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金融机构体系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有哪些职能?
凡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均称为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在社会经济运行和金融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便利支付结算、促进资金融通、降低交易成本、改善信息不对称、转移与管理风险。
2.我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分为几大类?各大类分别由哪些机构组成?
A、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2)金融监管机构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B、银行类金融机构
(1)国有控股商业银行
(2)股份制商业银行
(3)城市商业银行
(4)邮政储蓄银行
C、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1)保险公司
(2)证券公司
(3)投资基金
(4)信托投资公司
(5)财务公司
(6)信用合作组织
(7)租赁公司
D、外资金融机构
E、政策性金融机构
(1)政策性银行
(2)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3.简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的宗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
(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货币机构,为国际货币问题的商讨与协作提供便利,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2)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均衡发展,提高成员国就业实际收入水平,开发成员国的生产资源。
(3)促进汇率的稳定,维持成员国正常的汇兑关系,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
(4)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并消除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
(5)在有充分保障的条件下为成员国提供资金,使其增强信心纠正国际收支失衡,而不只采取有损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
(6)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时间,并减轻其程度。
4.简述归纳巴塞尔委员会对国际金融机构监管内容的变化。
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出台。
这个协议的核心是针对国际性银行监管主体缺位的现实,突出强调了两点内容:任何银行的国外机构都不能逃避监管;母国和东道国应共同承担职责。
1983年5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了《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它是1975年版本的修改版,也是前一个协议的具体化和明细化。
该协议的两个基本思想是:任何海外银行都不能逃避监管,任何监管都应恰如其分。
两个协议的总体思路都是“股权原则为主,市场原则为辅;母国综合监督为主,东道国个别监督为辅”,二者对清偿能力等监管内容都只提出了抽象的监管原则和职责分配,并未能提出具体可行的监管标准。
1988年7月,通过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简称《巴塞尔协议Ⅰ》)。
1997年9月提出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以下简称《核心原则》)是巴塞尔委员会历史上又一项重大事件,表明巴塞尔委员会已经确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推出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即《巴塞尔协议Ⅱ》第一个征求意见稿。
新协议提出了一个能对风险计量更敏感、并与当前市场状况相一致的新资本标准,明确将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并要求银行对风险资料进行更多的公开披露,从而使市场约束机制成为监管的有益补充。
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的中央银行行长一致通过《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巴塞尔协议Ⅱ》的最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