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在初中历史课本里就在一起了,我被他们在各种场合成双出现的画面深深洗脑,以为孟德斯鸠一辈子除了折腾出立法权、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制衡关系再无其他吸睛之点。
读此书前也是做好了纯粹探究三权分立之神秘的准备,但,果然是我太年轻,书中涉及内容之广是我始料未及的,“三权分立”仅是充当限制权力滥用的一个理论工具,孟老并没有为其置留很大篇幅,亦无强调其地位有多重要的刻意。
在我看来“三权分立”就像某首歌曲中一句广为流传的歌词,其经典地位并非作者有意为之,而是在于观众的评价罢了。
其实《论法的精神》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涉及政治、法律、文化、宗教、道德、哲学、历史、地理、经济、军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展示了一幅广阔的思想画卷。
因由孟德斯鸠在此书中第一次提出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又经过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已经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构建民主制度和政权体制的组织原则,此书也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部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
孟德斯鸠并没有建立所谓理想国的念头,对于柏拉图口中的理想国亦无肯定评价。
他不像孔子执着追求那单凭主观想象而构建的大同社会,而是客观分析在不同气候区、不同地理环境下、拥有不同大小幅员的国家适合哪种政体。
因此在他心中最好的、可供所有国家仿效的政体是不存在的。
建立能避免权力滥用的分权制约体系以及良好的法治才是他心之所往。
依照掌握国家权力主体的不同可将政体分类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
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一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又分为民主政体(全体人民掌握最高权力)和君主政体(最高权力掌握在部分人民——贵族手中);君主政体是指最高权力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君主依照固定和稳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的政体;专制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君主根据反复无常的意志来进行统治的政体。
政体原则是维系政体运转的动力,各政体的原则是由政体的特点决定的。
民主政体的特点是平等、自由、宽容、和平等,从表面看真真我们现在口口声声要追求的民主,但柏拉图对其的批判却让我看到了民主的另一面。
柏拉图首先批判了民主制度下的过度自由。
“在这种国家里,如果你有资格掌权,那你也完全可以不掌权;如果你不愿意服从命令,你也完全可以不服从,没有什么可以勉强你的……”而不顾一切追求自由的结果,破坏了民主的基础,导致了极权政治的需要,极端的自由其结果只能变成极端的奴役。
接着批判了民主制度下的宽容:这种制度是宽容的,对我们建立的理想国时所宣誓的庄严原则是蔑视的。
民主制度以轻薄浮躁的态度践踏所有这些理想,完全不问一个人原来是干什么的,品行如何,只要他转而从政时声称自己对人民一片好心,也就能得到荣誉和尊敬。
而对于过度的自由,柏拉图挖苦的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父亲尽量让自己像孩子,甚至怕自己的儿子,而儿子也跟父亲平起平坐。
教师怕学生,迎合学生,学生反而漠视教师和保育员。
年轻人普遍的充老资格,与老一辈分庭抗礼,而老一辈则顺着年轻人,说说笑笑、态度谦和,像年轻人一样行事,担心被他们认为可怕可恨。
在这种民主制度下,若不对自由进行限制,必然会产生灾难性后果以及民主制度的毁灭。
法律是一个重要的限制手段,除此,人民的品德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人的品德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人们品德败坏,自由就会沦为他们堕落和干坏事的工具。
所以,为确保民主政体下人民的自由得到恰当运用,人民须具有一定美德。
因而品德是民主政体的原则。
当人们的品德普遍衰落时,其野心膨胀、私欲泛滥,把规则视为束缚,把谨慎视为胆怯,人们为所欲为,这时民主政体离毁灭已为时不远了。
因此要想建立民主政体,首先要考虑人民的品德。
在贵族政体中,人民不是政治活动的主体,因而不像民主政体那样强烈需要品德,贵族政体的原则是节制。
节制乃是一种权力分配,贵族政体下的节制指的是最高权力至少应由贵族全体掌握,而不应该掌握在某个或某些贵族手中。
因贵族能较容易控制人民,但不容易抑制自己,如果把大权交给少数贵族,他们就会利用权力为所欲为,只有让贵族们共同掌握大权,相互制衡,才能避免贵族政治的堕落。
共和国不适合广阔的领土,在一个庞大的共和国里,众多的财富会勾起人们贪婪的欲望,在共和国中,私人经营庞大金银宝库,国家利益被私有化了。
人们开始相信,没有国家他们也是能幸福的,也许会更加幸福。
伺候,他们甚至会认为,通过把子经济的国家引向灾难能够给自己带来财富和显赫。
在君主政体中,人民的地位较贵族更低,故品德并非其原则,权力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亦不需节制,据其特点,荣誉是原则。
专制政体中,君主只能依靠恐怖。
专制政体与其他三种政体性质不同,不像别的政体因为某些偶发的原因使其原则腐化,而是一直在腐化、必然走向灭亡。
所以我认为孟德斯鸠所说的三权分立和依法制约权力的方法并不指向该政体。
孟德斯鸠认为权力掌握在谁的手中并不像某些人宣称的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权力的限度以及权力的行使。
一切权力拥有者,不管他是谁,不管看起来多么伟大,都不是神圣的。
权力极易被滥用,必须对其加以限制,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对抗权力,也就是国家不同性质的几种权力相互制衡。
权力由法律来保障,而法律以强有力的国家权力为后盾。
所以只有国家的几种不同性质的权力之间才有相互对抗的能力。
国家权力可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必须将三者分开行使以使其相互制衡,不至于出现因无限制而导致的权力无限滥用。
立法权应通过一定方式由人民共同行使以保障每个人的自由,权利。
行政权应该掌握在国王手中以保障处理行政事务的效率。
司法权应由人民的代表依照法律的规定来行使以避免其被某些阶层或群体垄断。
三权分立为权力的良性行使提供了可能,而法律则是保障权力良性行使的具体途径。
对权力的限制实为对个人自由的管控,从纯粹个人看,似乎拥有自由越多越好;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人们的自由必须加以限制。
因为过度的个人自由会损害整个社会的自由。
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享有无限的自由。
但由于人们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十分相等,对于物有相等的权利,亦无法律管束,在自私本性的驱使下,人们像狼对狼一样残忍而狡诈地采取各种手段去占有一切东西,使群体陷入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微、残忍而短寿,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也无法正常进行。
可以想象这种没有法律限制人性的自然状态是多么可怕,人的内在理性告诉自己:要摆脱自然状态,就要订立契约,确立大家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战争,才能实现自我保存的目的。
契约这一看似限制自由的形式实际上却保障了人们所需要的、更有意义的自由。
在我看来,契约应该是区别于自然法的人定法的前身,至少在功能上它们是相同的,即均弥补了自然法无权力保障而难以发挥作用的缺陷。
在民主政体中,柏拉图所批判的种种混乱无政府现象亦是因过度自由导致的。
民主制下,人民掌握权力,但人民掌握权力并不能保证这个国家就是自由的国家。
人民很可能滥用权力。
当人民以违背法律的形式滥用权力时,政治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故只有当权力是有限的和依法运作时,自由才最有保障,对于公民的自由而言,法治比民主更重要。
一方面法律要限制权力的滥用,另一方面也要有明确的保障权力的属性。
限制与保障在本质上是无差别的,只是在形式上指向的对象不同,前者指向权力的拥有者,而后者温和的指向被统治的人民。
法律若要实现其保障自由的目的,在制定及实施过程中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不同政体下人民品德质量对刑罚轻重设定的影响,不同气候所形成的有不同习惯,性格的民族适合的法律,罪名的设立是否侵害人民的权益,定罪程序的公正性的实现等。
孟德斯鸠主张人民品德高尚的政体中,人民其自身的良好品德已是一道阻挡犯罪的屏障,刑罚自然应该轻一些。
对于习惯风俗不同的民族法律的精神原则也应做相应调整。
孟德斯鸠真不愧于法律工作人员这一身份,法律在此书中贯穿始终,几乎分析了法律与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另外其相当多立法理念都存在于三百多年后的今天,读到他对于死刑废除、酷刑拷问等所持的观点除了对他思想前沿的由衷叹服就再无其他感情了。
《论法的精神》的首次阅读让我对孟德斯鸠前沿思想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各政体的性质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自由民主有了不同以往的理性思考,但是仍有大量精髓尚不能为我消化,还是希望能在下次阅读中有不一样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