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语言说课稿

诗歌语言说课稿

《赏析诗歌语言》说课稿
吴晓冰
一、说考点
语文新考纲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其中诗歌鉴赏题这个历来让学生颇感头疼的考点,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根据考纲要求,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这四种能力成为复习的重点。

其中,赏析诗歌的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近几年高考试题经常涉及这一考点。

赏析诗歌的语言的题型主要包括下面几种:第一,赏析炼字技巧,分析其表达效果;第二,找出诗眼并分析之;第三,分析诗歌语言的表达风格。

本节课就赏析炼字技巧,分析其表达效果展开教学。

二、说教法
(一)导入:什么是炼字?这是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找了一些古人炼字的佳话讲给学生听。

如齐己的“一字之师”、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苏小妹的“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通过这些故事,拉近学生与诗歌语言的距离。

(二)学会抓“炼字”。

先学会抓,然后才学会用书面语言来分析。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

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炼虚词,虚词的运用,在新诗创作中似乎远不及在古典诗词中地位重要。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例:庚信《小园赋》:“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
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鸥"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个过程主要游学生自己来完成,并试着总结规律:注意动词、形容词、数词、虚词等。

(三)答题模式的学习。

明确“炼字”题常见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对×字进行赏析。

4.本诗的×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例1: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问: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词用得很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悠闲自在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自由洒脱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一种闲适的心情。

:
例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2009广东卷)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
答案: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表现了忧思时常萦绕于怀的感受。

③“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例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步骤三)
例4: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问:第二联两句中各有一个词用得很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引”有“带走”的意思,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情趣盎然。

“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引”字较好表达了作者流放途中遇赦的喜悦心情。

这一环节先通过《江间作四首》让学生初步认识此类题型的答题模式。

再以《月》、《南浦别》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展开训练。

选择这四首诗的原因是其中的“炼字”分别涉及到虚词、自然景象、人物细节、动物情态。

(四)找学习难点。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普遍认为第二步即分析是答题的难点。

针对这种情况,本节课就第二步展开巩固练习:“云破月来花弄影”,“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把“破”、“弄”、“老”、“肥”放入原句中进行描述。

通过这一环节的加强训练,学生普遍都能答出理想的答案。

三、说学法
学生对诗歌鉴赏普遍都存在着畏难心理。

解除这种畏难心理师教学的重点。

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各种方法,包括形象的例子、生动的讲解,让学生发现古典诗歌语言的魅力。

还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解读诗歌,谈心得,在互动中总结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加强训练是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诗歌读得多,练习做得多,自然就熟能生巧。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一直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我注意环节紧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然后针对其错误进行重点讲解。

大部分学生能够把握古代诗文鉴赏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方法并在做题的过程中予以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参与度较理想。

从课后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学生赏析诗歌语言能力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与巩固。

我反思认识到:一节成功的课要在是例子的选择、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工夫。

不足之处是密度偏大,教学节奏过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这方面加强思考。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