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视课堂教学例题的反思
浙江省慈溪市庵东初级中学 冯剑峰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教学的效益跟教师的“个体”有关,每位教师有不同的特点,教学的差异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
我们的前辈顾泠沅教授,他就曾经讲过,同样的3道例题,就算一样的时间,进一样的班级,但他的教学效果跟别人就不一样,他把原因归结为教师的人格魅力。
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技术,它就可以在不同环境、不同对象下被复制,是一种科学。
这种说法初一听,没有前一种说法有道理,但我们要追求教学效益的更大化,必须在承认教学是艺术的前提下,研究教学中的各个细节,所以教学被分解为六大环节,不断有人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成果也层出不穷,像布卢姆、布鲁纳、杜威等等,专家举不胜举。
事实也说明,他们的研究给教学确实带来了质的变化,因此教学是科学的说法,不由我们不信。
今天我们也把教学当作是一门科学。
是科学就有它内在的规律,在教学中如果能掌握、并能运用好这种规律,对我们的工作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下来,我就数学教学例题的反思与大家交流交流。
我认为例题的反思至少有两种途径。
一、做好试题归类,提纲挈领
如在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教学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教学我也做过类似的尝试。
1、如右图,AD 、BE 是△ABC 的高,F 、G 分别是DE 中点,求证FG DE 。
学生对这个图形的认识不够深入,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有
困难的。
假设是下面一题,他们更无从下手了。
24、如下图,AD 、BE 是△ABC 的
高,相交于H 。
F 、G 分别是AB 、CH
的中点,问:线段FG 与线段DE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
什么? 针对这些问题,图形一个比一个复杂,我们教师就一定要教会学生从复杂图形中寻找出基本元素,这需要我们
2
在平时教学中经常给他们这种机会。
在实际教学中,我是从下面的图形入手:
3、如下左图,BC 是Rt △ABC 、Rt △DBC 的公共
斜边,M 是BC 的中点,问AM 、DM 有怎样的关系?
为什么?
若BC 不变,直角顶点位置
变化时,如右图,这种关系是否仍然成立? 若BC 的大小也变化,但BC 是Rt △ABC 、Rt △DBC
的公共斜边的条件不变,那么这种关系是否存在?
在学生的一番探究后,得出结论:有公共斜边的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相等。
这就是这类试题的
题眼所在。
所以,学生再次看到第4题时,学生会很快得出右边的图形,两组有公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中线分别相等,这时连接DF 、DG 、EF 、EG 的辅助线就不难想到了。
当然,这道题还可以有很多变式,我
不一一例举了。
在初三相似三角形的教学中,这种例子更多了。
我再举几例。
我们在教学中肯定遇到这么一道题:
4、如图,△ABC 是正三角形,将△ABC 翻折,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D 处,折痕为EF 。
求证:BE ·CF =BD ·DC 。
学生解决它不成问题,关键是我们教师绝不能就事论事,
把这道题中包含的基本元素忽略了。
我们把非必须条件去掉,
就可以得到下右图。
必须条件是B C EDF ∠=∠=∠,我
们把它称之为“一线三泡泡”,结论是“左·右=左·右”。
这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小结论。
又如:5、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4,BC=6,12B ∠∠=∠=,点E 、F 分别在BC 、AC 上(点E 与B 、C 不重合)。
设BE x =,AF y =。
(1)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
(2) 当点E 在BC 上移动时,△AEF 是否有可能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若可
能,请求出BE 的长;若不可能,说明理由。
6、已知在梯形ABC 中,AD ∥BC ,AD <BC ,且AD=5,AB=CD=2。
(1) 如图,P 是AD 上的一点,满足BPC A ∠=∠.
○
1求证:△ABP∽△DPC ; ○2求AP 的长; (2) 若点P 在AD 上移动(点P 与点A 、
D 不重合),且满足BP
E A ∠=∠,PE 交直线BC 于点E ,同时交直
线DC 于Q ,那么:
○
1当点Q 在线段DC 的延长线上时,设,AP x CQ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
2当CE =1时,写出AP 的长(不必写出解题过程)。
二、注重思路迁移,举一反三
如果说,做好试题归类,提纲挈领是例题反思的广度,那么注重思路迁移,举一反三则是例题反思的深度,举一反三的关键是“举一”,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花大力气完成好,长期坚持,对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很有好处的。
7、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90BAC ∠=︒,
AB=AC ,点D 、E 在BC 上,且45DAE ∠=︒,问
BD 、DE 、EC 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直角三角
形?
这道题至少可以用下述解法:将△AEC 以A
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90︒,得到下图。
可得△AE'D≌△AED ,△BE ’D 是直角三角形,故有22BD EC =+2DE 。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到此结束,则是对这一教育
资源的浪费,失去了很好的教育契机,我们完全可以
大做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图形的再利用,
一是解题方法与思路的迁移。
先看图形的再利用。
把这个图形简化为下图:顶角是45度的三
4 角形,只要看到这个图形,就想到再把它还原成等腰直角三角形,如第9题图。
大多数题目能用这个方法解决,这样给解题带来了新的思路。
如:
8、如下左图,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高,且45BAC ∠=︒,BD=2,DC=3,求S △ABC 的值。
解;延长DB 到E ,使DE=AD ,
再延长DC 到F ,使DF=AD ,连
接AE 、AF 。
如右图。
设AD=x ,则BE =x -2,CF
=x -3,BC =5。
由222B C
B E
C F =+得22(2)(3)25x x -+-=,则x =6,所以S △ABC =15。
这是一道数学竞赛题,解法很多,主要有利用相似、把两个直角三角形沿斜边翻折,构造正方形等办法。
但都没有这种方法直接。
再看“图形旋转”这一解题思路的迁移。
我们可以把等量线段比喻成亲戚,旋转就是走亲戚,所以一定要找到等量线段,然后旋转,这样旋转后等量线段重合。
这为学生指明了旋转的目的地。
如:
9、如图,Rt △ABC 中,90C ∠=︒,正方形CDEF 的顶点D 、
E 、
F 分别在边BC 、AB 、AC 上,已知BE=10,AE =19 ,求阴
影部分面积。
(只要把△BDE 绕E 顺时针旋转90度,DE 与EF 重合,
可得面积是95面积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