,都离不开对数据的分析,离不开统计。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也将统计与概率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随着大家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这个领域的学习而言,重要的绝不仅仅是画统计图、求平均数等技能的学习,而是要让孩子“亲近”数据,加强对孩子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一、培养统计意识是学习“统计与概率”最重要的目标
“统计观念”的首要方面是能有意识的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即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是有用的,数据是有信息的,也就是说统计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决策,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一些情况,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
1、在活动中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教师在统计活动材料的选用应采取由近及远的原则,先是身边的事、然后社会环境、再和其它学科相联系。
收集的素材先是全部数据,如全班学生,利用统计对象的确定性组织统计活动,学习统计图表;随着学习的深入,统计对象更多地具有随机性。
例如,“估计你们班所有同学的家庭一个月内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通过实际调查验证你的估计。
”在该统计活动中,每个同学家庭每个月要丢多少个塑料袋,统计对象的总数非常大,统计起来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和物力。
此时,就可以渗透抽样统计的方法,帮助学生自己选择统计对象。
这里,统计对象可以是全班同学家庭的某些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或部分同学家庭的某个月丢弃塑料袋的个数。
2、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也就是说分析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
常见的教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描
当今社会中信息和技术已经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面对大量散乱的数据,如何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以供参考作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每人都应当具备的素质。
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分析,为人们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因此,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1、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在信息时代里,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数据及其对其形象化处理的统计图表,除了能读懂并有意识地从各种渠道获得数据外,还必须理智地对待新闻媒介、广告等公布的数据,了解数据可能带来的误导,初步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评价的意识,既能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还要保持理智的心态,对数据的来源、收集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呈现方式、由此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是每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2、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培
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首先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从统计角度思考有关问题,当遇到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比如你是一个球迷,在一场比赛中会推测所喜爱的球队是否会赢,如果仅凭主观喜好去判断,那么你就不具备数据分析观念,并且判断往往是不合理的。
但是,如果在判断之前,先收集一定的数据(双方队员的技术统计、双方球队历次比赛成绩等),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再对球队输赢作出推测就会比较可靠,那么就说明你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观念。
具备以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将来一旦遇到了与数据有
关的问题,即使你忘记了具体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但只要你有了这个意识,就会去请教专业人员,在他们的帮助下就能作出比较合理的决策。
3、能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
学生具备了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还要亲身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
运用数据作出的判断,不像逻辑推理那样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只能使在一定范围内作出的决策比较合理。
常见的统计活动如运动方面,跑步后的脉搏跳动会比静止时快多少,球队比赛输赢预测等;学习方面,男女生学习数学是否有差异,差异在哪个年级最明显,各科学习状况调查;学校周围道路交通(运输量、车辆数、堵塞情况、交通事故等)状况的调查,本地资源与环境的调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