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童话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引子(研究童话课题研究)童话教学是我们春晖幼儿园的一个特色教学,如何让童话渗透到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我园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尝试。
一、童话的概念1、童话的定义童话,从字面上的解释来说就是“儿童的叙述”。
是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或者写给孩子们看的读物。
其实不然,童话并非是儿童的话语,童话最初与儿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为成人所叙述的。
当代学者韦苇在《世界童话史》中对童话做了如此的界定:“童话是以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的存在的荒诞性与真实性和谐统一的奇妙故事,是特别容易被儿童接受的、具有历史和人类共享性的文学样式之一.....”2、童话的特征味贺宜曾说:“童话的根本特征是幻想,同时具有象征性、逻辑性、夸张性。
”著名童话家陈伯吹也说:“如果把童话看作一种精神的…物质构造‟,那么童话也有一个…核‟,这个…核‟就是幻想”。
由此可见,幻想性是童话最重要的特征。
3、童话类型二、童话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性1、幼儿的心理结构特点皮亚杰曾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证明,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的幼儿主要是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
童话故事中各式各样的人物角色:仙女、精灵、鬼怪、公主及巫婆等及千奇百怪的幻境让孩子们沉醉。
他们享受让童话把他们带入到离奇变幻的世界中去。
但童话又不是脱离现实的,当人们不满足于这个有限的物质世界时,童话就产生了如童话中的人物如,鬼怪,精灵等都是另一种现实的人物被“童话“夸张,物质化了。
幼儿在感受童话故事,满足他们审美欲望的同时,也能让他们初步了解到人生的千滋百味。
2、幼儿学习特点幼儿“丰富地持有着所有一切还未拥有的东西。
他们居住在深藏着无限可能性的魔法的世界。
幻想不仅是他们的首要乐趣,也是他们自由的标志。
”天马行空的幻想是幼儿与生俱来的本事,孩子们会常常想到宇宙太空以上的境界,想到地底下的情形,想到动物的言语:他们想飞上天空,想潜入蚁穴..... 幼儿把铅笔当针筒,把积木当糖果,他们通过幻想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完成对现实生活的超越。
三、童话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一)、童话故事的选择幼儿好幻想,思维比较活跃,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相对发展的比较迟缓,因此,选择童话时,应减少道德教化,增强童话的趣味性。
如果过多的选择那些缺少想象和幻想的道德教化的作品,孩子首先会没兴趣,在此也不能完全理解童话中的意义,根本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应该注重孩子的情趣,选取能激发孩子兴趣和好奇心的童话,让他们体会到从中的快乐。
(二)、幼儿教师的童话素养“支持教师教学行为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
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的核心。
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童话教学中好的教学效果是以教师童话素养的丰厚、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完善为基础的。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童话素养。
1、加强幼儿教师的童话储备量幼儿教师接触的就是幼儿,学习儿童文学有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使其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
并运用这些知识储备区影响、熏陶、培养幼儿,正确引导幼儿阅读欣赏,在情感体验和童话感悟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重视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自身的童话素养:(1)、大量阅读童话作品。
幼儿教师要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并关注时下热点童话。
(2)、同事之间互相交流。
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可以资源共享,互相学习,获得更快的提高。
(3)关注与童话有关的文学批评。
从书籍、报刊、网络等渠道阅读与童话有关的评论,获得最具学术价值的童话理论。
对孩子不同的阅读反映能够有正确的态度和回应。
(4)自学或参加培训。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或参加有关儿童文学培训来获得童话的理论知识,提高童话的理论水平。
(5)组织童话阅读活动。
组织实施进行童话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童话教学能力和技巧。
(三)、童话的教学方法1、内容理解先于教材分析诗人威克家说过:“一文未成,多次痛哭,要写出感人的文章,自己一定要先感动过。
”同样,教一篇童话,要使幼儿感动,教师必须先被感动。
教师必须了解作者意图,身临其境在童话中,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再以饱满的教学激情去感染和激发幼儿的情感,使幼儿、教师、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这样的活动才是最优化的。
因此,在欣赏阅读童话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是教师进行童话教学活动的核心依据,也是幼儿进行童话学习活动的核心动力。
教师另外还应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理论书籍,提高欣赏童话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理论素养。
只有当教师的文学水平、理论视野远远地超过教学参考书时,教师才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身上。
另外,作为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理论水平的同时,还应该依据教参而不拘泥,创造性的处理好教材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童话的教学质量,让幼儿得到阅读童话的乐趣,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2、童话教学要有游戏精神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对于幼儿来说绝不仅仅意味着“玩”,而是“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
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幼儿的“游戏精神”是指体现孩子游戏活动特点的一种心理状态,以及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对待事物的主观态度。
“游戏精神”是最具孩子精神特点的一种心理状态,童话教学应充分重视“游戏精神”对幼儿的影响,使之童话教学中获得应有的地位。
作为儿童文学重要体裁之一的童话,它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孩子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童年生活场景),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这其中充满了游戏精神。
在童话教学的活动中,也要渗透一种“游戏精神”,使幼儿以玩的心态接受童话作品,由游戏走向文学,追求快乐的体验,使孩子生活在幻想、乐观和浪漫中,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潜移化、自然而然的受到某种启发,以下我从几点谈谈童话教学中游戏精神的运用。
(1)、善于运用游戏式的语言童话教学中,教师要有生动有趣的语言,把孩子引进游戏一般的情境中,让幼儿在老师的言语中感受着轻松的,玩似的氛围。
(2)、善于创设游戏的情境幼儿之所以喜爱童话,是因为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他们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切忌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要根据不同类型童话的特点,充分利用童话的幻想性和游戏精神来展开活动。
(3)、让幼儿在想象中游戏幼儿喜欢童话中离奇的幻想,幻想本来就是孩子与生俱来的。
童话把现实中复杂的问题单纯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严肃的问题轻松化,让一些抽象的道理和道德观念自然地潜入孩子的思想之中;同时,童话完美的大结局形式,能够增强幼儿的信心,激发幼儿对现实世界的憧憬和向往。
在童话教学中要抓住契机,发挥孩子的想象,让他们畅游在幻想的世界中。
(4)、让幼儿在游戏中表演童话有时就是一种“表演游戏”,它非常符合幼儿爱玩、好动、爱模仿的特点,能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其中。
通过表演获得的这种体验是他们是教师用任何生动的语言讲述都难以奏效的,并且表演中的孩子们是最快乐的。
他们正在享受游戏的乐趣。
参考文献:《美丽的误解,无意的策略》——童话概念的诞生、演化与发展贺宜.贺宜文集·理论卷[C].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405.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189.浦漫汀主编:《儿童文学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方卫平王昆建主编:《儿童文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郭晓明著:《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茅慧慧绘本阅读教学价值走偏的审视及矫正策略浙江省建德市教育局李林山浙江省新安江第二小学张晓玲内容摘要:近几年,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教学形式逐步走进了小学低段的语文课堂。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些绘本导读活动已走入了误区,背离了儿童阅读发展的规律,这有悖于语文教学引入绘本阅读的初衷。
笔者对现今绘本阅读教学价值走偏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审视与分析,对其正确的取向展开了解读,并提出了比较积极有效的矫正策略:“悦”—绘本阅读之根本;“猜”—绘本阅读之路径;“让”—绘本阅读之目的。
关键词:小学低段;绘本阅读;绘本价值走偏;矫正策略绘本是20世纪产生的图书品种,因其图文并茂,充满情趣,非常适合3──10岁孩子阅读。
在国外,绘本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发达国家儿童首选的读物。
近几年,我国大陆一些儿童文学作家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认识到绘本阅读对低年级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开始致力于绘本的推荐与绘本阅读的推广。
于是,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开始纷纷投入到儿童绘本阅读的教学指导活动中去。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也发现当今的一些绘本阅读指导已走入了误区,背离了儿童阅读发展的规律,这有悖于语文教学引入绘本导读的初衷。
笔者认为有必要积极寻求对策,使师生绘本共读课回归儿童本位,回归快乐阅读,让绘本导读课真正成为儿童享受阅读本身之美的幸福历程。
一、点击:教学价值取向走偏的现象其一:主题偏窄,有非“爱”不导的趋势从近几年省市一些绘本导读展示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进入导读课堂的往往是《猜猜我有多爱你》《我有友情要出租》《云朵面包》《逃家小兔》《爱心树》等具有鲜明的以“爱”为主题的绘本,很少再有其他的各富特色的绘本成为老师们选择的对象。
综观我们的语文教材,人文性极强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何本该轻松自在、畅快淋漓些的课外阅读活动课也非得贴上“哲理”这张标签呢。
以“爱”为主题的绘本是可以成为孩子们心爱的读物,可也不必带着“主题教育”的使命来选择导读内容吧。
笔者认为,择书时,老师们应多考虑的是──孩子们是不是对这本书感兴趣?而非──这本书是不是能给孩子们一定的教育?绘本是属于孩子的一种美的艺术,它能给予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多重享受。
绘本的存在意义,不是为了教育孩子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它只是一把开门的钥匙,门后的世界是有待孩子们自己去探索的,一千个孩童来读同一本绘本,会读出一千个不同的兴奋点,而如今的许多导读课,却总是企图将一千个兴奋点“引领”到同一个关注点,将图画书变成教科书。
这也许正是很多老师非“爱”不导的理由吧。
其二:理解偏深,有非“挖”不可的心态同一本绘本,由于阅读人的视角、阅历等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效果的阅读收获和阅读体验,而成人与孩子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和关注点更会有明显的差别。
比如,成人看完了婉达?盖格的《100万只猫》后往往会有些伤感,感触也很深:幸好这只存活下来的小猫有自知之明呀,要不然也会像其他几千万只、几亿万只猫一样,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了……甚至还会觉得,这只小猫真可谓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嘛!而孩子在意什么呢?关注什么呢?他们在意的老爷爷带着这么黑压压的一大群猫,怎么不怕烦哪?读到“这边是猫,那边是猫,到处都是大猫和小猫,几百只猫,几千只猫,几百万只猫,几千万只猫,几亿万只猫……”时,甚至会手舞足蹈起来,因为这富有节奏的语言太有意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