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声慢 导学案

声声慢 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品读李清照的“愁”情。

2、品鉴意象,体味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预习案】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

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悲,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探究案】
一、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二、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品出词人的愁情?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重点)
角度提示:
解读意象,联系曾学过的相关诗句,总结出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感情。

(意象: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


【检测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怎样表现的?
【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唐诗宋词,从中积累一些被赋予特定含义的意象,体会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背诵并默写《声声慢》。

【知识链接:李清照词作欣赏】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