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起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疫情

一起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疫情

一起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疫情
回顾对1起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疫情的成功处置,总结防控经验,为今后处理类似疫情能够提供参考。

方法查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报告、医院临床病历和实验室检测资料,参照卫生部《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试行)》,制定防控措施。

结果此次疫情持续时间20天,呈单峰爆发,疫情范围局限于某动物保护基地内部,157名员工受到疫情威胁,共计确认发病44例,罹患率28.03%;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最高38.8℃)、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血常规检测:6例白细胞总数升高(10.8~20.5×109/L),3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最高90.3%);咽拭子细菌学检测:5份培养出草绿色链球菌、1份培养出化脓性链球菌,病毒学检测:5份咽拭子样本病毒学快速检测,排除普通流感及禽流感病毒感染。

所有发病患者痊愈,接触者中无二代病例发生。

结论本次疫情是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伴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疫情,疫情发生于动物保护基地且处于地震后防疫时期,需要考虑疫情与场所中动物及地震有无关联性;在暂时诊断不明的情况下,依据症状及体征建立病例定义有利于疫情形势判断,施与救治患者、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症状监测、消毒及宣传教育措施可有效控制疫情。

新都区政府接成都市某地某动物保护基地周围村民反映,基地内员工中出现多例发热病例。

鉴于该疫情呈聚集性发病,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现场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现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临床病历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报告资料。

1.2方法
1.2.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发病的44例患者进行询问及咽喉部检查(包括对症状较重患者采集咽拭子检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1.2.2建立病例诊断定义根据《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1] [2],结合上级疾病控制专家建议,建立了病例定义:
流感样病例:发热(腋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缺乏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发病突然,以发热(腋下体温≥38℃)、咽部不适等为主要症状,全身症状轻或无,缺乏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

急性扁桃体炎病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扁桃体充血红肿病例。

化脓性扁桃体炎病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扁桃体化脓病例。

1.2.3疫情处置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及《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1.2.4 实验室检测[3] 采集患者血液进行常规检测;采集患者咽拭子进行病原学检测,其中,细菌学检测由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新都区第一人民医院联合进行培养,病毒学检测由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用快诊试剂进行快速检测。

2 结果
2.1疫情发生地情况位于成都市某地的某动物保护基地,占地约13公顷!分10个工作区域,饲养黑熊168头。

疫情发生前1月,黑熊无发病及死亡记录,基地内未养殖其他种类动物。

基地工作人员分饲养、保安、财务、教育、清洁、维修、餐厅、项目、人事、兽医组10个组,共157人。

其中55人住基地集体宿舍,其余102人回家居住。

9人1年内曾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1人在疫情发生前1月内接触过病死禽类(该患者症状较轻,诊断为急性上感)。

2.2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该基地共计报告患者67例,除8人因各种原因未接受调查不纳入统计外,接受调查的59例患者中,临床排除诊断15例,确诊44例,罹患率28.03%。

2.2.1时间分布5月12日发生首发病例,5月26日发生1例,27日发生2例,28日发生1例,29日发生14例,30日发生21例,31日发生4例,发病主要集中在29、30日,共占总发病人数的79.55%(图1)。

图图1 发热病例发生的时间分布
2.2.2居住地分布确诊的44例患者中,14人住基地集体宿舍,罹患率25.45%(14/55);其余30人则分别在龙桥镇、新繁镇等周边乡镇家中居住,罹患率29.41%(30/102)。

不同居住地人群间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5)。

2.2.3人群分布男性24人,女性20人,性别比:1.2:1;发病人员中年龄最小的21岁,年龄最大的56岁;饲养人员发病32人,罹患率49.23%(32/65),保安6人,罹患率40.00%(6/15),餐厅工作人员及清洁工各2人发病,财务人员及维修人员各1人发病。

2.3临床资料[4] 所有患者起病急,多在调查前2日内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咽痛不适,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中毒症状如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其中发热病例6例,体温最高为38.8℃;其中发热患者中扁桃体有脓点的患者5例,其余人员有轻度的咽部充血或扁桃红肿;听诊双肺未见异常;所有患者病情较轻,无危重患者。

2.4实验室资料血常规检查16例,其中6例血象升高,白细胞总数为10.8~20.5×109/L,其中,中性百分比升高3人(最高90.3%)。

其余血象无异常。

采取住院患者咽拭子标本6份,其中5份培养出草绿色链球菌,1份培养出化脓性链球菌。

采集5份(1人拒绝)住院患者咽拭子样本进行病毒学快速检测,排除流感及禽流感病毒感染。

2.5影像检查资料对临床症状较为明显16人摄X光胸片检查,结果均无异常。

2.6首发病例情况首发病例:陈某,女,31岁,住员工宿舍。

5月12日开始出现疲惫、发烧等症状,未采取治疗措施,数日后好转;5月29日,出现咽喉痛,30日上午出现畏寒、发烧,续之出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查体:体温38.5℃,生命体征平稳,扁桃体轻度肿大,无咳嗽,眼结膜充血及腹泻等症状体征,胸片检查无异常,既往病史无异常。

30日晚到镇卫生院对症治疗后好转。

2.7临床诊断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起动物保护基地多名员工发热的诊断如下;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8例。

2.8防控措施疫情发生后,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5~7]:①救治患者。

对6例症状较为典型的患者收住入院治疗,避免了疫情扩散。

②发热症状监测。

本次疫情中,发热是普遍反映的症状,启动发热症状监测有利于早期、及时发现疑似患者。

③消毒与杀虫。

对动物保护基地的重点部位、重点环境消毒及杀虫为主的综合控制措施。

④医学观察。

对轻症患者及未发病人群采取医学观察。

⑤宣传教育。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解说等途径,向患者及基地员工提供防病知识宣传,提高认识,缓解因疫情导致的紧张情绪。

经过以上综合预防控制措施,6例住院病例除1例住院治疗3日痊愈外,其余5病例及门诊病例均于1~2d内治愈。

截止6月3日,所有病例症状消失,经10d医学观察,无二代患者发生,疫情得到控制。

3 讨论
3.1疫情发生时期特殊本次疫情发生于5.12汶川特大地震后18日,正处于灾后防病的关键时期,且不时仍有余震发生,很多人仍处于灾后恐惧情绪中,对身边发生的任何疫情均可能过度敏感。

该动物保护基地员工在地震灾后参与了都江堰等灾区的流浪狗的救助后出现临床症状、体征,且呈聚集性,村民将救助动物行为与发病情况进行联系,是特殊时期的应激反应。

3.2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资料不一致的认识调查中发现,存在部分病例报告主观症状与客
观检查资料不一致的情况,其中,8人报告症状未接受调查,占11.94%(8/67);15人报告主观症状但没有客观体征支持,占22.39%(15/67);44例确诊患者中均报告发热症状,仅6例体温高于正常,占13.64%(6/44)。

这种现象可能与正值地震灾后时期,加之是聚集性发病,心理暗示作用导致更多的人感觉到躯体症状有关。

提示在针对群体或聚集性疫情,采取群体性询问调查方式,可能导致调查资料严重夸大、失实的情况。

在调查疫情时,收集病例资料,特别是聚集性疫情资料时,应注意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确保调查数据客观真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