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听语言教学大纲

视听语言教学大纲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视听语言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视觉心理形成机制、视听语言的特点、视觉思维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1) 视听语言的发展和地位;(2) 视觉心理的形成机制:人的视听感知特性在影视中的运用;(3) 视听语言的特点;(4) 视觉思维的形成。

教学要求了解:视听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视觉心理的形成机制。

掌握:视听语言的特点:记录本性和幻觉性;视觉思维:形象元素间的组合关系带来视觉语言的表意。

第二章画面造型语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画面造型语言各元素的概念、内容和应用规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是整个视听语言教学的重点章节,其各个元素均为教学重点。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1) 景别:景别的划分、各景别的画面造型特点以及叙事表现功能;(2) 景深:景深控制、长焦、中焦、短焦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及影视应用;(3) 构图和角度:构图三任务、构图法则、构图的象征意义。

角度的类型、各自的画面造型特点以及叙事表现功能;(4) 色彩和光线: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的情绪、色彩控制手段;光线的分类(光位和光性)、不同光位与光性的画面造型功能;(5) 视点:视点的分类及其功能。

教学要求了解:画面造型语言各个元素的概念和内容;画面造型元素对于视听语言叙事和表意的作用。

理解:景别划分与选取;不同景深的画面造型特点;构图在叙事、表意和象征三大任务上的重要作用;角度的叙事表现功能;色彩和光线的情绪暗示;视点的分类及其功能。

掌握:景深控制;构图法则:平衡法则(绝对平衡和重力平衡)以及对待法则的态度;色彩控制:色彩体系的建立、基调色与重点色的处理;光线控制:光线的造型能力、三点布光法;视点:客观视点、主观视点、导演视点。

第三章镜头形式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镜头的不同运动(包括固定)形式,并了解各种镜头形式的拍摄技术特征和画面造型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不同镜头形式的拍摄技术特征和画面造型特点;难点是对长镜头美学风格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于场面调度的认识、把握和实际应用。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1) 固定镜头的拍摄技术特征和画面造型特点;(2) 运动镜头的不同运动形式及其表现功能:推、拉、摇、移、跟、升、降;(3) 长镜头的形式类型和美学表现特征、对长镜头的正确理解和定位;(4) 场面调度的基本形式和叙事表现功能。

教学要求了解:严格意义的固定镜头:静态构图的单个镜头,完全不改变构图形式,只有任务调度的变化而没有摄影机的参与;运动镜头推、拉、摇、移、跟、升、降七种运动形式;长镜头的分类;场面调度包括人物调度、镜头调度及综合调度三类。

理解:镜头形式选取的标准;运动的魅力;对长镜头应用的正确态度,场面调度的作用。

掌握:各种镜头运动形式的实践操作能力;场面调度能力。

第四章剪辑和蒙太奇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影视剪辑工作的意义,了解剪辑在叙事和表现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对剪辑工作的认识,掌握经典剪辑的原理和特征;难点是掌握基本剪辑手法、学会以剪辑观念带入整个影片制作全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1) 剪辑对于时空的省略和延滞,及其作用;(2)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基本剪辑观念;(3) 经典剪辑的原理和特征——立足于叙事;(4) 表意和风格化剪辑。

教学要求了解:为什么有一种说法是“片子不是拍出来的,而是剪出来的”;剪辑的魅力和魔力何在;剪辑是如何形成不同意义、强化戏剧冲突的。

理解:剪辑对于时空的省略和延滞作用;苏联蒙太奇学派:杂耍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垂直蒙太奇;立足于叙事的经典剪辑:交叉剪辑、平行剪辑和段落剪辑;风格化剪辑:非连贯剪辑、跳接。

掌握:在整个影片创作过程中植入剪辑观念:分镜头、多机位;180度(轴线)原则;主镜头拍摄和三镜头法。

第五章声画关系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影视中声音元素的种类及其运用,能够有意识运用声音元素进行叙事和表意,能够合理处理声画关系,掌握声画处理技巧并应用于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掌握视听语言中声音元素的种类和各自的作用、理解不同声画关系的特征及其作用;难点是在创作实践中能够运用声音元素进行叙事和表意,巧妙处理声画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1) 电影声音的特性: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声音、声音结构的三维空间;(2) 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按声源分类:人声、自然音响、音乐;按录制方式分类:同期声和配音;(3) 声音的叙事作用和情绪表达作用;(4) 声画关系:声画同步、声画分离、声画对位、声画措置。

教学要求了解:影视作品中声音的分类。

理解:声音在叙事和抒情上的作用;不同类型声音的作用;声画四对关系的概念。

掌握:使用声音塑造空间;使用声音灵活调动时空;使用声音推动叙事、烘托情绪、营造氛围;通过声画关系的处理,形成特殊的视听艺术效果。

因课时限制,下面章节按教学计划不进行专门讲述,但在日常授课环节可进行相应穿插:第六章视听语言的叙事系统教学目的:从本章开始进入视听语言的综合学习阶段,即通过前一时期的视听语言元素学习和训练的培养,在学生掌握各个自成系统的单独视听语言元素的运用之后,进行综合的训练,将相对独立的各个元素捏合在一起,形成对整个影视作品创作的把握。

综合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叙事系统的建立和修辞手段的运用。

本章为第一阶段,教学目的为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个完整影视作品的结构框架,以及在此框架下展开叙事的相关视听手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对完整影视作品叙事结构的处理以及相关剧作知识,并掌握相关视听手段,使影片整体呈现结构感、统一质感及风格感;难点是对相关剧作知识的理解。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1) 剧作结构: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2) 主题、情节、冲突与悬念;(3) 电影的整体质感;(4) 电影的风格感;教学要求了解:影视剧作的相关知识。

理解:传统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影片中主题、情节(情节点)、冲突与悬念的作用;何谓电影的整体质感,为什么要营造质感;何谓电影的风格感,为什么要确立风格。

掌握:对线性结构的把握;营造影片整体质感的手段;营造影片风格感的手段。

第七章视听语言的修辞功能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带领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视听语言各元素在表意、抒情、象征等修辞方面的作用,并综合运用,使之掌握视听语言修辞功能的实现策略。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对视觉隐喻、强调、渲染、劝说等几种视听语言修辞策略的学习;难点在于各个视听语言元素的综合使用。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1) 视觉隐喻:视听语言通过形象元素“物化”思维;(2) 强调:通过造型元素强调叙事中的重要细节、情节,视觉元素和情节编码强调象征含义,反讽强调主题;(3) 渲染:重复产生渲染,重复蒙太奇、运动镜头、重复调度都可以实现气氛、情绪的渲染;音乐的使用;(4) 劝说:视点缝合和理性蒙太奇。

教学要求了解:视听语言修辞的作用和意义。

理解:对视觉隐喻、强调、渲染、劝说等几种视听语言修辞策略的理解。

掌握:视听语言修辞的实现手段——视觉隐喻:“物化”思维、色彩的情感特征;强调:光线、色彩、景别、视点、蒙太奇、重复的强调作用;渲染:声音、蒙太奇、运动、重复调度的渲染作用;视点缝合的劝说功效。

第八章类型化的电视视听语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视节目的基本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电视节目在视听语言上的不同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对不同电视节目类型的了解;难点在于把握各节目类型不同的视听语言风格,以及在实践操作中的应用,如电视文艺晚会的机位选择和镜头运动。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1) 电视节目的类型和类型化的含义、电视视听语言类型化的原因;(2) 电视节目类型和样式的划分;(3) 电视纪实语言:专题片和纪录片;纪实语言中的主观介入。

(4) 电视艺术语言:文艺信息播报、文艺实况转播、文艺纪录片、文艺专题片、电视艺术片;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特性:直观性、运动性、立体性、技术性。

(5) 电视文艺晚会的机位设置特点和切换规律。

教学要求了解:电视节目的基本类型;电视纪实类和艺术类节目的总体美学风格和视听语言特点。

理解:主观介入的影响;纪录性的纪实语言和专题性的纪实语言的区别;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特性表现。

掌握:电视视听语言特点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实际应用。

四、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1.本课程课内外学时比例为1:2,平均周学时:2。

2.本课程以讲授为主,各主要章节讲授中需要与实际操作实践相结合,课后完成作业拍摄以巩固所学知识点。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内容及学时:本课程授课内容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

4.教学方式:课堂授课、经典影片片段观摩、作业、实践5.考核方式:期末总成绩=平时作业(30%)+期末考试(7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