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医学资料侧脑室肿瘤性占位的诊断
医学资料侧脑室肿瘤性占位的诊断
腔状或围绕小血管排列,称为血管周围假玫瑰结。 • 可因肿瘤细胞脱离或手术种植而发生转移。
23
室管膜瘤
24
影像征象
• 室管膜瘤沿脑室塑形生长,幕上肿瘤多为 囊性,且囊较大,幕下者多为实质性。
• 发生于侧脑室的室管膜瘤多起源于孟氏孔 附近,略低密度或等密度,半数以上有散 在斑点状钙化及囊变,与侧脑室室壁之间 有广基底相连或跨壁生长。
(成人多发生于第四脑室)
30
影像征象
• 侧脑室三角区、体部。 • 等或稍高密度,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常为
颗粒状、乳头状、分叶状,可有钙化 (25%),小囊变,周围脑脊液很多,肿 瘤可完全浸泡在脑脊液中,可沿脑脊液循 环播种转移。 • 增强: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31
脉络丛乳头状瘤
患儿,女,4个月,头围增大、嗜睡。
11
影像征象
• 多见于侧脑室孟氏孔区。 • 等或稍高密度,境界清楚,不规则分叶状,
宽基底与透明隔相连,边缘可见呈绳索状 (丝瓜瓤),半数以上瘤体内可见散在钙化灶, 瘤体内囊变较多见。肿瘤中心或边缘区可 见血管流空信号。 • 增强:均与或不均匀中度强化。
12
中枢神经细胞瘤
13
14
中枢神经细胞瘤
• 1982年Hassoun认为是神经细胞起源,可 能来自透明隔或穹窿小灰质核团的颗粒神 经元,WHO II级。
• 临床表现:好发于青壮年(<40岁),平均 年龄30岁左右;头痛、颅内压增高、精神 异常。
• 对放疗极为敏感有效,手术切除肿瘤的目 的在于解除梗阻性脑积水,结合术后放疗 可获得长期生存。
• 等或稍高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常见出 血,可以侵犯脑实质。脑实质内可同时有转移灶 存在。
脉络丛肿瘤
(choroid plexus papilloma)
• 脉络丛乳头状瘤 • 脉络丛乳头状癌
29
脉络丛乳头状瘤
(choroid plexus papilloma)
• 起源于脉络丛上皮组织,可刺激脉络丛分泌 脑脊液,产生交通性脑积水,WHO: I级。 恶性占位侵及脑实质病灶边缘模糊。
• 儿童(<5岁,85%),颅高压征。
• 增强: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25
室管膜瘤
男性患者,49岁,反复头痛一周入院。
26
27
室管膜瘤
鉴别诊断: • 侧脑室脑膜瘤(三角区,形态规则,表面光滑,增强扫描后
明显强化)
•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结节性硬化、钙化灶、
明显强化)
• 脉络丛乳头状瘤(儿童、侧脑室三角区、脑积水明显)
28
15
中枢神经细胞瘤
16瘤 •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 室管膜瘤
17
室管膜下瘤
(Subependymoma)
• 起源于室管膜下细胞,包括室管膜下胶质 细胞、星形细胞;良性,WHO I级(归属 室管膜肿瘤)。
• 中老年人,缓慢生长,患者可能终生无症 状;多数为颅高压症状。
侧脑室肿瘤性占位的诊断
1
2
侧脑室前角区: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
侧
室管膜下瘤
脑
室
侧脑室体部区:脉络丛肿瘤、室管膜瘤、中枢神经细胞瘤
肿
瘤
侧 脑
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 、脉络丛肿瘤、室管膜瘤
室
占 位
侧脑室后角区:转移瘤
性
病
变
侧
脑
室
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非
肿
瘤
神经上皮囊肿:脉络丛囊肿、室管膜囊肿
18
影像征象
• 等或稍低密度,类圆形或分叶状,境界清, 一般较少,直径约1-2cm,常与透明隔相连。
• 乏血供,无-轻度强化。
19
室管膜下瘤
• 女性,29岁。持续性头痛3天来检查。
T1WI
T2WI
20
室管膜下瘤
无强化-轻度强化
21
室管膜下瘤
鉴别诊断: • 中枢神经细胞瘤(强化方式) •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结节性硬化、强化方
4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面部皮脂腺瘤
5
影像表现
• 常位于侧脑室孟氏孔区,生长缓慢,呈圆 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低等混杂密度, 瘤内可见钙化、囊变、多伴有室管膜下多 发钙化结节,常突入脑室内,肿瘤较大时 可以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 增强: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6
女,18岁,头痛伴呕吐一月余,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半个月。
32
脉络丛乳头状瘤
鉴别诊断: • 脑膜瘤(年龄、脑积水、形态) • 室管膜瘤
33
脑膜瘤
• 发生于侧脑室的脑膜瘤少见,约占所有脑 膜瘤的0.7%。一般认为起源于脉络膜或脉 络丛基质的蛛网膜帽状细胞,好发于脑室 内脉络丛分布丰富的区域,侧脑室三角区 脉络丛最丰富,故脑膜瘤好发于该区。如 果发生于儿童则有恶性倾向。
性
病
变
3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s)
• 少见的良性星形细胞瘤,WHO I级。 • 临床表现:青少年(<20岁);
皮脂腺瘤、癫痫、智力低下。
• 发生在结节性硬化基础上,占结节性硬化 患者的10%-15%。
• 病理学特征是由巨噬细胞样星形细胞构成 的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与结节性硬 化和错构瘤共存。
式、临表)
• 室管膜瘤(可向室管膜下浸润性生长而涉及脑实质,轻-中度强
化)
22
室管膜瘤
• 室管膜瘤是起源于室管膜或室管膜残余部分的肿 瘤,可发生于脑室内及脑室外,WHO II级
• 5 8 % 源自第四脑室(儿童),4 2 %源自侧脑室 和第三脑室(成人)。
• 两个发病高峰:1-6岁,30-40岁。 • 病理主要分细胞型、乳头型、上皮型。 • 肿瘤呈纺锤形,镜下细胞密集排列呈乳头状、管
7
女,18岁,头痛伴呕吐一月余,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半个月。
8
室管膜小结节
钙化
9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鉴别诊断:
• 中枢神经细胞瘤(临表、绳索征) • 室管膜下瘤(临表、肿瘤组织、强化方式) • 室管膜瘤(临表、生长方式、肿瘤组织)
10
中枢神经细胞瘤
(Central Neurocytoma)
34
影像征象
• 最好发于三角区,为稍高密度影,可见钙 化(50%),边缘光整。
• 增强:中等或明显强化。
35
脑膜瘤
36
脑膜瘤
鉴别诊断 • 室管膜瘤(囊实性,跨壁生长,轻-中度强化) • 脉络丛乳头状瘤(儿童,脑积水明显)
37
转移瘤
• 脑转移瘤可位于侧脑室任何部位,可完全位于侧 脑室内或部分位于脑室,部分位于侧脑室近脑实 质,单发或多发,患者大多为40岁以上,有原发 肿瘤病史,常见于肾癌、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