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火灾典型案例分析源自课本:化工企业火灾防护一、化纤厂化纤布存放不当引起的火灾事故1995年2月14日,新乡市某化纤纺织厂存放的约40万m化纤坯布突然起火,因为发现火情早,扑救及时,未造成重大损失。
(一)事故经过1995年春节前,新乡市某化纤纺织厂在停用的整经车间,临时存放两垛未打包的约40万m化纤坯布。
一垛直接堆放在车间中间的地面上,另一垛约7万m堆放在车间东北角,由于怕墙角潮湿和遭鼠害,在地面上加设了20 cm高的垫木,又铺上一层塑料布,布堆上方盖了一层破化纤布。
2月14日13时20分左右,车间东北角的这堆化纤布突然起火,火焰顺着布堆南侧向西侧及平面盖布上蔓延,人们对此一无所知。
一直到浓烟顺着排气扇孔窜到室外时才被人发现。
由于正是上班工作时间,人们听到“救火”的喊声从四面八方赶来扑救,并向市消防队报警。
14时10分左右火被扑灭。
(二)事故分析事故发生后,市消防支队及该厂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对事故现场进行了调查分析。
该临时仓库原是整经车间,电源和暖气管均被切断,不存在电火花和受热的自燃因素;库房周围无明火作业,事发前门窗关闭较严,不存在飘落火源;事故当日晴天无雷,化纤布吸湿性差,堆垛不大,下有垫木,通风良好,不存在雷击或其他自燃因素,而且也无人为纵火痕迹。
调查组根据着火的迹象、存布时间、堆放方式和化纤布的特性等又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化纤本身吸潮性差,在纺织整个过程中由于设备工艺的高速摩擦,在纱支和布面上积累了很高的静电荷,很不易导除,职工在落布或推布时经常受到电击。
经测试,有些布面的静电荷高达数千伏甚至上万伏,在存放这些带静电荷的布匹时,人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性,为防霉烂和遭鼠害,在地板上加设了20 cm高的垫木,垫木上又铺了一层塑料布,致使布匹与地面形成绝缘,布匹上积存的静电荷无法导除。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所积累的静电能点燃布边和布面上吸附的细小飞絮和纤维绒毛。
经现场调查分析和模拟试验,确认造成这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带静电荷布堆表面出现很高的电荷密度,又由于中午人静,老鼠出入活动频繁,接触布堆时发生强大的刷形放电,从而引燃布堆浮层(由罩静电作用吸附)的细小短绒飞絮。
(三)事故教训与防范措施这起化纤布火灾事故,最后确认是由静电原因导致的。
在生产、储存、运输等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静电。
静电的特点,一是电压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电量虽然不大,但由于带电体的电容变化很大,所以静电电压有时会达到很高的数值;二是静电能量不大,但足以引燃许多易燃物质,因为有些易燃物质的最小着火能量比静电的能量小得多,所以静电引起火灾、爆炸的危险性很大;三是有静电感应,静电场中不带电的金属导体表面感应起电;四是尖端放电,在带静电物体的尖端由于电场强度很高,使附近的气体电离而放电;五是静电屏蔽,空腔导体在静电场中,其空腔内的电场强度为零,或在外表面接地的空腔导体的空腔内有电荷时,外部电场强度为零。
静电有三方面的危害:静电火花可引起火灾和爆炸;静电放电能使人受到电击而引发二次事故,如跌倒、坠落等;静电妨碍生产,影响产品质量,如使半导体组件破坏,造成使用这些组件的电子装置误动作、发生故障等。
为防止此类事故重复发生,该厂在化纤布的存放上应采取如下预防措施:一是在织机和验布机上装设接地线,从工艺上消除静电的积累;二是储存中应在垫木上合理地设置接地装置,使布包和堆垛中积存的静电荷导除到地面;三是修好的坯布要及时打包入库,不要零存乱堆,以防不测。
采取这些措施后,对保证化纤布储存的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制药厂药渣管理不善引起的爆炸伤亡事故1992年5月18日,湖北某制药厂皂素车间因药渣管理不善,发生重大燃烧爆炸事故,当场烧死10人,重伤1人,轻伤2人。
(一)事故经过某制药厂皂素车间生产的是避孕药中间体皂素,它以120﹟工业汽油作溶剂,提取黄山药、川地龙两种植物中的皂素并浓缩加工。
为了去掉植物废渣中含有的残留汽油,将药渣放入蒸发罐中进行加压、加温处理,两小时后,将药渣排放到空地上自然挥发6-8小时,使药渣中残留汽油基本除净。
由于药渣是用汽油浸泡过的木质纤维,很容易燃烧,为此,当地农民每天将该厂排出的约一吨半的药渣拉回家中做烧柴用。
5月18日7点30分,有14名农民随着上班的职工一起进入堆放废药渣处装运废渣。
当班工人告诫农民,药渣刚从罐中排出,自然蒸发残留汽油时间太短,劝阻他们不要装运。
但农民急于早装运完回家收麦子,就是不听劝阻,强行哄抢。
在挖装药渣过程中,使现场空气中的汽油含量很快达到了爆炸极限。
8点0 2分,一农民打火吸烟,当即引起爆炸和燃烧,导致火灾。
经过工厂消防队和全厂职工的全力扑救,大火很快被扑灭,现场留下了死难者横七竖八的尸体,惨不忍睹。
(二)事故分析造成这起爆炸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挖装药渣现场空气中的汽油含量达到爆炸极限,同时挖装药渣的农民打火吸烟,从而导致爆炸和火灾事故的发生。
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是,制药厂对药渣处理管理不善,任凭农民任意挖装药渣,没有采取任何安全防范措施。
(三)事故教训与防范措施事故发生后,省、市政府及制药厂领导组成事故调查组,经调查认定,这起事故属于非生产性爆炸燃烧事故,但制药厂也负有一定责任。
在妥善处理伤亡人员的同时,调查组对厂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也进行了检查,并提出建议和制定措施。
(1)改进药渣处理方法。
1988年5月该制药厂曾发生过药渣燃烧爆炸事故,当场炸死农民1人。
因为事故是由于农民将药渣拉回家的途中吸烟引起的,当地法院认定制药厂无责任。
但制药厂并未重视事故教训,导致此类事故又一次发生。
为杜绝类似悲剧的重演,必须对药渣处理工作进行彻底的整改:一是对药渣中残留汽油的蒸发处理要加强检验,达不到标准的药渣,决不允许从蒸发罐中排出:二是合格排放的药渣必须根据天气变化确定充足的时间,使残余汽油充分挥发。
同时为消除隐患和有利于节约,药渣可作为工厂燃气锅炉的燃料,自行消化,不得再向农民处理。
(2)消除生产工艺中的不安全因素。
使用120﹟工业汽油做溶剂对安全生产来说是一个大隐患,建议制药厂尽快研究开发一种不易燃易爆的有机溶剂,代替汽油作溶剂提取剂,从生产工艺上彻底消除不安全的因素。
(3)药渣排放处理与生产车间严格隔离。
这起事故是在消防队和职工的及时扑救下,才免于使与火墙仅1 m之隔的两个汽油储罐产生连锁反应。
为万无一失,必须严格执行防火标准,进一步妥善处理好排渣处与汽油储罐的距离和位置。
(4)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皂素车间为一级防火防爆单位,但农民可以随便进出,甚至在现场随便吸烟,说明安全管理极为松懈。
因此,必须认真吸取教训,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加强职工自我防护意识,动员全厂职工切实查隐患,促整改,堵漏洞,加强群防群治,确保生产安全。
三、吉林辽源中心医院特大火灾(一)事故经过辽源市中心医院是当地最大的医院,其门诊部、住院部、办公楼连在一起,呈现“口”字型,总共四层,一、二层是门诊,三四楼是住院处。
辽源市中心医院是一所花园式医院,也是当地最大的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占地面积61630m2,建筑面积26063m2,分为5个区域和1处综合楼。
其中1至3区始建于1962年,为3层砖木结构楼,建筑面积10323m2;4区为住院部,始建于1987年,为4层砖混结构楼,建筑面积3600m 2,共有床位568张;5区为环廊园林门诊房,建于2002年,钢结构,面积53401m2;综合楼9层,建筑面积6800m2。
2005年12月15日16时许,辽源市中心医院发生停电,恢复供电后,随即出现火情,而医院相关人员没有及时采取报警、紧急疏散医患人员等有效措施,致使火情扩大。
经过辽源市和从长春、四平等地赶到的消防官兵5个多小时的扑救,大火于15日22时左右被扑灭。
此次火灾造成37人死亡、46人重伤、49人轻伤,烧毁建筑面积5714平方米,大楼北侧第四层(顶层)烧毁,三楼部分过火;南侧一至四层基本烧毁,直接财产损失821万余元(二)事故分析这起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起火部位为医院门诊楼东侧2层的配电室,初步调查认为与医院的电器设施安装质量以及当日值班电工的操作有关。
这次火灾的起火原因是配电室电缆短路时高温电弧和金属喷溅粒子引发了电缆沟内的可燃物。
铠装电缆的终端处没有按照电器安装的有关规定做好终端处理,终端施工工艺粗糙,降低了电缆绝缘强度,导致电缆漏电、放电甚至短路。
电缆沟内剥去了铠装护套层的电缆芯线与多根铠装电缆混合交叉敷设,电缆、电线不设固定支架,直接交叉、重叠,电缆在挤压扭曲等外力作用下造成绝缘强度降低。
配电线路中的过流保护装置(熔丝、空开)设置不当,甚至采用铅导线替代熔丝,使保护作用降低。
电缆存在质量问题也是引发事故的原因之一。
事故的间接原因是:中心医院配电室及部分电器设备改造工程中存在施工质量不合格,没有组织检测验收就直接投入使用,特别是购置、敷设了质量不合格的电缆,埋下了重大安全隐患;报警晚,延误了灭火时间;中心医院没有认真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消防安全措施;龙山区公安消防科对中心医院消防安全监管不力;市卫生局对中心医院消防安全工作监督检查不到位等。
在“12?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中,有的科室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和陪护人员无一伤亡,而有的科室则发生了严重的伤亡。
这从另一侧面证实了普及安全知识,加强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特大灾难事故,掌握紧急自救、互救知识的人,安全就可以得到保证。
对于医院、学校、剧场、体育馆等特殊场所或人员密集处,要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以便发现安全工作的盲区并加以重点改进,提高本质安全。
同时,要将安全工作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控制。
安全责任制要做到细化到岗,责任到人,严格管理,严密防范。
以人为本、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负责,认识预防事故的重大意义,始终如一地把住防火关,不让一处隐患蔓延,不让一处失火,要做到这几点,就须做到时时防,天天防,处处防。
四、辽阳市庆阳化工厂爆炸1991年2月9日19时30分,辽宁省辽阳市庆阳化工厂二分厂TNT生产线发生特大爆炸事故,造成1 7人死亡,重伤13人,轻伤94人,硝化房全部炸毁,附近其它厂房设施均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
(一)事故经过国营庆阳化工厂二分厂是生产TNT炸药的生产线。
1991年2月9日,硝化工组当日一班(白班)的生产不正常,曾在上午8时10分停机修理,15时开机生产。
开机后,硝化三段十一号机产品凝固点温度(74.6 0℃)低于工艺规定的温度(74.65℃) ,于16时10分停止投料,在本机内循环。
16时30分,二班接班。
分厂生产调度就上述情况请示分厂领导同意后,转下道工序,并恢复投料。
此间,硝化三段六号和七号机硝酸阀出现泄漏情况,致使二号至七号机硝酸含量高于工艺规定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