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学(Phonetics)是对人类语言发音进行的研究,它包括建立一套描述语音的方法和体系,也包括与之相关的理论建构,还可以包括由此带来的应用前景。
语音学phonetics语音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学科。
主要研究语言的发音机制,语音特性和在言谈中的变化规律。
由于它的研究内容关系到发音动作(生理现象),语声特性(物理现象)以及听感(心理作用),而人类的不同语言集体各有自己的语音特点,因此现代语音学的研究需同时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作为基础。
语音学(phonetics)一词在西方来源于希腊文嗞ων嬜τ忕κσs,意为声音。
早期研究范围比较广泛, 除研究语音特性外还包括语言的读音或拼音学、语音系统学等。
在中国传统音韵学研究中有关语音的描写和分类, 也都属于语音学的范畴。
但自近代科学的语音学发展以后,分类越来越细,定义也趋于严密,语音学就专指语音本身特点的研究了。
编辑本段研究范围和对象早期的语音学研究多只为了语言教学的需要以及语言研究的兴趣。
近年来由于医疗器械的完善,人们能观测发音器官的动作和功能,就发展了生理语音学。
由于声学仪器的发展,从前许多只能耳听的语言现象现在不但可以目测,而且可以用人工来合成,于是有了声学语音学。
由于心理测验方法的改善,思维和听觉神经生理的研究日趋进步,言语控制、听觉反馈中的语音规律分析得越来越深入,又产生了感知语音学(或心理语音学),并发展为神经语音学。
这是从研究手段来看的 3大分支。
最近,由于信息时代的前进和人机对话的需要,孤立研究语音已不能满足要求。
因为人类的语言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音的缀合,而是一系列相互依存制约而且多变的音的串连,同时语言又离不开社会环境和个人语言习惯,研究语音不能离开特定语言的规律(包括语法、修词、音变等),于是又提出了语言学的语音学。
语音学的研究对象,传统上一般只限于元音、辅音、声调、重音以及节奏、音变等,这些都属于定性研究。
近来由于分析手段的进步和语音信息处理的迫切需要,又加强了语音韵律特征的综合研究和定量研究。
语音学的应用方面,近年来除教学和语言学研究外,已遍及与人的语言有关的各个学科,主要如:言语矫治、通信工程、自动控制、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
随着第五代计算机的开发以及人工智能和人机对话的探索,传统语音学的理论和成果已不能适应要求,所以最近又提出了第五代语音学或言语工程学。
它综合上述生理、声学、感知和语言学等领域的知识来探求人类言语的变量和不变量,以便为技术革命服务。
编辑本段国际音标为了使记录语音的符号比较一致,国际语音协会在1886年制订了一套《国际音标》,于1888年刊载于该会的刊物《语音教师》上,从此为世界语言学家所采用。
其间几经增改,最近的一次修订是在2005年。
这些音标和一些附加符号基本上满足了描写世界各语言中语音的要求。
编辑本段语音的发音机制语音由人的发音器官产生,发出后变成声波,传到对方耳中,被对方接收理解而构成“言语交际”的一套链环,称为“言语链”。
因此,语音由发音器官产生,由听觉器官接收,这两部分的研究属于生理学和心理学范围,而言语音波的特性则属于物理声学范围,至于言语的控制和理解,则属于语言学范围。
编辑本段发音器官分喉下、喉头、喉上3个部分。
喉下部分由气管到肺。
从肺呼出的气流成为语音的声源。
喉头部分主要是声门和声带。
声带是两条韧带,起着喉的阀门作用,它的闭拢和打开成为声门。
声门大开时气流畅通,声门闭合,气流冲出使声带作周期性的颤动就产生“乐音”。
喉上部分包括咽腔、口腔和鼻腔3个区域,主要起调节语音的作用。
口腔和鼻腔是调节发音的主要器官。
鼻腔基本上是固定的,而口腔中则由于舌的伸缩、升降,小舌的抬起、下垂,使容积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语音。
口腔从唇部到声门总称为“声腔”,分成若干段。
编辑本段听觉器官分外耳、中耳、内耳3个部分。
外耳有耳轮、外耳道和鼓膜。
耳轮收集音波,由耳道送到鼓膜,随音波而振动。
中耳包括一组“听小骨”,联系着鼓膜而把振动传到内耳。
内耳主要的构件是耳蜗,里面的基底膜对声音的高低等变化起响应作用。
声带颤动时发出有周期性振动的乐音(又称嗓音),在语音学上称为浊音。
声门开时,气流通过声腔受到各部分阻碍而产生不规则振动的噪音,语音学上称为清音。
言语的声波在说者与听者之间传播而达到对方的耳朵里。
声压的变化作用于听者的听觉器官,并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而辨别和理解。
说话人在说话时,语音也同时传到自己的听觉器官而起监听作用。
编辑本段元音又称母音。
普通话里如a、i、u等都是元音。
早期人们已经知道元音是在口腔中无阻碍的音,而辅音则不同。
后来用 X光透视方法,观察到了发元音时口腔中各部位器官的活动状况。
有了声学分析,又知道元音音色的不同都是由于声腔中共鸣值的不同而造成的。
至于元音是怎样发生的,声带的动作怎样,也都有了分析的仪器。
所以现在关于元音的知识已大为丰富。
元音的产生,简单说来是由闭着的声带被呼出的气流所冲击,作有周期性的颤动,经过口腔的调节有了共鸣而形成的。
元音音色的不同,由口腔各部位,包括舌的高低、前后,唇的圆、展,以及下颌的起落来决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舌的位置。
因此以前描写元音音色,主要是凭“舌高点”,也就是舌尖、舌面或舌根与上腭距离的大小来决定,而把唇的圆、展定为次要因素。
近来根据实验,把元音的生理参数分得更多,如:①舌的高低度,②舌的前后度,③舌的拱度(凹凸度),④喉的咽宽度,⑤喉头抬高度,⑥唇的垂直高度(开口度),⑦唇的宽度(展唇度),⑧唇的前撮度(圆唇度),⑨软腭下垂度(鼻化程度),⑩声带闭合度(气声程度)等。
元音舌位图语音学家作出三边形或者四边形的图,把一种语言的元音前后高低(主要是参考舌位)位置标在图上,指出各元音的特点,据此可以帮助学话人自行练习发音,也便于教学。
著称于世的,有英国语音学家D.琼斯的标准元音图。
这个图只包括8个元音,图中1~5是不圆唇元音,6~8 是圆唇元音。
后经语言学家们修订,把更多的元音位置标在一个图里。
图中各条直线的左边是不圆唇音,右边是圆唇音。
根据元音的声学参量也可作出类似舌位图的元音声位图。
元音的分类元音按舌的升降,可以分为高、次高、次低、低4个等级,如i、e、ε、a和u、o、婖、ɑ,依次由高到低。
舌位越高,口腔越闭,越低就越开。
另外,按舌位的前后又可分为前、央、后三个位置。
如图6 的左边都是前元音,右边是后元音,中间倒三角形内的是央元音。
不前不后不高不低的是央元音[?#91;],又称混元音。
一般语言里的元音音位,至少有四五个,多的有十几个。
在正常说话中,发这类元音时舌位不滑动的称单元音。
有的语言中常有松紧对立或长短对立、起着辨义作用的两套元音,长的多半是紧元音,而短的多半是松元音。
还有,发元音时软腭下垂,带有鼻音色彩的称鼻化元音。
在北京语音中有些元音带有 r色彩的,称卷舌(或翘舌)元音。
复合元音在一个音节中有两个以上的元音结合在一起的称为复合元音。
汉语中一般是两个到三个元音结合在一音节内。
两个元音的称二合元音,如普通话的ai、ao、ia、ua;三个的称三合元音,如普通话的 iao、uai,这些结合在一起的各元音的强度是不相等的,往往其中一个较强,其余较弱。
因此按照这个强元音在音节中的位置不同,又分为前响、后响,或中响的复元音。
如ai、ou等为前响,ia、uo等为后响,iao、uai等为中响。
一般是在一音节中响元音的舌位比不响的要低些。
复合元音中第一个元音如是i、u、ü的,称为介音。
复合元音的各个元音连在一起发音时,舌位从前一元音转到后一元音是逐渐滑动、而不是跳跃的。
而且在普通话中,前响或中响复元音的末一个元音往往读得“不到家”,也就是舌位本来高的偏低一些,本来后的偏央一些。
如[ai]→[ae],[ou]→[o悥]。
编辑本段辅音又称子音。
普通话里如b、p、m、f等都是辅音。
发音方法是,由于口腔中有了阻碍,呼出的气流通过这些阻碍而爆发成音或摩擦成音。
发音动作的次序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开始先把发音器官位置摆好的阶段称为成阻,已作势而还未出声的阶段称为持阻,声音发出时称为除阻。
辅音的气流一般来自肺部,通过声门、声腔,由阻碍而成声。
由于声门的开着或闭着而形成辅音的两种不同声源,声门开着,声带不颤动,成为爆发或摩擦的噪音,称为清辅音,声门闭合,肺部气流冲开使声带颤动,产生乐音,与爆发或摩擦同时(或先期)发出的,称为浊辅音。
辅音由于口腔中发音部位(阻碍部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音色,因此发音部位也是分析辅音的重要依据。
口腔中的阻碍一般由静的器官和动的器官构成,静的多在上部,如上唇、上齿、上腭等,动的多在下部,如下唇、下齿、下颌、舌的各部等。
软腭后端的小舌虽居上部,却非常灵活,它能上下移动而开闭咽通道,由此决定是口音还是鼻音。
辅音的分类辅音的分类多数是既按发音方法又按发音部位。
由于世界各种语言的辅音彼此不同,此详彼略,因此要拟订出一套包括世界语言全部辅音的表格是不可能完备的。
国际音标表中的辅音已概括了大多数。
语音学家在分析某一特定语言的语音时每有修订和补充。
塞音又称爆发音。
发音器官动的某部分向静的某部分靠拢,造成闭塞(成阻),气流从开着的声门流出,打开闭塞,爆发(除阻)而成音。
除阻后声门立即关闭、声带颤动而接上元音的是不送气音,除阻后声门仍开着一小段时间,让气流继续流出,然后接上元音的是送气音。
前者如普通话的[p]、[t]、[k],后者如[p‘]、[t‘]、[k‘] 。
擦音口腔中动静两部分器官靠近,形成缝隙,呼出的气流通过时产生噪音,成为摩擦音,如普通话的[f]、[s],英语的[v]、[∫]。
塞擦音发音动作是先闭塞后摩擦。
动静两部分器官在某一点先靠拢如塞音,除阻时阻碍微微放松,让气流通过如擦音。
但是它和擦音的区别是成阻时先闭塞然后放松;它和塞音的区别是除阻时不马上放开阻碍而微留缝隙。
不送气塞擦音除阻后紧接元音,如普通话的[堭]、[慯]。
塞擦音在西方语言中有时作为复辅音处理。
送气塞擦音则是除阻后肺部仍有气流冲出,通过阻碍然后接上元音,如普通话的[堭‘]、[慯‘]。
鼻音口腔中动静两部分器官靠拢,构成如塞音的阻碍,软腭下垂打开鼻腔通道,声带颤动,气流在小舌处分两路,一到鼻腔,构成鼻音,一到口腔中被不同的阻碍部位挡住,造成不同的共鸣音色,如普通话的[m]、[n],上海话的[嬜]。
边音口腔中舌尖或舌尖后抵住上齿背、齿龈或硬腭,舌的两边(有时是一边)留出缝隙。
软腭上升,声带颤动而发音,气流从齿边流出,然后释放,如普通话的[l]。
有的边音同时带有摩擦,称边擦音,如广东台山话的[峠]。
颤音和闪音下唇、舌尖或小舌的动的部分和上唇、龈、腭等的静的部分接触而振颤,使声带音成为颤抖的音。
抖动多次的称颤音,接触一次而离开的称闪音。
前者如俄语的[p],后者如英语的[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