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0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20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吡唑酮类

保泰松、羟基保泰松


抗炎抗风湿作用强 解热镇痛作用较弱 毒性较大,现以少用
烷酮类
萘丁美酮
前体药物,代谢产物为强效环氧酶抑制药 不良反应较轻。
选择性COX-2抑制药
塞来昔布 ( celecoxib )



1. 选择性抑制COX-2 2. 解热,镇痛,抗炎药理作用 3. 胃肠道不良反应轻,不影响血小板功能 4.治疗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不良反应 腹泻,消化不良,肝、肾不良反应;有心脏病史高 血压、糖尿病患者慎用
头晕、头痛、嗜睡、精神错乱、耳鸣、耳聋、视力模糊、 视味觉异常、心动过速、高血压等
由阿司匹林衍生的NO-Aspirin 不良反应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非选择性的环氧合酶抑制药
COOH O O C CH3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aspirin)
体内过程
代谢: 水杨酸主要在肝脏代谢,自肾排泄; Aspirin≤ 1g t1/2= 2-3 h (恒比消除) Aspirin≥ 1g t1/2=15-30 h (恒量消除) 易中毒 大剂量治疗风湿、类风湿时应根据患者的反应 及血药浓度监测确定给药的剂量及间隔时间
常见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胃肠功能紊乱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原因是 COX-1的阻断,COX-1生成的PGs抑制胃酸分泌,保护 胃粘膜;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包括上腹不适,恶心呕吐, 胃肠出血和溃疡

皮肤反应
第二大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 瘙痒、皮炎,光敏等皮肤反应

肾损害
主要原因是抑制了对肾脏血流有重要作用的PGE2和 PGI2的生成,长期服用可引起“镇痛药性肾病”
三、不良反应
1. 2. 3. 4. 5. 6. 胃肠道反应 凝血障碍 水杨酸反应 过敏反应 瑞夷综合征 对肾脏的影响
1.胃肠道反应
发生率高,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不适; 较大剂量或长期服用易诱发胃炎、胃溃疡 及胃出血。
可 机 能 制 的
①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作用 ②浓度高时兴奋延髓催吐化 学感受区(CTZ)引起呕吐 ③抑制了PG(如PGE2)对胃粘 膜的保护作用
发展历史(一)
水杨酸钠(sodium salicylate)是最早(1875年)用于 治疗风湿和痛风的药物。 德国Bayer公司的药物化学家Hoffman制备了水杨酸酯 化物,后经过改进得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 商品名aspirin), 保留了sodium salicylate的解热、镇痛 和抗炎特性,而不良反应明显降低。
不良 反应 较多
胃肠道反应 CNS作用
造血障碍 过敏反应
芳基丙酸类
布洛芬(芬必得)
作用:抗炎抗风湿及解热镇痛作用较强,
同aspirin,抗炎作用更突出。
用途:可进入滑膜腔,主要用于治疗风
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用于镇痛。
主要特点:胃肠道反应轻,病人较易耐
受。但长期应用仍可引起胃出血及溃疡, 偶见视力障碍。
第20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赵 鑫
抗炎药:
甾体抗炎药( 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 SAIDs,糖皮质激素类) 非 甾 体 抗 炎 药 ( non-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兼解热镇痛,又称解热镇痛抗 炎药 共同机制:抑制环氧酶( cyclooxygenase, COX ) ——减少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S)的合成
4. Other actions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抑制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增值 抗新生血管形成 预防和延缓老化
解热镇痛抗炎药临床药理学特点

起效快;迅速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和肿 胀,改善功能等

不能根治原发病;不能防止疾病发展; 停药后可能迅速出现“反跳”甚至症状 再现等

不是病因性治疗药
LT 白三烯
收缩支气管 白细胞趋化 诱发炎症 参与过敏反应
PGI2
抑制血小 板凝集 扩张血管
PGF2
收缩支气管 收缩血管 收缩子宫
PGE2
舒张支气管 扩张血管 收缩子宫 诱发炎症 保护胃黏膜
TXA2
促进血小 板聚集 收缩血管
共同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 (cyclo-oxygenase, COX) 而抑制PG的合成
痛觉感受器 放大疼痛 增敏
镇痛机制: 解热镇痛药抑制局部PG的合成产生镇痛作用
Aspirin和Morphine 在镇痛作用方面的比较
作用部位 作用机制 Aspirin 主要在外周
抑制COX 抑制PG合成
Morphine 中枢
激动阿片受体 抑制SP释放
效能 临床应用
不 欣快症 良 呼吸抑制 反 应 依赖性
1.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
可降低发热患者的体温;
作用较强
迅速解除各种慢性钝痛;
缓解因炎症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24-48h可缓解急性风湿患者的症状,是抗
炎、抗风湿的首选药物;可用于风湿、类 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用于抗风湿时,剂量较大,应防止中毒)
2. 影响血小板的功能
血栓素(TXA2)为血小板释放和聚集的诱导物,PGI2 与 TXA2 有生理拮抗作用,血小板中的COX对阿司匹 林的敏感性比血管中的高 抑制血小板中的COX-1 小剂量 血小板中TXA2↓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抑制血管壁细胞中COX-1 前列环素 高浓度 (PGI2)↓ 促进血栓形成
COX-1
COX-2
COX类型与作用
COX-1 存在于血管、胃、肾等组织中
参与血管舒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小板聚集、胃黏 膜血流、胃黏液分泌及肾功能等的调节
COX-2
各种损伤因子
诱导
诱导 细胞因子
生成蛋白酶,PG, 致炎介质
炎症
COX-1 和 COX-2的特性比较
COX-1 生成 功能 COX-2
结构型 固有的,存在于 正常组织中
syndrome)
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或青年服用该
药后,偶可发生严重的肝衰合并脑病 的表现
表现为惊厥、谵妄及昏迷等反应死亡 率较高
少见但预后恶劣
故儿童感染病毒性疾病(流感、水痘、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慎用
6.对肾脏的影响
对正常人群影响较小
对特殊人群(老年及心、肝、肾功能损害者)
用于解热、镇痛及对阿司匹林过敏
或不能耐受者
二、不良反应
治疗量对胃肠道无刺激性
代谢后的羟化物可使血红蛋白氧化为
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紫绀, 还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功能损害
大剂量或长期用可发生严重的肝、肾
吲哚类
消炎痛(吲哚美辛)
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强大 主要用于急性风湿性 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和癌性发热等
中等 慢性钝痛 罕见
强大 剧烈疼痛 易产生
3. An anti-inflammatory action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炎症介质 局部充血、水肿、疼痛 PG: 增强缓激肽的致炎作用
抗炎抗风湿作用机制: 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PG的合成,可减轻炎 症反应的红、肿、热、痛,产生抗炎抗风湿 作用,控制症状。 (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病情的发展)

肝损害
轻者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重者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

心血管不良反应
特异性的COX-2抑制剂相对于特异性的COX抑制剂常见; 包括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心悸等;多发生于老年人

血液系统反应
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偶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液系统疾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

其他不良反应
易导致水肿、多尿等肾小管受损表现 发生机制:抑制PGs合成,取消前列腺素的 代偿机制,病人原本体内存在隐性肾脏损 害和肾小球灌注不足
其它解热镇痛抗炎药
苯胺类 吲哚类 芳基丙酸类 吡唑酮类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一、作用特点
1. 对中枢 PG合成酶的抑制作用强,对外 周PG 合成酶的抑制作用较弱 2. 无明显抗炎抗风湿作用 3. 解热镇痛作用缓慢而持久,强度类似 aspirin,镇痛作用部位可能在中枢
稳定细胞功能, 保护细胞
诱导型 诱导产生,存在 于受损伤的组织中
具有强的致炎、 致痛作用
抑制
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


非选择性的环氧化酶抑制药
选择性的环氧化酶抑制药
共同作用
解热作用 镇痛作用 抗炎抗风湿作用 其它: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肿瘤等
一、解热
2. Analgesic effect:
疼痛机制: PG 组织损伤或炎症时, 局部释放炎症介质 缓激肽 组胺 刺激痛觉感受器 引起疼痛
治疗: 促进排泄:静滴碳酸氢钠
碱化尿液可加速其排泄 对症支持治疗
4. 过敏反应
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少数) 某些可诱发阿司匹林哮喘
发生机理:
抑制环氧酶 PG 合成受阻
经脂氧酶的代谢产物 LT 相对增多 诱发哮喘
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
5.瑞夷综合征(Reye’s
2.凝血障碍
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
血管内皮可合成 COX
一般剂量引起TXA2/PGI2比值下降,抑制血小
抑制凝血酶原 形成( ≥5g)
较大剂量或长期应用还可造成出血倾向
严重肝损害
低凝血酶原血症 维生素K缺乏及血友病患者禁用 临产前不宜应用;术前一周应停用
3.水杨酸反应
用量过大时 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 视听功能减退等反应, 称为水杨酸反应 严重时可因过度换气及酸碱失衡引起精 神错乱及昏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