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绪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科性质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
文学理论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
2、什么是文学?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以一定的形式美打动人的语言艺术,它不仅包括文辞章句之类用文字书写的书面文学,而且包括流传在唇吻口耳之间的诗词歌赋之类口头文学。
文学理论就是以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简言之: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表现情感、塑造形象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什么是文艺学?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研究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它们在研究的对象、范围、性质和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2、文学理论的含义。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3、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区别?文学理论不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那样直接面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而是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基础,总结出文学的一般原则、规律和范畴,它不是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具体的阐释和品评,而是对于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和审美现象的文学本体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进而反过来为文学创作实践以及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提供总体观念、价值标准和方法论。
第三节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与文学活动本身的构成有关,文学活动由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要素构成,这四种要素构成了如下的三角关系:世界↑↓作品↑↓↑↓作家→读者←文学理论研究哪四个方面的关系?(1)“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本质论(广义)的内容。
(2)“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创作论(广义)的内容。
(3)“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作品论(广义)的内容。
(4)“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
这些问题又构成了文学接受论(广义)的内容。
第五节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总的说来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方法的层面,科学方法的层面,专业方法的层面。
其中专业方法有经验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形式主义方法、比较文学方法等几种。
思考题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文学理论在其中居于何种位置?3、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为哪四种关系所决定的4、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分哪几个层次?第一章文学本质论第一节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二、文学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1、从文学的题材来看,一定时代的文学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性质,最终是为经济基础所制约的,因此由于经济基础的不同,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便有不同的生活内容,也就有不同的文学内容。
2、从文学的风格来看,每一种文学风格的形成,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而总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
文学风格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它的形成并非只是作家艺术家个人的事,它也有着一定的社会根源。
3、从文学的样式和类型来看,它们的产生、演变和衰亡都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文学的相对独立性文学形成了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便具有了某些自身特有的规律。
1、文学总是受到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的支配而呈现出特有的面貌。
2、文学也常常因受到哲学、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改变其总体性质和发展态势。
3、过去时代文学艺术的主题、题材和审美经验并不会随着它由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的消亡而很快消亡,某种文学形式一旦固定下来,也总是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得到保存和延续,这一切往往构成了以后文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四、文学对社会结构中其他部分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文学虽然受制于经济基础,也受制于上层建筑和其他意识形态,但它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也能反过来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其他意识形态产生有力的影响。
1、文学能够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积极的、进步的文学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而消极的、倒退的文学则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2、文学对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常常是通过政治的中间环节起作用的。
第二节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出了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哲学、道德、宗教等)的共同本质——一般性的层面;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进一步将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哲学、道德、宗教等)区别开来,指出了文学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本质——特殊性的层面。
一、人类对于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肯定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就是说文学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之一。
二、文学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文学也要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绘,特别是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构成历历在目、呼之欲出的生活图景,以形象表现出来。
三、文学的反映对象以人为中心“文学是人学”,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把人和人的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表现。
四、文学的反映运用形象思维不用抽象概念,用具体形象的思维不重理智,重情感的思维所谓形象思维就是不脱离形象的思维,它也要对社会生活加以概括,但是这种概括并不扬弃事物的感性现象,并不粉碎事物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是与具体形象同起伏、共始终,最终创造出从个别中见一般、从现象中见本质的艺术形象。
第三节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性层面上对文学本质的界定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特殊性层面上对文学本质的界定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个别性层面上对文学本质的界定,是对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和艺术作进一步的区分。
一、文学以语言为艺术媒介二、文学语言与其他艺术语言的比较1、文学语言与绘画语言绘画语言:视觉的直观性、确定性。
文学语言:视觉的间接性、不确定性。
教材:文学语言也要像绘画那样塑造形象,但从文学语言本身来看,却并不构成可供直观的画面和图景,文学语言只是提供一种语词概念,让人根据这些语词概念来进行想象,将其转换成宛在目前的视觉形象,进而在头脑中恢复事件发展的全部有声有色的过程。
2、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音乐语言:表情的直接性文学语言:表情的间接性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的中介3、结论:文学语言的优缺点缺点:文学语言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它缺乏直接诉诸人的感官的形象,也不能直接对应着人的情感,它是依靠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借助想象,对语词概念所提供的意思加以补充和扩大,在头脑中进一步创造出新的形象。
优点:①文学语言比起其他艺术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加丰富的艺术手法,更加深入细致的表现功能,特别是能够深入细致地刻划人物的内心生活和情感活动。
②由于文学语言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以语词概念为核心,所以任何为人们的感知所把握到的东西一旦经过语词化,便能够在意识中固定下来,并获得相对明晰的概念,形成相对确定的理性内涵。
本章小结:从“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这三个层面看:文学是通过语言媒介表达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对“文学的本质”给出如下的定义: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加以表现的审美意识形态。
思考题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有哪些欠缺、又有哪些长处?第二章文学特征论第一节文学的形象性一、什么是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文学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生动具体、宛在眼前的特征,文学形象是根据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美学蕴涵的艺术画面,这一艺术画面由人物、情节、场面、环境、景物等构成,但一般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
1、托物言事的蕴涵性2、因小见大的概括性3、以情动人的感染性第二节文学的典型性一、什么是文学的典型性?典型性与形象性的关系:一切典型都必定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性;某个形象只有在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同时又体现出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这一形象才具有典型性,才能被称为典型形象。
文学典型在叙事性作品如小说、叙事诗和戏剧中,主要是指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而在抒情性作品如抒情诗、散文中,主要是指具有典型性的情感和景象,但通常谈论的文学典型大多是指叙事性作品中的典型人物。
二、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所谓典型人物是指在作品所展现的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而又能够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之本质的人物形象。
所谓典型环境则是指作品中典型人物所处的、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关系本质的特定的环境。
典型环境是分层次的,总的说来,可以分为:1、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也称大环境;2、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也称小环境;3、主人公与其他人所构成的相互关系,这是更加具体的环境。
三、典型化及其原则和途径所谓典型化,就是塑造典型形象的过程。
作家从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和理解出发,对纷繁芜杂的生活现象进行开掘、提炼、加工、改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创造出具有典型性的文学形象来,这一过程就是典型化的过程。
典型化的具体途径:1、典型人物的塑造。
典型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灵魂,其他形象都是为塑造典型人物服务的。
创造典型人物又有不同的方法,或基本上按照一个生活原型来描写,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典型形象;或在广泛吸收和采用多个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塑造典型人物;或介乎以上二者之间,即以一个生活原型为基点,汇集同一类人的某些共同特点,从而创造出典型人物来。
2、情节和细节的提炼。
情节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是性格和典型的成长、形成的历史;细节是情节的基本元素,也是人物描写的基本单位。
3、典型环境的营构。
要塑造典型人物,就必须营构一个有利于这个典型人物成长、发展的典型环境。
四、典型与意境将完美的、优化的形象称为“典型”是西方文学理论的习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与之相对应的美学范畴是“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在文学作品中那种情景并茂、物我双融所达到的高度凝炼、余味无穷的高妙境界。
第三节文学的真实性一、真实性与假定性所谓生活真实,是指现实生活中实有的人和事,也就是供文艺创作使用的素材和原型。
所谓艺术真实,则是指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艺术家的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它能够显现出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所说的文学的真实性,就是指艺术真实而言。
艺术的假定性:艺术的假定性绝非虚假性、虚幻性,虚假性、虚幻性的事物所呈现的是假象,是与其本质、主流和规律相对立的,而艺术的假定性所把握的则是本质、主流和规律,但它在呈现这种本质、主流和规律时,却总是通过特殊的审美心理和艺术形式造成一种距离感、超越感和自由感,同时也造成一种审美的愉悦感。
艺术的假定性一方面出于在文艺创作和审美活动中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对于客观规律的干预和扭曲; 另一方面也出于文学艺术的形式规律对于生活规律的限制和修正。
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依托于艺术的假定性。
二、真实性与逼真性艺术真实更高于生活真实,这就是说,艺术真实比一般的实际生活现象更能显示生活的底蕴,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提供有力的启示,也更能打动人。