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助产技术二级的基本标准
五、急救基本药品
宫缩剂
止血药
心血管系统药物
利尿剂
镇静药
扩容剂
解痉降压药
麻醉药
纠酸药
升压药
抗凝剂
呼吸兴奋剂
六、规章制度
门诊和分娩区工作制度
交接班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
差错防范制度
急救药品管理制度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病历书写规范和质量检查制度
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制度
接受转诊和反馈转诊病人情况的制度
登记统计制度
湿度50-60%
新生儿微环境温度在30-32℃
二、设备与器械要求
产科门诊
产科检查床
妇科检查床
氧气瓶(袋)
器械台
血压计
体重计
体温计
听诊器
软尺
手套或指套
胎心听诊器(或多普勒胎心监测仪)
骨盆测量器
臀垫
石蕊试纸
取样本的器具
外阴消毒用品
长镊子
窥阴器
污物处理用具
设候诊椅
有推车或单架
紫外线灯
滑剂
分
娩
室
新生儿保温辐射台
血型、血交叉试验
滴虫、霉菌
妊娠试验
肾功能检查及DIC筛查
HIV/梅毒/淋病
红细胞压积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T-DP)
三P试验
D-二聚体
乙肝五项
电解质测定
酸碱状态
急救设备
成人气管插管全套设备
心电血压监护仪
输液泵
眼底镜
静脉切开包
输血
供氧设备
救护车
其他设备
心电图
B超
冰箱
消毒灭菌设备、消毒浸泡桶及消毒液
四、人员要求
开展助产技术二级的基本标准
一、设施要求
门诊
产前检查室(含高危门诊)
妇科检查室
健康教育室
每室面积不少于20㎡
各检查室内有洗手池
就近有候诊场所
有孕产期保健、母乳喂养等宣传画、宣传资料
病房
母婴同室,每床的使用面积不少于6㎡
有独立的婴儿床
有调温设备
温度保持在24-26℃,湿度50-60%
每床配备夜用灯
室内安静、清洁、通风、舒适、日照好,张贴有母乳喂养宣传画
分娩区
集中在病区的一端
远离污染源
有明显标记
污染区
清洁区
无菌区
分娩区内应设隔离地带,面积不小于8㎡。
有待产室
待产室设待产床,并有流水洗手设施
缓冲区
为更衣、换鞋、洗手、敷料准备、污物处理场所
分娩室
面积不少于20㎡
地板、天花板、墙壁便于清洁消毒
门窗严密
装有纱窗、纱门
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有调温设备
温度保持24-26℃
舌垫
舌钳
导尿管
消毒产包
集血器
消毒敷料罐(纱布、棉球)
无菌手套
待产室
待产床
床头柜
凳子
润滑剂
热水瓶
氧气瓶(袋)
石蕊试纸
血压计
软尺
听诊器
骨盆测量器
手套或指套
紫外线灯
胎心听诊器(或多普勒胎心监测仪)
多普勒胎心监测仪
推车
手术室
备有医院手术室的设备与器械
婴儿磅秤
婴儿身长测量器
子宫切除手术包
集血器
新生儿及成人气管插管全套设备
产床
胎儿听诊器
器械台
急救药品柜(车)
新生儿喉镜
产钳
气管插管
大刮匙
毁胎器械
新生儿复苏囊
鹅颈灯
氧气面罩
新生儿脐带注射器
软尺
婴儿磅称
污物桶
阴道窥器
负压电动吸引器
桌椅
体温计
胎头吸引器
器械敷料柜(无菌柜)
砂袋
血压计
听诊器
开口器
婴儿床(简易复温床)
时钟
输液架
输液器
会阴切开包
吸痰器及吸痰管
吸球
阴道拉钩
卵圆钳
紫外线灯
多普勒胎心监测仪
吸球
新生儿保温复苏台
剖宫产手术包
软尺
脐静脉插管包
母婴同室
产妇床
床头柜
椅子
热水瓶
婴儿床
新生儿淋浴室
每床应配备夜用灯
宣传设备
宣传板
宣传资料
电视机
录像机、VCD
生殖器官解剖模型(或挂图
产科其他设备
胎心监护仪
蓝光箱
三、辅助科室检查检查项目及设备要求
化验
血尿便常规
血糖、血小板
凝血功能五项检测
血小板计数
产科应有护士与助产士之和应不少于8名
至少配备1名副主任以上的妇产科医师,负责质量把关。门诊至少有1名高年资主治(管)以上医师。
持有《医师执业证书》或《护士执业证书》
持有助产技术专项许可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产科把关人员,需具有妇产科临床经验的副主任以上医师
成立产科抢救小组,其成员有产科、内科、儿科医生。抢救危重新生儿时应有内、儿科医师在场
孕产妇、围产儿死亡讨论及报告制度
人员业务培训制度
产科质量自我评估制度
考核验收组成员签字:
二O一三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