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浅谈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2015年度池州市中学地理学科教学论文参评论文
浅谈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摘要: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载体,学习地理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非常的高,但现实地理教学及学生读图能力让人很不满意,所以在高中文科班的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读图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学生读图能力重要性现状培养的方法措施
一、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读图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

可以说没有图,就没有地理学。

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

地理与其他学科不同,除了文字系统以外,尤其要重视“图像系统”的学习。

这是因为这些图像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它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

借助读图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进一步理解地理概念的原理。

二、地理教学及学生读图能力的现状
在我们这个地区初中阶段虽然开设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地理课程,最近几年才把地理纳入中考,但分值仅占10分。

导致学校不安排专职地理教师,地理教学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都不重视地理课的学习。

高中阶段,地理课作为必修课程之一,各校有了专职地理教师。

高一段每周二节地理课,时间非常紧张;加之学生课程多、高一下文理要分科,学理科的学生不重视,学校的地理教学仍然很艰难。

到了高二后,理科班每周一节地理课,只是应付学业水平考试。

只有文科学生才真正开始了地理课的学习,也就是说中学阶段的地理教学是从高一下学期文科班开始重视的。

根据教学、学生做习题及试卷分析情况了解,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读图能力非常差,有的学生连最基本最简单的景区图、政区图和地形图都看不懂,更别说用图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了。

所以,在高中文科班的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读图能力培养与训练便成为重要而紧迫的教学任务。

三、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方法措施
(一)、明确地图的三要素,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步骤要学会读图、用图,首先应掌握好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三要素即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点、线和图形,各种符号不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质,还能代表所示地物的范围和大小等数量关系,其中图例是地理事物的标记,让学生懂得地图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是读懂地图的基本前提。

学生通过熟悉图例、联系地图上的符号,最终达到能够认识具体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

同时,要考虑看图的有序性。

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先明确方向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

在观察每一幅地图时,应注意先看清图名,
直到地图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再阅读图例注记、比例尺和方向,知道地图的表现方法;最后,要深入到地图内部,关注具体的内容和信息,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读图效率。

(二)、掌握读图技巧
1、把地理事物的特征与熟悉的事物联系。

如记忆一些国家及省区的轮廓形状、河流干支流及水文水系形状等,应与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去记亿。

2. 按照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理解记忆。

(1)按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顺序理解记亿图。

如自然带分布图、气压带风带图和气候分布图等等都有分布规律可循。

(2)按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读图。

如读流量过程曲线图、人口增长统计图、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图等。

3、重视空间定位。

读出事物的地理位置,是读图的基本要求,其地理位置包括经经济地理、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位置及事物间的相对位置。

4、图文结合,加强联系。

将文字中提到的地理事物与图形中的具体位置结合。

一方面图形可使文字形象化,另一方面文字又使图上内容系统化与规律化,可增强理解和记忆。

5、利用地图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图中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如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和稀疏的原因?提出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因素有哪些?再让
学生观察该地区的地形、工农业分布,认识和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得以找出答案。

即将一个区域的各种地图“叠加”起来读,又便于了解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三)、培养读图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习的动力。

老师举办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知识小竞赛, 将成为培养学生读图、用图习惯的重要环节。

1、明确地图的重要性。

让学生认识到在学习地理中地图的重要性,使其产生对地图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确定学习目标,引发读图兴趣。

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看图思考,以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地图积极性。

3、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把不同地理要素放置在不同图幅上,这样展示的每幅图观看起来清析明确;多媒体将学习内容按顺序展出,避免大量内容同时出现,学生看后印象深较为深刻;多媒体展现的图幅大,色彩内容丰富,还可配上音乐、讲解等,观看效果较好。

4、把地图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地理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丰富的地图知识作指导,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理解问题。

如在电视上看天气预报、旅游前对所到地区气候的了解及物品准备、查找旅游线路、查找新闻事件的位置等等。

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能体验成功感。

5、野外观察,加深对地图的理解。

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郊游,观察当地及途经地的地形地貌、岩层、土壤、植被、方位等,以形成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应地图内容的理解。

6、看图讲课。

为了激发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兴趣,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看着地图讲或在黑版上边画边讲。

如讲天体运动、区域地理。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读图,可在图中感悟地理事物,在图中感知地理信息,并通过读图,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地理事物的思想感情,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日之事,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金玲,中学地理课堂有效用图的研究
2、金正扬,《中学地理教学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
3、刘海、庐阳教研网——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地图教学
4、陈芳、《新课程导学》如何提高学生解读地理图像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