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
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不仅使学生学习的动机由单纯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而且使教师工作的动机由职业求生需要上升为事业发展的需要。
研究发现,无论是西方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潮,还是前苏联的合作教学的探索,都把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研究和实践的内核。
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也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信息传递与反馈实行最佳控制成为可能。
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其要义却显而易见。
一、以爱为本,多一点尊重和信任
爱心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个有感情、有灵性、活生生的人,有着同成年人—样的情感世界,他们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
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浮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职责。
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可以说,尊重是爱的别名。
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个人,也要尽量可能地尊重—个人。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
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和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善于倾听他们意见和要求。
当然,教师的爱绝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
爱中有严,严而有度。
严父型也好,慈母型也好,良师也好,益友也好,都必须有一颗沉甸甸的爱生之心。
不偏爱,不强制地爱,不盲目地爱,不粗暴地爱,不扭曲地爱。
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境界。
因为爱,才会有共同构筑的“凝聚力”教育工程;才会有教和学的同步;才会有师生角色的互换;才会有师生教学的互补。
二、注重个性,多一点欣赏眼光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一名成功的教师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
教师的真诚的期待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如果师生关系中没有真诚的欣赏,任何学生都可能失去自信心,教学的天空将是一个冰冷的世界。
所以,适度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品尝到一点成功的喜悦,在被欣赏的高峰体验中奋发、崛起,不容怀疑,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的东西可供谈及,问题是能够谈起,怎样谈起。
何时谈起。
被人欣赏特别是被老师欣赏无疑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被点燃的信任。
欣赏别人、欣赏学生也是一种境界和美德;是一种沙里淘金、发现绿洲的快乐。
三、发扬民主,讲求一点“参与效应”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成功、快乐、友爱的享受。
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积极营造一种具有真诚、接收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自由表达、自由
参与、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认为。
人人都有一种参与意识。
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如果适时地让学生们体会“我长大了”的成人感,重视并满足他们的参与意识,他们就会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
可见,教学上的民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活力所在。
四、多重角色,多一点解析意识
师生关系具有复杂的多重角色意义,他们之间不仅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色关系,同时也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成熟者与未成熟者,成人与儿童,长辈与晚辈。
乃至兄姐与弟妹等多重角色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特点就必然要求教师应该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权威性。
徐特立老先生说:“师生的相互关系,首先就要谈教师的人格问题。
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
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两者合一的。
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显然是对教师修养的一种期盼,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石。
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学艺术,有对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怀和爱护,无私和没有偏见的品格,有庄重的仪表和举止等。
只有当你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师,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你担当的教育角色发出耀眼的光彩。
五、移情效应,多一点情感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无疑是“移情效应”的具体体现。
情商的力量在学生身上表现得更明显一些,学生的尊师是对教师爱生的回应,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更富有情绪色彩,因为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学生才会更多地表现出主动参与课堂的激情。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
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十分有效的情商投入,要注重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的支配上,更富有理智特征,谋求产生师生之间情感的共振和共鸣,带给学生乐学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