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中国哲学领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
此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诸子百家所重视,反复提及。
更被宗教流派道教所使用。
但古往今来关于的道的本质始终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大道至简,意为大道理(自然人文中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都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只需一两句话便能说得清楚……但哲学家老子提醒我们‘吾之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郑重告诫,虽然他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容易施行。
但是天下间却没有谁能够理解,并实施。
且不止老子有此感叹,隋朝大儒王通也在其《止学》开篇时提及: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明确指出过于聪明就是愚蠢,圣人从不担心自己不够聪慧,缺少智谋。
只会担心自己的品德有失,做不到早已了然于胸的浅显道理……说到这里,我们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够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我想这个问题大家一定都很关心,因为没人喜欢做失败者。
但若按照老子与王通的哲学理念,似乎想要成为一名成功者并不艰难,甚至还很简单,简单到只需四个字——知行合一!只要我们能将平日里所知晓的大小道理,不打折扣,完备的付之于行动,确确实实地做出来。
那我们就是成功者,甚至圣人……好比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那就不去吸烟;更知道贪杯喝酒误事,那就不去喝酒。
甚至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都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通往成功道路上行之有效的笨办法。
可问题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确实地履行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人生信条?所以老子等圣贤认为大道至简,所谓天人合一对应到每个人身上无外乎知行合一。
但扪心自问,我们真实的做到了知行合一吗?我想远远没有吧。
每一名罪犯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大多都知道法律神圣不可侵犯,自身将要实施的行为是法律不允许的……但在欲望的诱惑驱使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身不由己的触犯了法律红线。
这就是人,身在红尘如坠苦海,总做些身不由己的糊涂事儿。
圣贤们认为,想成为一名成功者非常简单。
难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都只是些普普通通管束不住自我的凡人。
但这番具有浓厚哲学韵味的道理,似乎只适用于人文哲学领域,用来教授人们如何做人、立世。
距离人们想象中无所不容,无所不知的理想大道相去甚远。
我想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所谓大道至简,同样也适用于现代自然科学领域吗?已变的越来越复杂的科学运算,也可以化繁为简吗?我想可以,因为万化同源,任何具有规则性的科学认定,本质同样也来源于对自然。
每每提及‘道’,总也逃不开自然二字,所谓道法自然指道的核心内容来源与无处不在的自然。
确切的说是自然中的变化规律,简称为’易’。
古人观天测地总结自然天象,并以此创道,以道喻人生……甚至将道视为做人的最高境界(符合自然规律的人生行为)。
而现代科学的起源同样也在来源于自然,牛顿正是站在开普勒等人的肩膀上,以观察自然为基本方式,才总结出改变的世界的万有引力等定律。
现代科学同样是一门以研究自然基本规律为准则而发展起来的应用学科。
那么传统的‘道’,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科学吗?我想这个问题没法回答。
因为在人类思维中,所谓的真理,具有广泛意义纯粹共性价值的观念并不存在。
真理总是具有相对而言的范畴限制。
如同喜欢吃苹果的人大多都会认为苹果是这个世界上相对美味的一种水果。
但也有不喜欢吃苹果的人……此时,小小的苹果身上便肩负是既是美味也是庸食的双重特性。
这感觉就像是人们为量子力学量身定做的那件华丽外衣《测不准原理》所得出的对普通人而言异常矛盾现象结论——光既是粒子也是波动。
如此,此时此地虽然我能够拿出一些道文化与现代科学可能具有共性价值的证据。
但它到底能不能被称之为证据,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尚需因人而异。
长话短说,道家典籍《皇极世经——观物篇》中记载: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
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
阴阳尽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
也许您不会相信就是这句晦涩难懂的古文中包含有天体力学行星公转周期与轨道平均转速的运算原理。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下这句话。
它或许是在说——什么能概括天?阴阳!(天之大,阴阳尽之矣);什么又能概括地?刚柔!(地之大,刚柔尽之矣)。
所以阴阳的作用结果创造出了时间(阴阳尽四时成焉);刚柔的作用结果创造出了空间(刚柔尽而四维成焉)。
若不相信可以按照此思路计算,使用任意星体的日距AU参数,如水星日距0.387AU 作为阳的表达式,之后乘积自身的根号解(√0.387),作为的阴的表达式。
将会得出水星轨道公转周期,相应的时间单位参数:0.387×√0.387≒0.24075008/年。
若乘积365.25换算为天得87.9/天。
众所周知,0.387AU是水星轨道平均日距,即水星天文单位。
(天文单位:简称AU,约等于地球跟太阳的平均距离)。
我们使用它,乘积的自身的根号解,将会得出水星轨道公转周期,时间单位0.24075008/年。
87.9/天。
而现代科学通过较围殴复杂的科学观测也得同样的结论,水星公转周期87.9/天。
但令我们困惑的是,古今两种计算、观测方法为什么会得出一致的结果?因为《皇极世经》早有记载‘阴阳尽四时成焉’。
对道家术数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在很多道家典籍中都提到‘阴为阳半’尺化关系。
表示阴的具体刻度,只有阳刻度化的一半儿。
若表现在现代数学运算中,则表达为根号解方式。
(《皇极世经——河图天地全数》等书载:阳六而又兼阴六之半,是以九也。
故以二卦言之,阴阳各三也,以六爻言之,天地人各二也。
)即是说,我们运算的‘0.387×√0.387’,表示的其实就是‘阴阳尽’的作用结果。
以确实可见的空间刻度0.387AU为尺,为阳。
乘积自身的根号解(阴)。
便可以得出对应的时间单位,水星轨道公转周期87.9/天。
如若还对此规律还有异议,可以按照相同的方法计算验证。
金星公转周期:0.7233×√0.7233≒0.61514528/年……224.7/天(0.7233AU:金星轨道平均日距)。
而在天体力学诸多参数中,金星公转周期确实为224.7/天。
地球公转周期:1×√1≒1/年。
365.25/天。
火星公转周期:1.52366×√1.52366≒1.88075446/年……686.94/天。
(1.52366AU:火星轨道平均日距)类推……木星:5.203×√5.203≒11.86/年。
土星:9.554×√9.554≒29.53/年。
天王星:19.22×√19.22≒84.26/年。
海王星:30.06×√30.06=164.8/年。
冥王星:39.264×√39.264=246.0321/年。
以上是太阳系八大行星外加冥王星的公转周期参数,与我们的计算结果完全吻合。
但先别急着困惑,因为更加令您困惑的事情将要发生。
哈雷彗星平均日距17.8AU,那么其公转周期为:17.8×√17.8=75.09/年。
还有太阳系最小的行星谷神星的公转周期为:2.8×√2.8=4.68/年。
此结果也与天文学观测结论一致。
最最神奇的是小型带内三颗最大的小行星,其公转周期分别为——智神星:2.773×√2.773=4.617/年。
若乘积365.25换位为天,将得到‘1686/天’的天文学准确观测结论。
婚神星:2.672×√2.672=4.367/年。
(同样换算天,1595/天)灶神星:2.361×√2.361≒3.6278/年(1325/天)看到了吗,各方面数据都可以精确到以天为单位。
而且没有误差。
同时也包括彗星的参数的运算。
如按照彗星表查询得知,短周期彗星恩克的平均日距,轨道半长轴为2.21585AU,那么其公转周期为:2.21585×√2.21585=3.2984548/年.比拉彗星轨道半长为3.5253AU,其公转周期为:3.5253×√3.5253=6.619/年.法叶彗星轨道半长为3.8478AU,其公转周期为:3.8478×√3.8478=7.54777/年.布罗森彗星轨道半长为3.1AU,其公转周期为:3.1×√3.1=5.458/年.请容许我偷个懒,因为彗星表内记载的所有具有回归性质的周期性彗星的公转周期,都可以通过其轨道半长轴被如此简便的计算出来。
包括1965年被发现的‘紫金山二号’,其公转周期为:3.584×√3.584=6.785/年。
2002年发现的‘夸欧尔’,如果通过动量计算出其公转周期为288年的预测无误,那么其准确的轨道半长轴应为43.6AU。
还有被命名为阋神星的柯伊伯带矮行星‘136199Eris’,其公转周期为:67.67×√67.67=556.665/年。
而这些数据,全部都于天文学观测结论吻合。
现在我们可以大胆的断言,太阳系内任意具有回归性质的行星,其公转周期参数都与自身日距的变化有关。
或许您还没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
它或许意味,任意行星的轨道运行参数,哪怕只偏离一丁点,都会引发始料不及的巨大变化。
如八大行星中运行速度最慢的海王星,如果其出现在水星轨道,公转周期也理应缩短为87.9天……这说明,产生星体运动推力与速度的诱因,或许不止只有我们已认识到,并加以命名的所谓动量与角速度等问题。
更本质原因或许是老子总结的‘反者动之道’。
在现实空间背面,还存在某个以时间为主要构成基底的平行宇宙的世界。
或许正是时间的膨缩特性,成为了推动时空运动第一源动力。
我也想个结论不会也不可能出现意外,因为纵览整个太阳系系统,没有一颗行星的公转周期可以逃脱到此规则之外。
甚至就连天文学中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天文参数,行星轨道平均转速,也都与此规则呈现出诡异而有效的反比状态。
请注意,接下来的计算中,我们将试图证明‘刚柔尽而四维成焉’的说法。
首先来明确何为四维?对应天文参数所谓‘四维’应该是确实的空间刻度。
如地球轨道平均公转速度29.79km/s。
地球围绕太阳做出公转运动时,每一秒钟划出的空间轨迹。
那么‘刚柔尽’的作用机制如何才能被数字化的表现出来?直入主题,除算!因为古文化记载,时间与空间具有此消彼长,互补守恒的特性。
对空间距离的刻度化跨越,将会被刻度化的转化为相应的时间单位(只对自然行星运动有效)。
还是以水星举例。
水星轨道平均转速这样计算:29.79/√0.387≒47.88km/s。
这里的29.79表示地球公转速度每秒29.79公里,我们以它为尺,作为古文化‘刚’的表达式。
除算相应AU参数的根号解(柔),便可得出对应行星轨道平均转速。
但为什么这样的运算可以成立?因为时间与空间可以等价互换,从而形成‘刚柔尽四维成’的时空变化规律。
如水星转速47.88km/s便由此而来。
金星日距为0.7233AU,那么其相应转速为:29.79/√0.7233≒35.0276k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