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诗歌与小说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2011年题组(备注:无)
2010年题组
1.(2010·安徽文综·13)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解析】B 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所以排除C,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
2.(2010·重庆文综·14)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A.李煜B.李清照
C.陆游D.辛弃疾
【解析】D 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
2009年题组
1.(2009·广东历史·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解析】D 《老子》一书是记录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代表——老子言论的著作;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统治阶级为预测吉凶,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方言创作的一种诗体。
因此这些文献都不可能较多反映平民生活。
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类。
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2.(2009·四川文综·14)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 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兴盛;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
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应排除。
2008年题组
1.(2008·广东理基·6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解析】B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
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市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取决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
2.(2008·上海单科B组·4)从《上海县竹枝词》中,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的节日习俗,其中与端午节相关的是()
A. 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
B. 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
C. 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满路
D. 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
【解析】D 抓住关键词“龙舟”。
2007年题组
1.(2007·广东单科·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 逐渐贵族化
C. 逐渐神秘化
D. 逐渐宗教化
【解析】A 汉赋、唐诗、宋词以及明清小说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渐兴起历史。
日益平民化,反映平民的生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二、主观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