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第三册[人教版]测试题一、单选题1、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志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则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A、30B、32C、64D、 962、下列实例中属于群落的是A、海洋中全部的鱼B、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D、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真菌、昆虫、蜗牛等所有生物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1990年紫茎泽兰(一种毒草)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B、对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小于K值C、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4、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图所示,下列4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5、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6、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7、4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如图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时,相对来说,最不容易受到影响的是A、群落甲B、群落乙C、群落丙D、群落丁8、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不宜采用的做法是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B、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块方形地块为样方C、计算各样方内的平均值D、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9、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10、如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
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作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
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乙、甲、丙D、甲、丙、乙11、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12、为了研究第Ⅰ、Ⅱ两类细菌的种间关系,某同学将这两类细菌放入适宜培养液中混合培养,实验测定了混合液中第Ⅰ类细菌在第一代时所占总数的百分比(Z t)与Ⅰ类细菌在第二代时所占总数的百分比(Z t+1)之间的关系,如图,实线表示实际观察到的(Z t+1)和(Z t)的关系,虚线表示假设(Z t+1)=(Z t)时的情况。
请据图推测,混合培养数代以后第Ⅰ类和第Ⅱ类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是A、第Ⅰ类与第Ⅱ类都减少B、第Ⅰ类与第Ⅱ类都增加C、第Ⅰ类增加,第Ⅱ类减少D、第Ⅱ类增加,第Ⅰ类减少13、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年)鼠种群数量(只)X种群数量(只)1 18900 1002 19500 1203 14500 2004 10500 2505 9500 1806 9600 1707 9500 1808 9600 170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生物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该调查时间内,物种X种群增长曲线大致呈“J”型B、在第4年,X种群数量最多的原因是种内斗争最弱C、若在第9年大量捕杀物种X,则第10年鼠种群数量会增加D、鼠和X种群为竞争关系,X种群数量增加时,鼠种群数量会减少14、如图能正确反映某池塘生态系统中草鱼的密度上升时,每条鱼寻找食物时能量消耗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15、群落演替是指A、某一地域中的一个生物个体被另一生物个体所取代B、某一地域中的一个生物种群被另一生物种群所取代C、某一地域中的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生物群落所取代D、某一地域中的生物群落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1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C、群落演替达到平衡状态时就不再进行了D、群落演替导致生物种类的不断改变17、森林伐后的演替过程基本上是A、采伐迹地→小叶树种→阴生树种定居→阴生树种恢复B、采伐迹地→小叶树种→阴生树种定居→阳生树种恢复C、采伐迹地→阴生树种定居→小叶树种→阳生树种恢复D、采伐迹地→小叶树种→阳生树种恢复→阳生树种定居18、影响生物群落演替的最主要因素是A、植物生存领域的扩展和动物的活动等内部因素B、气候变迁、地壳运动等外界环境自然因素C、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等遗传变异因素D、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人为因素19、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A、有规律B、可预测C、有一定方向D、永远进行,无终止20、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表温室中的植株数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二、非选择题21、加拿大一枝黄花属双子叶多年草本植物,原产北美,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现已在一些地区蔓延成灾,有“植物杀手”之称,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为了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某地区的分布和危害性,有人做了如下调查:将调查的地块划分成10等份,每份取1个样方,分别统计各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和数量,计算各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近五年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汇总如下(单位/株·m-2)车前草 3.0 2.0 0.4 0 0婆婆纳 3.2 2.8 1.7 1.3 0泽漆 2.1 1.8 1.5 1.0 0小藜 2.2 1.9 1.5 1.2 1.0 狗尾草 3.2 2.5 1.5 1.1 0.6繁缕8.0 3.2 1.1 0.5 0卷耳 5.4 1.4 1.0 0 0⑴该群落中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其他植物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⑵在所给的坐标系中绘出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繁缕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⑶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数量外,还应______________;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_____________。
22、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⑴研究人员将S1和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和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的变化如A图和B图所示①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2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C图,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C图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⑵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①在________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_______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②该图所示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有什么指导意义?23、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
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草原类型A B C调查面积cm×cm10×10 3 3 220×20 5 5 340×40 8 6 580×80 14 9 890×90 16 11 8100×100 17 13 8110×110 19 13 8120×120 20 13 8130×130 20 13 8140×140 ………⑴导致这三种类型的草原物种数量不同的关键生态因素是___________。
⑵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
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24、地雀喙的形状及深度大小与其食性有关,喙小的个体只适合于食小坚果、喙大的个体容易咬开大坚果,也食小坚果。
科学家格兰特(P.Grant)自1973年开始,对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达夫涅主岛上某种地雀进行了连续多年的观察、测量、分析和研究。
该岛的气候通常是1~5月温热、6~12月干旱。
但从1976年6月至1978年初期久旱未雨,持续的干旱引起的该地雀种群数量、食物组成(种子丰富程度和坚果大小及硬度)变化如图,1977年雌雄比率为1:5,1978年出生的地雀喙深度比干旱前增长了4%。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1982年11月,气候逆转,1983年雨量超常的多,1985年出生的地雀喙深度比厄尔尼诺事件前减少2.5%。
请据此分析回答:⑴自1976年6月至1978年1月,该地雀种群数量下降了约______个,导致数量下降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_,其构成了对地雀种群中不同个体的选择。
从种群特征看,该地雀数量在干旱时期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等。
⑵食物主要是大坚果时,有利变异是__________。
若要证明喙的特征是可遗传的,还应做________试验。
⑶试分析1985年出生的地雀喙深度比厄尔尼诺事件前减少的因果关系:__________(填序号顺序)。
①喙小的类型生存机会增加;②气候变化导致雨量充沛;③种子的丰度增加,坚果的平均大小与硬度下降;④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喙小的基因频率相对有所增加。
⑷若今后的气候干旱比厄尔尼诺现象更经常发生,则地雀喙的深度最可能会_______(填“基本不变”或“增大”或“减小”)。
⑸在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之后,有人说“由于机遇,达夫涅主岛上发生了强烈旱灾;由于机遇,某种地雀碰巧长出了大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