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主张新小说要使用当时社会需要,用以改 造国民。这口号体现了社会文化与文学求 变的内在要求, 促进新小说的诞生和兴盛。
问题小 说
冰心、 叶绍翁、 叶绍翁《倪焕之》 赵树理 “问题小说”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 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 郁达夫(自叙 传) 郭沫若 创 造社(张资 平 ) 、 浅草社、 沉钟社成员 (陈翔鹤、陈 炜谟、冯至、 林如稷) 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湖畔诗社
新月社
语丝社
语丝社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形 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任意而谈, 无所顾忌” 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 的“语丝体”散文群,促进了现代散文的成熟, 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 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伏园、川岛等。
莽原社
1925 年 4 月在北京 成立,因创办《莽 原》杂志得名 1925 年成立于北京 1925 年浅草社解 散,同年秋原成员 陈翔鹤、冯至等汇 集到北京重组社 团。 1934 年解散。 以率性而言、平心而论,忠于观世、望彼将来 为主旨。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特 别是俄国文学。 注重翻译和创作,广泛介绍文艺复兴以来的文 学思潮和作品,创作上写五四后觉醒但尚未突 破个人生活圈子的知识青年的悲凉心声,倾向 于忧郁和感伤。
春柳社
爱美剧
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 了“爱美剧“的口号(英文 Amateur 的 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 的。)
剧社(1921 年 5 月于上海成 立,中国第一 个业余话剧团 体);上海戏 剧社(1921 年 冬成立)
左翼文 学 左联
即 19 世纪工人运动发展、 无产阶级壮大、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随之发展壮大起来的 无产阶级文学。 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成 立于上海,1936 年解散的左翼文学作家 联盟。 鲁迅、茅盾、 郭沫若、田汉 蒋光慈、戴望 舒、 端木蕻良、 萧红、 胡也频、 柔石、郁达夫 丁玲 刘呐鸥,穆时 英,施蜇存 意义:理论上,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提高了中国作家 的理论修养;创作上不拘笔法,大胆创新, 写出一批思想锐利,情感激昂既具有文体 形式的先锋性,又具有文学市场轰动效应 的作品。加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同时,使国文学整体上达到与世界对话的 水平。 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 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 英《上海狐步舞》和施蛰存《梅雨之夕》 意义(特点):捕捉都市化意像;整合现 代都市的体验和感性;叙事模式空间化; 深入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写出孤独感和疏 离感 “东北作家 群”的主要作 家有萧军、萧 红、舒群、端 木蕻良等 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 月的乡村》等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 人民的悲惨遭遇, 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 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 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 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 方色彩。 主要阵地:《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 杂志》《水星》 特点:作品带有浓厚乡土特征,寂静安闲, 接近自然;以传统文化的底蕴去对抗现代 都市文明;追求文化价值、文人理想;对 现代性既追求又疑惑,又对本土传统的失 去充满怅惘和挽歌式情绪
小说界 革命
狭义文学史范畴。是晚清文学革命重要 梁启超 组成部分。 1902 年梁启超创办 《新小说》 杂志,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提 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 容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 一个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 小说的开端。“问题小说”流行的时间 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 产物。 受当时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与主情主义 文艺思潮的感染以抒情为基本表达方式 和主要风格特征的小说。其中“自叙传” 抒情小说侧重于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 个人私生活和心理的描写,这是接纳日 本“私小说”和其他一些外国小说的影 响而形成的一体小说,郁达夫是其代表 作家。 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 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 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 弱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 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 以示反抗。
抒情小 说
意义(鲁迅)向外,摄取异域的营养,向 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见心里的眼 睛和喉舌,来凝视着这世界,把真和美歌 唱给寂寞的人们。 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零余者
作品意义: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 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 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 界。
乡土小 说
京派文 化
是指上世纪 30 年代活跃在北京的自由主 义作家群, 他们被标榜为北京作家的 “诚 实与质朴”。他们主张要张扬文坛正气, 描写生活中的小人物,贴近底层生活。 北京及其周边的作家与上海的作家在文 学观点上各有看法,彼此对峙的时期。
京海对 峙
(自己总结)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 会的重要主题,主导层面是乡土文明和 都市文明的冲突。 七月诗 派 是抗战中期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诗歌流 派,以新诗现实主义的传统为旗帜,以 战斗的、火热的人生为底色,直接用诗 投入实际的斗争,在国统区广大青年中 产生了很大影响。 阿垅,绿原, 鲁藜,冀汸, 彭燕郊, 芦甸, 孙钿,牛汉, 罗洛,方然, 曾卓 主要阵地:《七月》《希望》《诗创作》 《诗垦地》《呼吸》《泥土》 活动中心:重庆、成都 作品多收录在胡风主编的 《七月诗丛》 《七 月文丛》中
指的是 20 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 王鲁彦、 许杰、 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 彭家煌、许钦 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 文、蹇先艾 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王鲁彦 《菊英的出嫁》 作品主题: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 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对乡土之 美的重新发现。 作品意义:作品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为后来 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地域小说的成 熟打下坚实基础;“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 格”标志着客观写实风格的出现;深入描 写乡村生活细节和农人的情感思维方式, 为现代文坛开辟了新的视域;反映了五四 从启蒙的个性解放发展为社会解放,从浪 漫主义逐渐回归到现实主义。 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王统照《湖畔耳语》 许地山《缀网劳蛛》
二、名词解释 (1)文学社团 名称 时间 1921 年 1 月成立于 北京,是新文学运 动中成立最早、影 响和贡献最大的文 学社团之一。 1921 年 7 月成立于 日本东京。以 1925 年五卅为界,分前 后两期。是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影响最 大成就最高的文学 社团之一。 1922 年成立于上海 1925 年 2 月解散 1922 年在杭州成 立。 1923 年在北京徐志 摩、胡适等发起聚 会, 1924 年底发展 为新月社倶乐 部,1933 年消亡。 1924 年 11 月 17 日 在北京成立,因周 伏园创办的«语丝» (主张提倡自由思 想,独立判断,和美 的生活)杂志而得 名,是“五四”后一 个重要的社团。 理念 主张: 研究和介绍世界文学, 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 并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创作方法:强调写实主义,以“为人生”为主 题 作家及代表作 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 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 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 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 12 人发起, 会员先后 170 多人。 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 张资平、成仿吾、穆木天、 田寿昌、张凤举、徐祖正、 陶晶孙、何畏等。 后期增加:李初梨、冯乃超、 彭康、朱镜我、李一萌、阳 翰笙等。 发起人林如稷,成员有陈翔 鹤、冯至等。 发起人有应修人、潘漠华、 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出版有 《蕙的风》 、 《湖畔》 、 《春的歌集》等诗集 成员较复杂,文人、银行家、 政客、交际花都有。发起人: 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 实秋等。
文明戏
是指在“以研究新派为主”的口号下, 建立的一种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 法的新的戏剧形式,又称新剧。 20 世纪初出现, 1922-1912 达到全盛 (辛 亥革命),1913 年后(袁世凯掌权)衰 落 中国文艺研究团体,在中国早期话剧创 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1906 年冬由中 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以研究各 种文艺为目的,并最先建立了演艺部。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奠基。 “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 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 与之相关联的 社团:民众戏
东北作 家群
京派小 说家
指 20 年代末到 30 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 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 立场的作家群体,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 师和大学生。
沈从文,卞之 琳,朱光潜, 凌叔华, 废名, 萧乾, 李健吾, 芦焚, 林徽因, 何其芳,李广 田,林庚 其成员主要有 沈从文、 废名、 朱光潜、何其 芳、萧乾、老 舍等。
叶圣陶(叶绍 钧)王统照 许地山
湖畔诗 人
具体所指:汪 静之、 应修人、 潘漠华、冯雪 峰 后有魏金枝、 谢旦如(谵 如)、楼建南 (适夷)等人 加入
1922 年 4 月出版诗歌合集《湖畔》 1922 年 5 月出版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 风》1927 年出版《寂寞的国》1923 年出版 诗歌集《春的歌集》 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内容多为歌 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赞美友情、爱情的 纯真,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 建礼教束缚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 幸福爱情的憧憬,展现了五四新人的青春 人格与气质,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 的美。 爱情诗是他们对于中国诗歌的主要贡献。 他们诗中的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 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另一表现形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学研究 会
创造社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 忠于表现作者自己的“内心的要求”;讲究文 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的自觉和灵感,重视文 学的美感作用,同时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
浅草社
注重创作,侧重于内心世界的挖掘,作品充满 苦闷彷徨和伤感情绪。 主张纯真与热情的诗歌创作,善于写抒情小 诗,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 对新诗进行了有意 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 推动了新诗形式上 的发展与繁荣。 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 强 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