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问题及教育思想的思考
当时,怀着无比激动和自豪的心情,踏入了向往的教师行业。
可此时,面对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碰撞,使我陷入了教育思想的挣扎中。
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中考高考转?年轻教师满怀着对素质教育的期待,以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却还是被告知以成绩分数论成败,事实证明:传统方式教学确实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
不免心中起了疑惑:年轻教师该何去何从?
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
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人口压力和竞争的加剧。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巨大,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认为只有考上好大学才有出路,上了好大学才有好工作、好生活。
家长这样考虑并没有错,这确实是我国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能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来了激烈的学业竞争。
基于社会和家庭给予学校的压力,学校不得不以更多的学生能考上好大学作为奋斗的目标。
随之而来的应试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
2.人才观念的单一。
这个社会需要人才,但应试教育却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误区。
目前对人才的理解太单一:唯
有考上好大学才是人才。
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观念。
现在这种观念贯穿于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我们的孩子在应试教育模式的观念下成长。
这种人才观带来的后果是孩子只会考试,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低下等等。
3.有待改进的职称评定制度。
教师的工资与职称紧密相关,而评定职称的主要根据就是学生成绩的高低。
这就促使每个老师想法设法提高学生成绩,不少的教师只重视教学成绩,凡是考试需要的就认真地学习,且不惜加班加码;不需要考的内容就不学习;教师在课堂忙于讲课,学生课后忙于作业,师生把精力花在无限制的重复性的练习和复习上,为的就是为考试争个好名次,有利于评职称。
这样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教育方法中,素质教育很难实施下去。
改变一种旧的传统教育模式实属不易,前进路上总是充满荆棘,但我们还是要努力朝素质教育目标迈进。
怎样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为每个老师点亮心中的那盏灯,指引前进的方向。
对此,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更合理的筛选人才机制
“应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考试卷子上的分数,考个卷面上的高分才是王道。
这样的教育方法,无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无视学生个性特长和个别差异,学生只是被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样的状况,师生的心理压力都很大,身心也都十分疲惫,学生并不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势在必行,教师应把“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
至今,仍有很多老师秉承着“严师出高徒”的理念进行教学,也的确存在这一现象:管理越严的班级,往往成绩也越好。
那是因为学生本身没有自制力,因为害怕老师而克制自己学习。
相反,若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学生由于惰性而疏于学习,导致卷面分数较低。
中国人口众多,筛选出优秀人才唯有看卷面分数,所以出现了一考定终身。
这样的筛选人才机制导致素质教育难以实施,面对着社会、学校和家长只看学生成绩的压力,每个老师只能按照传统教育方式教学。
所以,建立更合理的筛选人才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举。
二、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发展英才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是独立的完整个体,更重视人性的渗透,更重视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这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强调教育均衡化和教育公平的时候,不应该忽视英才教育的问题。
国家需要英才,不重视和加快精英人才的培养,我们国家很多事情就办不成,也不能走在时代的前面。
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应该走在前面并作一些突破性的大胆探索实践。
英才教育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城市、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和前途。
英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着眼于国家的利益,英才
教育绝不是只满足合格的教育,而是培养出一批真正的国家优秀人才。
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走出一条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发展之路,加快英才教育的实践之路。
而教师的义务就是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英才教育的发展需要。
教师的道路任重而道远,现在的教师更是肩负着由“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未来教育的发展之路是由今天教师的教育铺垫的。
我们期待能够尽快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出一批更加优秀的国家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