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检验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检验


III型超敏反应是指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 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 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下, 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 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一、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参与反应主物质
可溶性抗原
抗体:IgG、IgM
补体:C3a、C5a、C3b 参与细胞:中性粒细胞、碱性粒细胞、肥大细 胞、血小板
0.01~0.03ml/针 迟发型 48~72h内观察
速发型 15~30min内观察
(2)点刺试验
将试验抗原与对照液分别 滴于试验部位的皮肤上 用针尖透过液滴轻挑一下 以刺破皮肤而不出血为度
1min后拭(吸)去试验抗原液

比皮内试验敏感性稍低,但假阳性较少; 皮试液浓度要比皮内试验高10~100倍。
和性,影响检测敏感性;
②待检血清中如有抗淋巴细胞的抗体,能和Raji细
胞反应; ③SLE血清中的抗DNA也能和Raji细胞反应,使测定 结果偏高。
4.抗球蛋白技术—
单克隆RF(mRF)凝胶扩散试验 基本原理 IgG或IgM类自身抗体具有与IC中IgG的Fc
段结合而不与游离IgG结合的特性,mRF与CIC亲和力 较强。
2. ELISA法
1.基本原理 ELISA法测定的CIC,是能够结合C1q的 IgG类抗体与其特异性抗原形成的CIC。 2.技术要点 将聚苯乙烯包被上C1q,加入受检血清,
CIC中IgG的Fc段与C1q结合,再加抗人IgG· HRP, 形成C1q-CIC-抗人IgG· HRP复合物,加底物显色。
方法评价

防治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预防药物或疫苗等过敏

检测Ⅳ型超敏反应
预防皮肤接触过敏
结核菌素试验
评估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2.支气管激发试验
bronchial provocative test,BPT 测定支气管吸入某种刺激性物质后产生收缩反应程 度的方法,亦称气道反应性测定; 吸入一定量的激发物; 比较吸入前后肺通气功能指标; 判断气道高反应性程度。


手捏式雾化器
雾化抗原颗粒≤5微米
射流雾化器
测定肺功能指标: 用力肺活量(FVC) 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 最大呼气流速(PEF) 比气道传导率(sGaw)
3.食物激发试验
基础 观察症状 症状好转 1周后 吃可疑的 导致 症状 饮食 加重 过敏食物 或减轻
1周后
疑似
症状未减轻
排除
速发型皮肤试验的结果判定标准
分级 + ++ +++ 皮 内 试 验 点 刺 试 验 无风团或小于阴性对照 无风团反应或小于阴性对照
风团3~5mm、红晕< 20mm
风团6~9mm伴红晕 风团10~15mm伴红晕
无风团,阴性对照<红晕 ≤20mm
无风团,红晕>20mm 风团伴红晕
风团>15mm伴红晕和伪 ++++ 足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性及检测
一、常见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全身性超敏反应
药物过敏性休克
血清过敏性休克
2.局部性超敏反应
呼吸道过敏反应
消化道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
结膜炎
哮喘病
荨麻疹
湿

二、 I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体外检测
1.血清总IgE的测定 2.特异性IgE的测定
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4.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过敏原,重复3次
确定
食物所致过敏
某食物为过敏原
4.其他方法
将超敏原直接与口腔黏膜接触,当口腔 口腔激发试验 黏膜出现肿胀和充血时,可判断为阳性 反应。 将超敏原滴于一眼,阳性反应为结膜充 结膜激发试验 血、水肿、分泌增加、搔痒,甚至眼睑 红肿。注意假阳性对结果的干扰。 将抗原吸入/滴入受试者鼻腔,出现鼻 鼻黏膜激发试验 黏膜水肿、苍白、鼻痒、流涕、喷嚏为 阳性。
①灵敏度高于PEG比浊法,检测到 0.1mg/L,重复性好等优点; ②C1q制品不易精制, 纯品不稳定,只能 检出与补体结合的CI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细胞法—Raji细胞法
基本原理
Raji细胞是从Burkitt淋巴瘤分离建株似
B细胞系,在体外繁殖传代,细胞表面有高密度的
C1q、C3b、C3d等补体受体,而且不易脱落。
二、 I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体外检测
1.血清总IgE的测定
2.特异性IgE的测定
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4.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体内实验
激发试验
(二)血清总IgE的测定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临床意义 正常人群血清IgE水平受地域环境、种 族、遗传、年龄、性别、寄生虫感染、测定法及取 样等影响,结果有一定差异。 某些过敏体质者高于正常1000~10000倍
ELISA间接法检测特异性IgE
E E E
洗涤
洗涤
洗涤
E E E
( +)
结果
免疫印迹检测特异性IgE
多种特异性变应原
特异性变应原加入待检血清 转印至NC膜
NC膜
待检血清 特异性IgE
-
-
-
-
分离特异性变应原条带
+ + + + +
特异性抗原 条带显色
+
抗-IgE· HRP 底物
NC膜—变应原—特异性IgE—抗-IgE· HRP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参与反应主要物质
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共同抗原、变性自身抗原、 外来抗原 抗体:IgG和IgM类抗体
参与细胞损伤的物质:补体 、吞噬细胞、NK细胞
组织损伤或器官功能改变的机制
细胞溶解
吞噬作用
ADCC作用
刺激或抑制靶细胞
二、常见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
RBC为Rh+ IgG
体内发生
作用:检测红细胞表面结 合的不完全抗体。 临床意义:新生儿溶血症 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的诊断。
抽血 体外测试
抗IgG
间接抗球蛋白试验
RBC为Rh+ 不完全抗体试剂
+
检测游离在血 清中的不完全 抗体或红细胞 表面的抗原
抗IgG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技术要点
将定量待检血清、热聚合人IgG (HAHG)和Raji细
胞混合,使补体、CIC或HAHG与Raji细胞形成复合
物,加入抗人IgG· FITC,形成:
Raji细胞-补体-CIC-抗人IgG· FITC复合物
检测荧光强度可分析CIC浓度。
影响因素
①培养条件能改变Raji细胞其表面受体的数量及亲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吉林医药学院检验学院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
Ⅰ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是
指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发生的以组织细胞 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变应原(allergen):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
之为变应原。
Ⅰ型 Ⅱ型 Ⅲ型 Ⅳ型 速发型 细胞溶解型 免疫复合物型 迟发型
技术要点
将mRF和待检血清中的CIC在琼脂
凝胶中扩散,mRF-CIC结合形成沉淀现象,
进行CIC定性或定量。
方法评价
敏感度较低100mg/L(HAHG),
mRF来源受限,操作费时,难于常规应用。
第 4节
Ⅳ型超敏反应
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感染性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移植排斥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二、常见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指由抗原与 局部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机体的某一局部。
相应的抗体结合而成的复合物。


斑贴试验结果判定标准
反应程度

结果判定
无反应或小于阴性对 照
+ ++ +++ ++++
轻度红肿、搔痒 明显红肿、时有红斑 红肿伴皮疹、水疱 红肿、水疱伴溃疡

(4)皮肤激发实验的注意事项 询问病史 必备抢救药品和设施
操作准确,避免假阳性或假 阴性
阳性对照
阴性对照
皮试液浓度 适应证
(5)皮肤激发实验的应用与评价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甲状腺功能亢进(刺激性抗体) 重症肌无力(阻断或抑制性抗体)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三、Ⅱ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1.Rh抗体的检测 Rh 抗原:D、C、c、E 、e
2.抗球蛋白检测(Coombs试验)
(1)直接Coombs试验 (2)间接Coombs试验
风团伴红晕和伪足
迟发型皮试结果判定标准 反应程度 结果判定 无反应或小于阴性对照 + ++ +++ ++++ 仅有红肿 红肿伴硬结 红肿、硬结、小疱 大疱或/和溃疡
(3)斑贴试验 (Ⅳ型超敏反应)


第一次读:48小时打开斑试器,间隔30min待斑试器 压痕消失后判定结果。 第二次读:第3天或第4天。 如怀疑光过敏,在斑贴试验的基础上给予紫外线照 射,操作过程相似。
循环IC(circulating IC, CIC):血液中存在的 Ⅲ型超敏反应:在传染病或性病时,IC沉淀于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