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理解绘画的艺术语言

如何理解绘画的艺术语言

华南农业大学如何理解绘画的艺术语言摘要: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称作“语言”,不同的门类有其不同的语言。

绘画语言是指画家用一定的手段和工具材料,使艺术作品获得的视觉感受形式。

绘画的艺术语言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画家的感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来表现的,绘画语言不是仅仅停留在技巧和形式的探索之中,而是将技巧、知识、直觉和感情与材料融合为一体而形成的。

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运用、明暗色调、色彩原理运用、空间、透视、构图和笔触等绘画元素。

绘画语言是作品的最后实现阶段,它决定着作品的外在视觉效果。

关键词:绘画艺术语言构成要素一、绘画的艺术语言浅析我们说艺术是一种语言,是因为艺术已经不依赖于其它语言,不求助于其它语言手段的协助,已经能够独立地成为众多人类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

绘画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它运用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等语言形态,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组合,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

完成绘画作品不仅是表现形式的作用,而且还要有内容的体现,精神的传达,即所谓的绘画主题。

绘画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连,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体现。

由此看来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

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画家的感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来表现的。

这种语言的运用,体现了画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艺术表现力愈强,语言愈具特色。

所以,对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

二、中西方绘画艺术语言的侧重由于不同的艺术家对绘画语言具有不同的运用,必然会产生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来。

纵观绘画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差异。

从以下两幅作品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感觉到中西方绘画语言的侧重:1.《印象〃日出》莫奈2.《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在欧洲,自达·芬奇开始,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艺术家通过“研究光线揭示形式的方式,通过发展并运用直线透视法来获得景深幻觉的规则,通过研究人体解剖,艺术家给他们的作品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感。

”他们的艺术作品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绘画的总体风格上,姿势华丽、典雅、宏伟、和谐,写实技术娴熟,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古典主义”的画风。

区别于古典画风的印象派画家们,用光与色描绘自然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他们擅长表现阳光和色彩。

他们对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非常敏感,注重色彩的表现,画家运用分色技术,将色彩合理组合,使画面变得明快绚丽。

印象派画家不再因袭传统的画法,他们的作品则替我们诠释了光色的功用性。

在色彩的表现里,印象派画家完美地表现了一种抒情风格,他们很好地运用了绘画语言,给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

在西画造型过程中,主要使用形体与色彩语言,即便没有线的使用,其造型行为不会受到重大影响,绘画形态的构架依然能成立。

即使用线界定轮廓,如在轮廓之外辅上调子,马上就会成为很立体的画面。

可见西画中线依然作为表现形体的一种特殊手段。

无论何类画派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借助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则产生出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

中国画崇尚文、意、趣,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出来的。

在这里,笔墨本身不是“具象”的,相对具体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说,它是形式的因素,但却有着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的感受的功能。

正如蓝色和红色能引起冷暖的视觉感受一样,在宣纸上粗糙的干笔能引起树干及老人似的苍老的视觉感受;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能引起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徐缓的用笔能引起持重含蓄的联想;流利灵活的用笔能引起洒脱欢畅的联想;快速而多变的用笔引起蛇龙飞舞的联想。

贺天健总结笔法有:“笔直中锋,卧笔中锋,倒笔卷上,倒笔提上,卧笔旋拖,放笔直下,仰笔伸缩滚擦,垂笔揩擦,侧锋听昕下笔重,仰笔剔掠,仰笔旋拖,卧笔拖搁,卧笔横拖战动。

”墨法有:“烘、染、渲、破、飞、揉、积、渍。

”实际上何止这许多,临池泼墨,变化万千,风雪晴雨,因人而异。

中国笔墨这种形式因素,是画家的独特风格在艺术技巧方面的主要表现。

艺术家们常“借笔墨以写天地”。

通过构思构图,合理运用笔墨虚实、水韵、墨色和运笔而产生的肌理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

虚实处理,仍然是当代画家构成新的属于自己艺术语言的要素。

虚实的表现,就是画者灵气的表现,是对画理的悟性。

中国画家历来认为画必须有笔墨,无笔墨就不能为画。

并且笔墨技巧还要与表现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好的作品。

这种代代沿袭的艺术法则即所谓传统,已成为中国所独有的绘画语言。

三、绘画语言的构成要素当绘画唤起人类的审美情感时,作用于人们的是一种绘画所独有的语言形式。

绘画语言是指画家用一定的手段和工具材料,使艺术作品获得的视觉感受形式。

绘画语言由多种要素构成,这里涉及到的视觉因素有:点、线条、色彩、形体、构图、明暗、笔触、肌理等。

绘画语言是作品的最后实现阶段,它决定着作品的外在视觉效果。

(一)点“点”是最小的视觉实体,对于探讨视觉形式的作用,点是一个很好的着手处。

一个可视的点是一个吸引视觉注意力的小元素,点既可以被表现出来,也可以被暗示。

它可以构成一个情趣的中心或一幅构图中被强调之处。

甚至处在一个表面上的一个点就像是在一座静谧的屋子里的声音,它与周围形成一种关系,它使这个空间有了生机。

“点”,从物理形态上讲,是视觉聚焦的核心;从观念形态上说,是思想呈现之源。

点,在东方哲学中,具有最大的内张力和最大的延展性。

从点出发,可深入、可辐射。

点———解释一切,代表一切。

(二)线条线条是画者的注意点通过空间沿平面各切点穿过表面而绕形的各边和外轮廓所经过的路线。

它有方向、长度、弯曲度和速度等特征。

它既可以是单勾线,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线,甚至是书法的或者有独特风格的线。

线条可以表达流畅、活力、自然或犹豫的效果,也可以记录着姿态。

人们对表示运动、引力与推力方向的线往往只能意会。

线条的错综交叉、复合重叠,常用来表现画面的阴影。

绘画中,线条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轮廓、形体的描绘;一是线条自身的艺术表现,前者是“他律”的再现的线条,后者是“自律”的表现的线条。

中国绘画受到书法的影响,线条成为造型的首要手段。

中国画家创造出了十八种线的表现艺术,即“十八描”。

线条成了有形有意的艺术形式。

线条在绘画领域里的运用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绘画作品里都有线条(或线条感)。

线条以它不同方向、不同弯曲、不同排列,产生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有着疏与密、长与短、曲与直、刚与柔、强与弱、明与暗等各种变化,这些丰富的线条语汇,给画家提供了表现事物的有力手段。

这幅《任渭长自画像》用不同的力度、角度、曲直度、疏密度来表现了衣服的感觉。

(三)色彩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严格来说,一切视觉表象都是由色彩和亮度产生的。

色彩可以使我们辨别物体,表达情感和象征思想。

色彩的功能首先是帮助人们识别物体,但在绘画中艺术家更乐意用于表现感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颜色。

某些人喜欢某一幅绘画作品,很可能就是因为这幅作品用了他喜爱的颜色。

为什么颜色能和我们的情感有关联呢?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喜欢某种颜色是因为他们联想起自然中令他们愉快的事物,如蓝色令人想起蓝天或大海,绿色令人想起草地和树林等等,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群、不同性格的人、不同的年龄和性别对色彩的反应都不太一样。

马尔克的《大蓝马》象征着阳性的刚健蒙克在《生命之舞》中,绿色由于纯度、亮度偏低,则增添的阴森恐怖气氛。

色彩在绘画中可以用来创造气氛,象征思想和表现个人情感,即使不用色彩来再现具体的内容对象,色彩本身的构成秩序也同样能表现情绪和情感。

如浅淡、明亮的颜色使我们感到愉快或振奋,而冷的、暗的或阴郁的颜色总使人压抑或不快,不同的色相有不同的感情力度和倾向。

心理学家发现,红色是愉快的、使人兴奋的,而蓝色则是庄重的、忧伤的和严肃的,在色调中不同的明暗和纯度可以影响情绪。

较大的明暗反差(强烈的明暗对比)使色彩配置有一种活力和直率,而较小的反差与亮度则显得柔和、宁静和静止。

我们无法逃避色彩的感情效果,因为它直接诉诸我们的感觉。

艺术家也常常发挥色彩在表现力上的优势来象征思想,因而使其作品内容或意义上更有力量,象贞洁、忠诚、邪恶和怯懦等这类抽象概念,可以通过在传统上于这些概念有联系的色彩来象征。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关联起源的原因,但仍然要受它们的感染,例如蓝色与真诚、红色与危险、黄色与怯懦、黑色与死亡、绿色与生命或希望、白色与纯洁或天真、紫色与高贵都有着传统的关联。

当然,由于民族、宗教的不同,这些关联会有些区别。

如黄色在西方人眼中有明快、轻浮,甚至有些狂乱的意味,而在中国人眼中则有象征尊贵、富有的意味(在古代中国黄色是象征皇帝的颜色)。

色彩在绘画中的构成是很复杂的。

艺术家运用色彩的特性和规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过这些目的并不总是孤立的、清晰的,而常常是重叠的、交错的,其运用方式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①在画面上创造空间的特性;②色彩可以通过画面上前倾与后仰的平衡创造趣味;③创造气氛和象征思想;④作为吸引和引导注意力的组织构图的手段;⑤通过有效组织色彩的关系来实现审美要求;⑥通过描绘对象的表面事实来识别对象。

(四)构图构图指画家对绘制图形和诸形式要素在画面中的位置关系的安排处理。

构图在中国画中叫章法,或叫“经营位置”,中国画关于章法的理论,是民族绘画艺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民族艺术审美特质的表现。

如章法中的开合、呼应、疏密、均衡、虚实,无不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

平衡、比例、对比、调和、节奏、多样性统一等是构图的几种审美原则和规律。

金字塔的构图给人一种完整、稳定、崇高、正义的感觉。

柯卡尼斯基《末日》倒三角形式———倒三角构图形式给人一种不稳定的动摇的感觉。

章法所界定的规范化、程式化,又成为桎梏中国画发展的阻力。

古希腊发现的黄金分割率曾经被西方的美学家认为是造型艺术中最美的比例,不仅应用于器皿造型、建筑、绘画的外框等,甚至画面构图中主体的地位都根据“黄金分割率”来安排。

0.618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但是它在统一、和谐、平衡的构图美感中暴露了单调、平庸、缺少变化的弊端,如今连西方的绘画也很少见到套用“黄金分割率”比例结构的影子,而走入了更广阔、更自由、更多元化的艺术创作境界。

中国画的章法,只有历史的借鉴性,不应有固定的模式和规范。

古代凡有艺术创新成就的人,都是敢于打破常规的人。

东晋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静观默察,发现美、表现美。

明代的徐渭作诗道:“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清代石涛曾说:“我自有我法”。

凡使人耳目一新的构图都要敢于破法。

本来一般常见的构图之法,忌四方,忌“十”形,忌90度转角,但在潘天寿的画中,不是回避,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于而且善于运用四方、十字、90度转角突破纵横,在构图上独创风格,成为一代宗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