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2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22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效应细胞和成分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FcR+细胞(吞噬 细胞、NK细胞) FcR+细胞、 补体 巨噬细胞、嗜酸 性粒细胞、CTL
初次介导组分
血管活性胺
二次介导组分
白三烯、PGD2、 PAF、细胞因子 溶酶体酶、穿孔 素
补体、 攻膜复合体 抗原-抗体、 补体复合物 IFN-γ、IL-4、 IL-5、eotaxin、 细胞毒素
临床反应,故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Ⅰ型超敏反应体内检测方法
1. 皮肤试验
再次接触 Ag Mast cell IgE
Mast cell
Mast Mast cell cell
脱颗粒
20-30min
局部红肿、 硬结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第二十二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重点提示
Ⅰ型超敏反应体外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抗血细胞抗体常见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抗原非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方法和临床
意义。
第二十二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机体接受某些
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
二、Ⅳ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一)临床意义
1.寻找变应原
2.结核菌素皮试意义:①了解机体是否对结核菌素 有免疫力及接种卡介苗后的免疫效果观察 ;②排除结核 菌感染 ;③了解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况 。 3.传染病的诊断 (二)应用评价 结核菌素皮试不但可以判断机体是否对变应原过敏, 而且可以反映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斑贴试验虽然敏 感度不太高,但假阳性较少。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又称为溶细胞型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特点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 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
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发作较快。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Ⅱ型超敏反应常见检验项目及其检测方法 (一)抗血细胞抗体检测方法 1.抗球蛋白试验(antiglobulin test,AGT),即 Coombs试验。 2. 微柱凝胶法
和特异性均较好,但使用荧光素做标记时,试剂的使用有
效期较短。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3. IgG4检测
(1)检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试验、酶联免疫吸附
试验、免疫比浊等。
(2)临床意义 : ① IgG4异常增高可见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和IgG4 相关性疾病。 ②此外,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 病患者血清中亦可出现IgG4水平升高。
第一章 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第二十二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杨巍
第二十二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目 录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Ⅰ型超敏反应体内检测方法 二、Ⅰ型超敏反应体外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Ⅱ型超敏反应常见检验项目及其检测方法 二、Ⅱ型超敏反应抗血细胞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Ⅲ型超敏反应常见检验项目及其检测方法 二、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一、Ⅳ型超敏反应常见检验项目及其检测方法 二、Ⅳ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本章小结
3.酶介质法:原理是IgG型不完全抗体与红细胞膜上 相应抗原结合不能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加入酶介质后, 红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糖肽被破坏,细胞膜表面负电荷减 少,细胞间排斥力减小,细胞之间距离缩小,呈现肉眼可 见的凝集。 最常用的酶是1%的木瓜酶或菠萝蛋白酶。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二)自身抗体检测 常见的介导Ⅱ型超敏反应的自身抗体还包括抗乙酰胆 碱受体抗体、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以及抗肾小球基底 膜Ⅳ型胶原抗体和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等。 检测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检测时,以特异性组织切 片作为检测基质。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4.细胞脱颗粒测定 (1)类胰蛋白酶测定:作为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 的指标。一般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 (2)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测定:该试验阳性不仅能 够证实sIgE的存在,而且能够证明sIgE是有功能的,较单 纯皮肤试验或sIgE阳性结果更有临床意义。 (3)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测定:作为嗜酸性粒细胞活化、 脱颗粒的指标。ECP测定包括荧光免疫试验、化学发光免 疫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放射免疫试验等多种方法。
2 .激发试验(provocation test):是模拟自然发 病条件,以少量致敏原引起一次较轻的变态反应发作, 用以确定变应原的试验。
非特异性激发试验 特异性激发试验
二、Ⅰ型超敏反应体外检测方法 血清总IgE检测 特异性IgE检测 体外检测方法 IgG4检测 细胞脱颗粒测定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为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 反应,是由抗原和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 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激活补体
,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参
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 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1.血清总IgE(total IgE,tIgE)检测 (1)检测方法:包括免疫比浊、化学发光免疫试验
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临床意义 :TIgE升高常见于过敏性疾病 ,当 患者有选择性IgA缺乏症,感染、肿瘤和其他情况(输血、川 崎病、肾病综合症、肝脏疾病)时也出现血清TIgE升高。 单纯TIgE升高不能作为疾病诊断依据,也不能说明患者属
清tIgE结果时须建立当地人群tIgE水平的参考区间。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2.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检测
(1)检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试验、免疫印
迹和荧光酶免疫试验。 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 (radioallergosorbent test,RAST) RAST是目前公认的检测Ⅰ型超敏反应的有效方 法之一 。根据标记物不同分为:RAST RIA 、RAST EIA 、RAST FEIA。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2)sIgE检测的临床意义 :sIgE检测可以与变应原 皮试和支气管激发试验互为补充,但不能完全代替后两种 试验。
(3)sIgE检测的应用评价: ①RAST方法检测效率低
(每次只能检测一种变应原);有放射性核素污染风险; 当待测血清中含有相同特异性IgG时可干扰正常结果。② 免疫印迹无污染、无需特殊设备、操作简单、能一次性确 定多种变应原,故广泛应用。③荧光酶免疫试验的敏感性
于特异质个体;TIgE正常也不能排除变态反应疾病。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3)血清总IgE检测的应用评价: ①免疫比浊和化学发光免疫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稳定性好,测定自动化、检测时间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方便、实用,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好,不需要特殊仪器。 ②血清tIgE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析血
溶酶体酶 趋化因子、细胞 因子、细胞毒素、 炎症介质
第二十二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亦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 应(anaphylaxis),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因 其发生速度快,常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数分钟内即出现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Ⅲ型超敏反应常见检验项目及其检测方法
类别 物理法 原理 溶解度 方法 PEG比浊试验 敏感度(μg) 20
补体法
抗球蛋白法
结合C1q
结合RF
C1q固相试验
mRF固相抑制试验
0.1
1~20
细胞法
补体受体
Raji细胞试验
6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二、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RBC 通过凝 胶,沉 积在管 底
+
凝集 RBC 在凝 胶下 部
++
凝集 RBC 在凝 胶中 部
双群
凝集 RBC在 凝胶顶 部;未 凝集 RBC在 管底
+++
凝集 RBC 在凝 胶中 上部
++++
凝集 RBC 在凝 胶顶 部, 呈线 条形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2.凝聚胺法: 原理: 低离子介质——降低溶液的离子强度——促进不完全 抗体与红细胞抗原结合; 高价阳离子多聚物(凝聚胺)——中和红细胞表面的 负电荷——使IgG型抗体直接凝集红细胞。 加入中和液——由凝聚胺引起的非特异性凝集——分 散;由抗体介导的特异性凝集——不分散。 结果判定: 凝集块在短时间(1分钟)内分散——判断为阴性; 形成不同强度的凝集块——判断为阳性。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结果的判断标准
反应程度 + ++ +++ ++++ 皮内试验斑贴试验 无反应或小于对照 仅有红肿 红肿伴硬结 红肿、硬结、水疱 大疱和(或)溃疡 皮内试验斑贴试验 无反应或小于对照 轻度红肿、瘙痒 明显红肿、时有红斑 红肿伴豆疹、水疱 红肿、水疱、溃疡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评价
(一)临床意义 免疫复合物阳性或浓度升高主要见于感染性疾病和自 身免疫性疾病。 CIC的消长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检测治疗效果。 须对比多次检测结果才能证实其与疾病的相关性。 对有蛋白尿、关节痛、血管炎、浆膜炎、紫癜症状等 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考虑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并结合 局部免疫复合物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以明确病变是否与Ⅲ 型超敏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