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学案

2016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学案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榛)。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在关系”(一)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情随景生: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是先有景后有情。

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②缘情及景,移情入景:又称“借景抒情”、“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

③情藏于景,景中寓情:又称“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注:一般而言,这四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尤其是前面三种;在诗歌中也不是严格区分地使用,同学们注意灵活处理。

(二)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⑦以乐景写乐情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基本题型是:1、指认意象;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

2、概括景象(意境)特点;不仅要描述画面,而且要对画面进行提炼,揭示其中的涵。

3、剖析作者思想;4、欣赏画面美。

【例题引路】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习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叙述。

(5分)答案:【例题引路】例2:题西溪无相院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实践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画周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这首诗可分作几个层次?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请作具体赏析。

答案:2、【2008年高考、卷】题世南画扇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答案:(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望月朱超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

惟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

入风先绕晕,排雾急移轮。

若教长似扇,堪拂艳歌尘。

(1)这首诗描写舟中所望之月,形态生动。

试从描写的角度说说它的特点。

答案:【例题引路】例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实践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全国卷I第12题)春行即兴华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实践训练】2. 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答案: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5分)闽中秋思杜荀鹤①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

此诗是作者客居时所做,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两句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作出简析。

(6分)答案:(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

本诗在抒写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容,从诗歌的思想感情入手加以分析(6分)答案:自学资料:【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1、触景生情春思白燕草如碧丝,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触景生情式。

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如辛弃疾在路过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

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3、因情造景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

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形和神统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

作者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

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愈觉得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4、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

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那么它所描写的景,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

因此,同学们在掌握这一技巧时,应该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的关系。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如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如下面这首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中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景,第一句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了出来,为第三、四句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