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栽培学》大豆栽培教案

《作物栽培学》大豆栽培教案

第一节概述一、大豆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1.大豆作为主食营养价值很高每斤大豆产热量为2055千卡,同量的小米产热量为1810千卡,小麦面粉为1780千卡,稻米l745千卡。

大豆蛋白质含量几乎高于所有其他粮食作物,而且质量好。

大豆蛋白质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种类全,特别是大豆蛋白质中含赖氨酸多,大豆蛋白属于“全价蛋白”,易被吸收。

如以标志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低的“生理价”表未,小米蛋白质的生理价是57,玉米蛋白质是60,而大豆蛋白质为65。

若以40%玉米面、40%小米面和20%大豆粉混食,可使食物中氨基酸互相补充,从而使“生理价”提高到73。

大豆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盐,钙的含量比小麦高12倍,磷比小麦高2倍,铁比小麦高2.6倍。

这些矿物盐是保证人们正常神经和筋肉活动、骨胳形成以及碳水化含物代谢所不可缺少的。

大豆除维生素C含量较少外,其他维生素含量非常丰富,维生素B族含量特别高,对防止脂肪肝和肝萎缩硬化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大豆所含碳永化合物与禾谷类不同,其淀粉含量很少,主耍含蔗糖、棉子糖、水苏糖和纤维素,因此大豆可作为宜食低淀粉食物的病人如糖尿病患者的良好食品。

大豆价值可与肉、鱼、蛋等食物相媲美,是能代替动物性食物的植物产品。

大豆作为我国人民主副食对增进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2.大豆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大豆含油量虽然不及其他油料作物,但大豆种植面积大,总产量高,大豆油约占植物油总产量的1/6。

大豆、花生、油菜、芝麻为我国四大油料作物。

大豆总产量的1/4用于榨油,长期以来大豆油是我国东北以及华北地区的主要食油。

动物油、蛋黄、奶油含胆固醇较多。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胆固醇渗入到动脉血里凝集成微粒团;逐渐形成不透明的粥样症结即粥样硬化,进而发晨成血管硬化、心脏病、风湿病、高血压等一系列严重疾病。

大豆油只含有脂醇而没有胆固醇,因此大豆可代替肉类,防止血管硬化。

3.大豆是良好的饲料随着养猪、养鸡等畜牧业的发展,大豆作为饲料的用途将越来越重要。

豆饼是营养价值很高的精饲料。

豆饼含蛋白质42.7-45.3%,脂肪2.1-7.2%,碳水化含物22.4-29.0%,纤维素4.8-5.8%。

豆饼蛋白质特别适宜作为猪和家禽的配合饲料。

因为猪和家禽等单胃牲畜不能大量利用纤维素,豆饼蛋白质的可消化率一般较玉米、高粱、燕麦高26-28%,易被牲畜吸收利用。

每公斤大豆饲料单位为1.4,玉米为l.l7,燕麦为1.01,小米为l.l9,豆饼为1.3。

大豆秸含粗蛋白质5.7%,可消化率2.3%,饲料单位0.32,其营养成份高于麦秆、稻草、谷糠等,是牛、羊的好饲料。

豆秸磨碎后可喂猪。

绿色的大豆植株可作青饲、青贮或直接放牧。

青刈大豆的营养价值不亚于苜蓿。

但是在我国实际上用作青饲的面积还很小。

4.大豆在轮作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豆饼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是优质有机质肥料,果农、瓜农、花农都以饼肥提高产品品质。

由于以豆饼直接作肥料不经济,故提倡用豆饼先喂牲畜,再用牲畜粪作肥料。

大豆根上长有根瘤,根瘤菌有固定空气氮素的特殊功能。

大豆是其他作物的优良前作,在轮作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5.大豆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出口物资大豆在工业方面的用途近几年有很大发展。

大豆可以作油漆、印刷、油墨、甘油、人造羊毛、人造纤维、塑料、胶剂、电木、照像胶卷、脂肪酸、卵磷脂以及医药工业的维生素鞣酸蛋白的原料,在食品工业中可作代乳粉、人造黄油等。

大豆制成品不下数百种之多。

大豆的综合利用前途极其光明。

大豆还是我国传统的重要出口物资,在历史上,我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品质极佳,畅销于三十多个国家。

大豆曾为我国出口农产品中最多的一种,甚至超过茶、丝。

二、大豆的起源与分布(一)大豆的起源大豆起源于我国已是国内外早已公认的事实,我国是栽培大豆的起源地,这有多方面可靠的证据;第一、栽培大豆由野生大豆进化而来,野生大豆遍及我国各地,而且有进化程度高低不同的各种类型;第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大豆文字记载的国家,商代甲骨文称大豆为菽豆的初文,秦汉后才改称菽为豆子。

国外称大豆为“Soy”便源于菽。

三国时期曹植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既是大豆起源于我国的证据,同时也说明了大豆的两个用途,豆可煮食,豆秸可以烧火。

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播出去的。

1790年荚国皇家植物园引进大豆,作为观赏植物。

1804年美国文献才初步提到大豆。

至于大豆具体起源于我国何处,目前说法不统一。

吕世霖和王金陵等认为大豆在我国的起源中心不止一个。

徐豹等对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对昼夜变温和光周期反应、蛋白质含量、胰蛋白酶抑制剂T a I等位基因的频率等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大豆起源于黄河流域。

(二)我国大豆的分布和种植区划我国大豆栽培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东南至台湾、海南,北至黑龙江黑河、呼玛,西至新疆阿勒泰、塔城,西藏的察隅、墨脱、波密一带都有栽培;内蒙古、甘肃、青海及新疆、四川西部的一些高原寒冷干旱地区则无栽培;其自然限制界线大致在全年≥10℃积温1900℃以下,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无灌溉设施的地区。

我国大豆生产最集中的地点,在东北为松嫩辽平原和三江平原,在黄淮海流域则为黄淮平原,其次较为集中的产区为华北的海河平原、黄河中游的晋陕边界和河套灌区;在南方有长江下游的沿江地区、鄱阳湖平原、浙北平原、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沿江地区、闽粤沿海地区、台湾台西平原等。

产量历来最多的省份为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8个省。

对我国大豆区域采取了两级制划分:第一级以主要作物的熟制,将全国划分为3个大区;第二级根据大区内地域上较大的自然条件差别划分为10个亚区,依此看出大豆在全国生产上的概貌,从而进一步规划并综合考虑技术措施。

温度、降水、光照,这三个主要气候条件因素,不同地区差别很大,影响我国大豆的分布和区别品种类型,形成不同耕作制度,也是区划的重要依据。

Ⅰ.北方春作大豆区一年只种一季作物,辽南地区冬小麦收获后可播夏大豆,但面积不大。

全区范围包括东北三省、蒙、宁、新和冀、晋、陕、甘四省北部,分3个亚区。

Ⅰ1.东北春作大豆亚区为全国两大主产区之一,包括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东北四盟可种大豆地区,而以松嫩、三江、辽河等平原栽培最集中。

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9月成熟。

品种生育期为100-150天,当地品种对长光照反应不敏感,感温性强,以无限结荚习性为主,大部种植品质优良、含油量高、种皮黄色、黄脐、光泽好的品种。

本亚区为我国重要的大豆内、外销商品基地。

换茬作物有高粱、粟、玉米、春小麦、甜菜等。

Ⅰ2.北部高原春作大豆亚区包括河北长城以北,晋、陕两省北部,内蒙古高原一部和河套灌区及宁夏。

由于大陆气候强烈,降水较少,土质较差,大豆栽培较少。

品种以耐瘠薄干旱的黑豆较多,也有黄豆、青豆。

生育期105-145天,多为无限结荚习性。

Ⅰ3.西北春作大豆亚区基本为新疆绿州地带种植,甘肃河西走廊有零星种植,但不稳定。

种植面积及产量与各个亚区比较,历来是最小的。

基本都是春作,品种有限,无限结荚习性都有,子粒较小,多蔓生或半蔓生,生育期120-140天,多在5月上旬播种,9月下旬收获。

Ⅱ.黄淮海流域夏作大豆区为华北冬小麦主产区域,基本为小麦后茬接种大豆,少数地方春播。

分为2个亚区。

Ⅱ4.冀晋中部夏、春作大豆亚区包括河北长城以南,石家庄、天津线以北,山西中部和东南部。

在50年代以前原以春作大豆为主,以后由于冬小麦面积不断扩大,正在发展早熟的复作大豆品种,所以本亚区为春、夏作大豆过渡地区。

在冀中多为一年二熟,在晋中和晋东南则多为二年三熟。

生产较多地点有天津市的宝抵、武清,河北的抚宁、迁安、滦县、沧县、固安、清苑、涿县,山西的襄垣、武乡、高平等县。

Ⅱ5.黄淮流域夏作大豆亚区包括河北石家庄、天津线以南,山东全部,河南大部,江苏灌溉总渠和安徽沿淮河两岸以北,晋西南、陕西关中和甘肃天水、武都地区,为我国二大主产区之一。

生产最集中的地点为山东的荷泽、惠民、潍坊、济宁、临沂等地区,河南的商丘、周口、驻马店、南阳、开封等地区,安徽的阜阳、宿县,淮河南岸等地区和江苏的徐州、淮阴等地区。

本亚区基本在麦收后6月中、下旬播种,9月中、下旬成熟,生长期正值雨季,温度较高,因而适合夏作大豆生长。

所产大豆除部分外销外,基本供应制豆制品加工食用。

品种以黄色种皮为主,也有青色,瘠薄地区还有褐色和黑色,脐多为褐黑色,多为有限结荚,生育期90-110天左右。

Ⅲ.南方多作大豆区在苏北灌溉总渠、洪泽湖、安徽沿淮河两岸以及秦岭等地以南的广大地区都属南方大豆区。

雨水充沛,气温较高,无霜期短,为亚热带气候。

分为5个亚区。

Ⅲ6.长江流域夏春作大豆亚区包括苏、浙、赣、鄂、湘等省长江两岸,豫、陕两省南部,浙北、四川盆地及东部丘陵。

为南方产大豆较多的地区,居10个亚区的第3位。

生产较多的地区有江苏的江都、泰兴等县,安徽的合肥、嘉山、来安等县,浙江的淳安、肖山等县,湖北的恩施和勋阳两地区及钟祥、监利、天门、潜江、汉川等县,江西的波阳等县,湖南的安化、慈利、桑植、桃源等县,四川的万县、涪陵两地区和巴县、合川、合江、乐山等县。

本亚区以夏作为主,接种麦类、油菜茬口,在旱地常与玉米、甘薯等间作,播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生育期为120-150天。

近来推行春作大豆接种晚稻,在4月上旬播种,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熟,需选用早熟品种,生育期95-120天。

全生育期温度充足,水分不缺,仅日照较少,除沿江一带农场及部分地区种植的大粒品种出口外,一般均作为豆制品加工和青嫩期菜用。

Ⅲ7.东南部秋、春作大豆亚区包括浙江南部、江西鄱阳湖以南浙赣铁路两侧各县,福建大部和台湾全部。

大豆生产较多的地点有浙江的东阳、衢县、兰溪、天台、仙居等县,福建的莆田、福清、晋江、惠安等县。

本亚区的浙南、闽北及赣东等地区原有秋作大豆习惯,种一季稻后多在7月底收获,为了培养地力,常接种一茬大豆,在11月上旬左右收获。

60、70年代以来,秋作大豆面积减少,春作面积扩大,一般3-4月播种,7月中下旬成熟。

在福建沿海和南部旱地原来即为春作大豆,品种基本为有限结荚性。

Ⅲ8.中南部春、夏、秋作大豆亚区本亚区包括赣西部、南部、湘、粤、桂三省大部。

生产较多的地区有江西的吉安,湖南的邵阳、邵东,广西的宜山、来宾、都安、平果等县。

原来本地区有较大的秋作大豆面积,近年大为减少。

春作大豆在3月下旬播种,6月底、7 月初成熟;夏作在6月播种,10月收获;秋作在7月下旬、8月上旬播种,11 月上、中旬成熟。

Ⅲ9.西南高原春作大豆亚区包括黔、滇两省绝大部分,湘、桂西部,川南。

以黔滇两省边界高原地区如贵州的毕节地区、水城、盘县等,云南的镇雄、宣威等县生产较多,常与玉米间混作,收油菜后4月上、中旬播种,9月收获或麦类收后5月上、中旬播种,10月收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