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爱情主题6
• 1857年,福楼拜出版代表作长篇小说 《包法利夫人》,轰动文坛。但作品受 到当局指控,罪名是败坏道德,毁谤宗 教。
• 福楼拜主张小说家应像科学家那样实事求是,要通过 实地考察进行准确地描写。同时,他还提倡“客观而 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反对小说家在作品中表现自 己。在艺术风格上,福楼拜从不作孤立、单独的环境 描写,而是努力做到用环境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情 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他还是语言大师,注重思想与语 言的统一。他认为:“思想越是美好,词句就越是铿 锵,思想的准确会造成语言的准确。”又说:“表达 愈是接近思想,用词就愈是贴切,就愈是美。”因此, 他经常苦心磨练,惨淡经营,注意锤炼语言和句子。 他的作品语言精练、准确、铿锵有力,是法国文学史 上的“模范散文”之作。
出色的心理描写
《安娜· 卡列宁娜》的艺术魅力很大程 度取决于其出色的心理描写,人物的心理 描写是整个作品艺术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注重于描述人物心理运动、变化 的过程,体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主要特 点。 二、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外部特征 来揭示其内心世界,一个笑言、一个眼色 和动作,都成了传达心灵世界的媒介。 三、通过内心话语的描写直接展示人 物的内心世界。
《简· 爱》 ——一部自传
• 主要人物: 简· 爱,罗切斯特,伯莎· 梅森,圣约 翰 • 简· 爱的主要经历: 盖茨海德堡 劳沃德慈善学校 桑菲尔德庄园 出走
《简爱》
写作背景: 夏洛蒂· 勃朗特:“我要写的是一 个新型的女主人公,她同我一样矮小 和丑陋,但是我相信她将能同你们塑 造的任何一个漂亮的女郎媲美,在读 者中引起极大的兴趣。”
《安娜•卡列尼娜》分析
• 1、《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 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 安娜是一个追求真挚爱情,渴望个人幸 福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 和扼杀的悲剧人物。第一,安娜的感情 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 界。 第二,婚姻不幸,有丈夫没有爱情。 第三,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 狂和神经质的地步。
列文—自传性精神探索者
托尔斯泰作为贵族,曾经在自己的领土上实行 过农奴改革,却因包括农民不理解等多种因素而 以失败告终。列文正体现了作者对于农民与农村 宗法制社会的看法。 列文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条件下力图保持宗法制关系的开明地主。他习惯 于用批判的眼光评价现实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原则, 探究人的生活中不可动摇的道德基础。在现实生 活中,他不畏上流社会的眼光,根据自己的信念 走自己的路,追求合乎自己理想的生活。他对受 资本主义侵袭下的俄国社会深感不满与不安,把 建立宗法制社会作为解决矛盾的方法。他看到了 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幻想通过改革走出自己 的路,以富裕代替贫穷,以厉害互相调和代替农 民与地主间的相互敌视。
当她不顾一切和弗龙斯基结合的同时,她又不 断自责,内心受着负罪感的折磨。她就曾经在自己 丈夫面前有过“我是一个有罪的女人,我是一个坏 女人”的想法。这种内疚与自责使她内心充满痛苦。
安娜与儿子谢廖沙
安娜迷爱弗龙斯基,同时也深爱着儿子谢廖沙。 要在这两个她最深爱当中艰难地做出选择,使她痛 苦万分。在八年无爱情的婚姻生活中,儿子谢廖沙 自然成为她所有精神的寄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安娜对儿子的爱甚至超过对弗龙斯基的爱。母爱是 伟大的,因此安娜迟迟不肯离开家庭与弗龙斯基一 起,迟迟不肯离婚。痛苦作出抉择后,安娜始终念 念不忘自己的儿子,对自己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而 歉疚:“他会在他那被我遗弃了的父亲的家里长大, 会看不起我。”谢廖沙生日那天,她不顾一切跑回 家中。这次见面是她与儿子身体上的分离,更是两 人在精神上的最终决裂。作为母亲,永远失去儿子 的痛苦可想而知。
人物性格分析
1、简 爱:
• • • • • A 自尊自主、叛逆反抗 B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C 感情炽烈,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 完整的爱情 D 意志坚强,智慧过人
人物性格分析
• 2、罗切斯特:
• A 外表冷漠,内心热烈 B 平等待人,真诚,坚强 C 有时暴躁,也有温情的一面
• 居斯塔夫· 福楼拜(1821-1880)是19世纪 中叶法国作家。生于诺曼底卢昂世家。 童年在父亲医院里度过,医院环境培养 了他细致观察与剖析事物的习惯,对日 后创作有极大的影响。福楼拜在中学时 就热爱浪漫主义作品,并从事文学习作。 早期习作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
•
简· 爱的平等宣言
•
“你以为我会留下来,做一个对你来说无 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个机器人?是 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受得了别人把我仅 有的一小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仅有的一 滴活命水从我的杯子里泼掉吗?你认为,就 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就没有灵 魂,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 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 曾赋予我一点美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 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 样。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 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 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经离开了人 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眼前,彼此平 等,——就像我们本来的那样!”
然而,这种以维护土地占有制为前提,以 “爱仇敌”和“勿抗恶”为核心的社会改良主 张,在现实中行不通,列文的改革失败了。痛 苦和怀疑不断地折磨着他,他焦虑不安。开始 探索人的真正使命,探索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 上,但他没有找到答案,也没能看清自己生命 的意义。最后,他在宗法制农民弗克身上领悟 到,生活的意义在于“为上帝、为灵魂而活 着”;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不断进行“道德 自我完善”,“爱己如人”。 列文的痛苦探索和最后结局,反映了托尔 斯泰当时的思想状态。
三、有关名词术语解释
• 心灵的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最先以此概 括托尔斯泰创作中心理描写手法。它是指通过 描写人物心理嬗变全过程来反映人物的性格思 想变化,心理过程的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 规律。 • 托尔斯泰主义——六、七十年代托尔斯泰世界 观转变,由自由贵族转向宗法制下农民的立场, 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他 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包括:不以暴力抗恶、道 德的自我完善及基督教的博爱思想。
•
《简爱》是一部带有作者自传性的作品, 采用第一人称的自叙写法,让女主人公倾 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人生理想,爱情友谊, 具有娓娓动听,亲切感人的艺术魅力。它 写一个孤女个人的奋斗故事,作者本人生 活中的悲哀、忧患、紧张和勇气在小说中 得到了强烈的反映。
《简· 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 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 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 自主积极进取的态度,敢于为争取自由 平等地位而斗争的女性形象。
安娜与情人弗龙斯基
弗龙斯基的出现打破了安娜原有的平静生 活,使她陷入追求爱情与保持家庭平静生活的 矛盾中。弗龙斯基她的诱惑,又让她充满对 丈夫和儿子的歉疚。为了她的爱人,安娜一次 又一次地在内心挣扎,艰难地选择。弗龙斯基 不理解她,总是对她施以压力,让她离婚,让 她离开儿子。这些都是她矛盾与痛苦的根源。 当她放弃一切,以弗龙斯基为唯一支柱的时候, 她又痛苦地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爱着的人只不过 是个放荡、虚荣、追名逐利的人。她太爱弗龙 斯基,因而害怕失去他。所以她开始陷入精神 失控的状态,不断地与弗龙斯基争吵,而这又 反过来导致弗龙斯基对她的反感。最后,安娜 在苦苦挽留爱人的时候,扑向迎面而来的火车, 终结了自己的生命,也终结了自己的痛苦。
《安娜· 卡列宁娜》
托尔斯泰代表作之一,是托尔斯泰对 当代的政治、经济、农业、家庭、婚姻、 道德等一系列问题重新进行审视创作出来 的作品。 小说描绘的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俄 国社会,主要围绕两条平行的线索展开。 一条写安娜 · 卡列宁娜和弗龙斯基之间的 爱情婚姻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 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 神探索以及他与吉蒂 的家庭生活,展现 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
安娜—矛盾与痛苦的心灵
受到托尔斯泰创作时矛盾性心理 的影响,小说的女主人公安娜· 卡列宁 娜的内心世界由始至终都是充满矛盾 与痛苦的。安娜卡列宁娜这颗受尽矛 盾与痛苦折磨的心灵,为她添上了浓 厚的悲剧色彩,使她成为世界文学史 上最优美最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故事当中的安娜,从一出场就充满了矛盾。
“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 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 的微笑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 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 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 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 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 ……终于让 那股压抑不住的生气流露在她的微笑里” 这种矛盾心理并不十分明显,然而却是的的 确确存在的。安娜十八岁就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 她年长二十岁的卡列宁,上流社会的宗法制度使 她既接受命运安排,又不甘做卡列宁夫人。没有恋 爱自由使她婚后的生活看似平静实则并不幸福。 在宗法制度的压制下,她把自己的生气与活力深 深地埋藏起来。可是,当遇上年轻英俊的弗龙斯 基的时候,她再也压抑不住自己内心深处的那股 暖流,并任由它流露在自己的微笑当中。从此, 安娜内心开始骚动,开启了苦苦挣扎的旅程。
安娜与上流社会
安娜是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与弗龙斯基结 合的,也就是说是不合法的。当时的上流社会, 虽然存在许多与安娜类似的妇人,可是她们与 情人的关系从来没有公开。安娜大胆、勇敢的 行为,被当时的上流社会视为可耻的、淫荡的。 上流社会的人讥讽她、嘲笑她,甚至连爱她的 多莉、吉蒂也开始对她有所怀疑,心理上开始 对她形成一层的隔膜。因此,安娜公开了与弗 龙斯基的关系以后,只能孤独地住在弗龙斯基 的庄园里。这种孤独无形中也给她带来痛苦, 令她对所有的东西都产生了怀疑。正如她后来 喜欢眯着眼睛看人一样,来自现实的威胁使她 焦虑,对事物产生不信任的感觉。
艺术特色
第一﹑环境描写既真实又典型。
第二﹑人物的个性化。
第三﹑情节引人入胜,语言质朴无华。
• 《简爱》艺术特色:
• 《简爱》在艺术上具有歌特式小说的特征,这也 是勃朗特姐妹的创作共有的特点。小说结构上设计得 波澜起伏,情节带有神秘色彩,故事在作者激情的推 动下,一环紧扣一环,引人入胜。 例如对阁楼上的疯女人的描写,就是构成小说神 秘感的重要一笔。作者多次提及疯女人的影子,造成 小说中略带诡密色彩的气氛,最后疯女人的现形不但 没有冲淡这种气氛,反而因更加恐怖的描写加强了业 已形成的艺术效果,使小说始终笼罩在一片凄惨而神 秘的气氛中,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